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鹊 惊动 明月 无声 月光

孩子读“明月别枝惊鹊”,问月光无声怎能惊动喜鹊?问懵多少家长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9 11:43:05 浏览1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诗歌就像美酒,美酒是愈久愈醇,诗歌是愈读愈新,唯有真正的经典,才能够打败时间,哪怕过了百年千年,每读一遍,都能给读者感带来全新的体验和美感。

古典诗歌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对其中的真实涵义却未必能准确地理解,许多问题一旦提出来,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山中的烟雾为什么会是紫色的呢?那是因为日光照射带来的视觉效果,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升起了紫色的烟霞。

又比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烟都是袅袅上升、弯弯曲曲的,又怎么可能是直的呢?其实诗人写烟的直,是为了突出戈壁黄昏的静谧,连一丝风都没有,大漠辽阔静寂,远远看去就只有孤烟直上。

同样让人疑惑的,还有辛弃疾的《西江月》:

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首先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气怎么会又有星星又有雨,看起来似乎不合理,其实诗人是写出了夏天之雨来得非常急,刚刚还有几颗星星挂在天边,一会儿雨点就落下来了。原句出自唐代诗人卢延让的《松寺》:“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除了这一句,“明月别枝惊鹊”这一句背后也有个难以理解的问题,喜欢思考的小学生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会问家长,明月是没有任何声音的,又如何能够惊动栖息在枝头的喜鹊呢?这个问题确实有点难以回答,相信不是专业研究诗词的家长,肯定都会被问得哑口无言。

展开全文

要弄清这个问题,可以先找一下“明月别枝惊鹊”这一句词的来源,这一句的创意是出自三国时代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这四句表面上是写景,其实是写曹操求才若渴的心情。月光明亮,星星稀疏,在安静的月色下,乌鸦绕着树枝飞行,不知道哪颗树枝可以停留依靠。用乌鸦比喻在乱世之中犹豫不定的人才,也潜在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漂泊的人才不要再无所适从,都归依到自己这颗好树枝上来的期盼。

曹操这里写了明亮月光下乌鸦绕树飞行的情景,但还没有明确提出明月惊动了乌鸦的意思,苏轼在多首诗词沿用曹操的创意,又对这个创意作出了进一步的拓展。

如《次韵蒋颖叔》:“明月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卜算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显然是出自苏轼的“明月惊鹊未安枝”,苏轼是在被贬的时候写的这句诗,明月当空,鹊鸟受惊,没法在树枝上安身,受惊的鹊鸟比喻的是无处安身、无人赏识的自己。

隐居山村的辛弃疾心情则完全不同,只是纯粹描写山村月夜的幽静,鹊鸟在月光下飞行,夏蝉在清风中鸣叫,都是在以动写静。

月光是无声的,为何能够惊动鹊鸟?是因为鹊鸟对光线特别敏感,鹊鸟因为月光变得明亮,惊飞不定,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别枝”就是另外的树枝。

同样的用法,还有王维《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春日的山涧中一片寂静,没有任何杂音,只有明亮的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才惊动了栖息的春鸟,愈发体现出了山中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