×

大营 轻骑兵 活捉 辛弃疾 敌军

辛弃疾:不只是文人,酒后率50名轻骑兵,闯5万敌军大营活捉叛徒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9 13:53:09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一提起辛弃疾,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个著名的南宋豪放派文宗领袖,他笔下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至今读起来,依旧让人热血沸腾。

不过,辛弃疾除了文人身份外,更是一名非常了不起的武将,他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正是他年轻时的真实写照。

纵观两宋三百一十九年历史,辛弃疾可以说是文人里最能打的,也是武将中最会写的,而辛弃疾的武力值之所以没那么出名,主要是他的文学造诣太高,以至湮没了他那辉煌的战绩。

在辛弃疾的辉煌战绩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多次成功追杀叛徒,因此有人送了他一个“追杀叛徒专业户”的绰号。

他更是创造了,酒后率领50名轻骑兵勇闯5万敌军大营,不但全身而退活捉叛徒,还顺道带走了一万余名归降将士的记录,也正因如此,有人评价他:

“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1140年5月28日,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当时的山东已被金人占有,所以辛弃疾刚一出生就身处“沦陷区”,但辛弃疾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爱国精神,他自幼立下光复故土的宏图伟志。

展开全文

1161年,完颜亮率金兵南下侵宋,当时年仅21岁的辛弃疾决定投笔从戎,为此他在家乡拉起了一支2000多人的抗金起义队伍,对金军予以坚决打击。

不过,很快辛弃疾就意识到,单凭自己这点人马,很难给金军予以重创,当时周边各路抗金起义队伍非常多,辛弃疾知道必须把各路兵马整合到一起,才能形成合力。

可辛弃疾毕竟太过年轻,兵力也不多,以他的威望,根本无法召集各路兵马,于是辛弃疾就主动加入了另一个抗金起义队伍,那个队伍的领袖名叫耿京,当时耿京已经拥有25万人马。

辛弃疾加入耿京的队伍后,很快就得到了耿京的重视,因为当时耿京手下主要是农民军,缺乏辛弃疾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

耿京不但让辛弃疾负责起草文书工作,还让辛弃疾掌管军中大印,可以说当时年纪轻轻的辛弃疾,俨然已经成了耿京的左膀右臂。

然而,不久以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差点要了辛弃疾的性命,辛弃疾在投奔耿京之前,曾以强大的人格魅力收服了一个叫义端的人,这个义端也是一支起义军的首领,还懂得一点兵法。

所以,辛弃疾很重视义端,并且还把义端推荐给了耿京,然而这个义端却一肚子坏水,他表面上与辛弃疾称兄道弟,但实际上却一直想着怎么叛逃。

当时,义端认为耿京的队伍早晚都会被金军打败,他想提前谋划好自己的未来,因此就动了叛逃的想法。

可这个义端也不傻,他知道自己要想在金军那里获得信任,必须交投名状,那拿什么交这个投名状呢?如果能杀了辛弃疾或者耿京,自然是最好不过的。

但义端知道凭自己的实力,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于是他就决定盗取辛弃疾掌管的起义军大印,如果能把大印献给金军,那一定能谋个好前程。

于是,义端就利用辛弃疾对自己的信任,在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备偷走了大印,得知大印被偷走之后,可是把耿京气得够呛。

毕竟,起义队伍还没怎么建功立业,军中大印竟然先丢了,于是怒不可遏的耿京就决定斩了辛弃疾,理由也很充分,负责掌管大印的辛弃疾,既有失职之责,又有用人失察之责。

此时的辛弃疾也是异常愤怒,他恨义端不争气,也恨自己错信了人,辛弃疾不怕死,但他怕丢失大印影响军心,于是辛弃疾就向耿京请命说:

“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随后,辛弃疾就快马加鞭追义端而去,话说义端以为自己很聪明,叛逃的路线没人能知道,却没想到,正当他暗自庆幸自己的“小聪明”时,辛弃疾已经追到眼前。

义端深知辛弃疾勇武过人,自己根本打不过,于是就立即发挥自己的专长,拍起了辛弃疾的马屁,义端跪地求饶说:

“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可辛弃疾已经上了义端一次当,怎么可能上第二次当呢?只见辛弃疾手起刀落,瞬间结果了义端,随后就带着义端的人头和大印向耿京复命。

耿京了解事情原委后,对辛弃疾大加赞赏,不但没有为难辛弃疾,反而对辛弃疾更加重视起来,毕竟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手下不好找。

此后,辛弃疾追随耿京大杀四方,把金军后方搅得天翻地覆,由于义端死前的那句“君乃青兕也”,也让很多人都称呼辛弃疾为“青兕”。

不过,很快前方传来消息,由于金军发生内乱,完颜亮在前线被部下所杀,金军被迫北撤,此时的金军一方面跟南宋讲和,一方面招抚镇压北方起义队伍。

为了防止起义军腹背受敌,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辛弃疾就向耿京建议,要与南宋朝廷联系,这样既可以南北呼应共同抗金,也可以随时撤到南宋。

耿京觉得辛弃疾的建议非常好,就决定派辛弃疾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系,随后辛弃疾就带着几十人前往南宋。

当时的南宋皇帝是宋高宗赵构,赵构听说北方的起义军想归顺自己非常高兴,他第一时间接见了辛弃疾等人,不但立即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还给辛弃疾等人都封了官。

随后,辛弃疾立即返回山东,想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耿京,可还没等辛弃疾回到山东,就传来了一个噩耗:耿京被起义军将领张安国杀害了。

原来,在辛弃疾南下不久,金军就不断渗透起义军,张安国在巨大诱惑面前没有坚守住底线和原则,最终选择了背叛起义军,张安国趁耿京不备,与他人合谋将耿京杀害。

耿京死后,起义军瞬间大乱,除了部分将士跟随张安国一同叛逃外,其余大部分兵马都四散而去,得知自己的好大哥遇害,起义军也散伙了,辛弃疾万分悲痛。

辛弃疾决定,要斩杀张安国,以泄心头之恨,可当时辛弃疾手中根本没有兵马,而张安国已经被金国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州官,手中有兵马5万余人。

正常来讲,想要斩杀张安国是绝对不可能的,可辛弃疾已经彻底怒了,他决定孤身独闯敌营捉拿叛徒,手下50余名轻骑兵听后,立即表示愿意追随辛弃疾。

于是,辛弃疾就带着50余名轻骑兵来到了济州,据说为了给将士们壮胆,辛弃疾在临出发前,专门组织大家喝了一顿壮行酒。

当辛弃疾来到济州时,张安国正在府中宴请身边将士,得知辛弃疾只带了50余人来见他,张安国自信辛弃疾不敢乱来,就让手下把辛弃疾带入府中。

可让张安国没想到的是,辛弃疾一进入府中,就命令手下把张安国给绑了,当时张安国身边虽然有很多将士,但大多都是耿京的旧部,他们都知道辛弃疾勇武过人,所以没人敢动。

不过,外面得知府中情况的将士却很快将现场围了起来,辛弃疾振臂高呼:“朝廷大军即将兵临城下,如果大家愿意追随朝廷共同抗金,就加入到我们的队伍里来。”

结果,这些将士不但没有阻拦辛弃疾,竟然还有1万余人选择归顺朝廷,浩浩荡荡地跟随辛弃疾押着张安国朝南方疾驰而去。

辛弃疾此时已经决心归顺南宋,所以在擒获张安国后,辛弃疾并没有立即杀了他,而是把他带到了建康行营,最终南宋朝廷经过审理,将张安国砍头示众,叛徒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不过,归顺南宋朝廷的辛弃疾并没有得到重用,谁也没想到刚刚23岁的辛弃疾竟然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当时,辛弃疾主战,建议及时收复失地,但南宋朝廷却主和,只愿意维持现状,由于辛弃疾与南宋朝廷的路线相悖,所以他自然不会被重视。

而且,辛弃疾还有一个尬尴的身份:“归正人”,所谓“归正人”就是指,从北方“沦陷区”来投奔南宋朝廷的人,这些人屡遭猜忌与冷落,不断被南宋朝廷边缘化。

所以,辛弃疾在归顺南宋后,最初只得了一个江阴签判的小官,后来最高官职也不过是从四品的龙图阁待制。他虽然创建过一支“飞虎军”,但也没有实现北伐中原的愿望。

而且,由于辛弃疾不断向朝廷建议出兵抗金,把朝廷弄烦了,就给他发配到偏远地区为官,后来当辛弃疾42岁时,更是遭到同僚排挤不得不辞职回家赋闲。

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辛弃疾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间闲居,内心苦闷的辛弃疾只能靠酒精麻醉自己,他一边饮酒一边创作诗词。

也是在这20多年时间里,辛弃疾创作了大量流传千古的诗词,他以笔为剑、以酒为血、以梦北伐中原……

1207年10月3日,壮志难酬的辛弃疾在悲愤中去世,享年67岁,获赐谥号“忠敏”。据说,辛弃疾在临终前曾大声疾呼:“杀贼!杀贼!”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对于辛弃疾的壮志难酬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