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裙 含羞 身着 不语 新人

身着双蝶绣罗裙,含羞不语做新人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9 08:19:09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导语

婚姻是一个家庭的开始,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自古以来婚姻礼仪始终是社会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先民在漫长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婚礼婚服体系。

庄重古朴的先秦婚礼服

说起古代礼服体系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先秦时期的 “冕服(miǎn fú)制”,冕服是中国古代的礼服名称,是古代天子举行重大仪式所穿戴的礼服,也是王公贵胄的专有服饰,以服装上纹样的不同来区分贵族的等级。先秦时期的“冕服制”奠定了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基调。同时,我国传统服饰的两种基本形制“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等也于此时产生。

先秦时期尤其是西周时期,制定了非常明确的等级制度,周代统治者将一系列繁杂的礼仪分为“五礼”,主要包括:吉礼、宾礼、军礼、嘉礼、喜庆之礼。其中喜庆之礼指的是如皇帝登基,婚姻嫁娶等喜事所包含的礼仪。婚嫁之礼又包括六个步骤主要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先秦时期的 “亲迎“(就是现在所说的迎亲),通常在黄昏进行,所以被称为昏礼,在《仪礼·士昏礼》中对于新娘的服装是这样记载的:“女次,纯衣纁袡(xūn rán)”,“次”是由假发编制的一种假髻,一般是套在头发上,以簪钗等首饰固定;袡,是衣服的边缘类似滚边工艺的装饰。《周礼·染人》中对颜色也有一定的解释:“玄纁者,天地之色,以为祭服天地之色玄黄,而玄纁者,天之正色苍而玄,地之正色黄而纁,法天地也。故礼服之重者莫不上玄纁下也”。这里的玄为略带红的黑色,纁为黄中带红的赤红色, 玄色和熏色是先秦时期礼服中的最主要的色彩搭配方式。根据当时的服装款式和文献记载,先秦的新娘服装应为下图的样式。

根据《仪礼·士婚礼》所绘的新娘玄礼服 图:笔者自制

且“妇乘车加景(幜)乃驱”,说明新娘在离开娘家前还要用薄的纱幜(景)蒙上妇首。 “景”是一种单层纱衣,罩在礼服外,意在遮挡风尘。景衣就像沐浴时所穿的服装,款式宽大长度到膝盖以下,是用有花纹的丝绸面料制作而成。 这应该就是后世红盖头的前身。

春秋时期,婚礼上也有穿着冕服的现象。冕服在古代是祭祀时的着装,本是礼仪级别非常高的礼服,婚礼时可以着冕服,也说明了古人对于婚礼服饰的重视程度。总体来说,先秦那时候的婚礼非常简朴干净,不举乐,不庆贺。新娘的新娘头戴发饰,身穿镶有纁色衣缘的玄色纯衣裳。

展开全文

典雅大气的

秦汉时期婚礼服

秦王朝在传承先秦时期的上衣下裳服制制度后,另一种服制 “衣裳连属制”也逐渐发展起来,深衣便是衣裳连属制的初步形式,它是由上衣与下裳分别裁剪,然后将其连接起来。深衣的主要特点就是上衣下裳相互连接相通,宽衣博带。下裳使用十二幅布料进行裁剪,它所代表的是十二月。颜色根据古代五行来设定,被称为“五色衣裳”,而且各个颜色的不同,可以适用在任何场合。玄纁之色的深 衣同样也在婚礼服中使用。

玄纁之色的深衣款婚礼服装 图:笔者自制

从汉代起,婚礼就不断朝着奢靡的方向发展,婚礼服自然也越来越奢华。同时 汉代发展出一种新的礼服款式——袍服,袍服也属于深衣款式的一种,和前文提到的深衣款式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深衣是上下分开裁剪再缝制成一整件服装,袍服则是上下一体的款式。到东汉时,袍服已经成为新娘出嫁时必备的礼服。人们为了区分等级尊卑,服装的用料和颜色也相应的有变化。据历史资料记载,“公主、贵人、妃以上,婚娶得服锦绮罗毅缯,采十二色重缘袍。贾人只能运用细色(浅黄色)、缥色(青白色),十二色主要是指丹、绀、紫、黄、青、绿、红、缃、缥、纁 、黑。

由此可见汉代皇宫的贵族之女嫁衣用色达到 12 种之多,且用料都是上等的锦绮罗等,衣服缘也开始变得宽大,由于太过宽大会把袖口的衣缘卷起来,成两层的样式,所以东汉时期的泡服也称为重缘袍,而且袍服的领子也是很有特色的地方,交领开领很低,这样能把里面的衣服领子露出来,最多的时候有三层,当时的人称为“三重衣”。服装上装饰有飘带、蔽膝、玉佩等饰物,整套袍服色彩斑斓,庄重优雅,是非常正式隆重的礼服。下图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纱地印花敷彩丝绵袍,这时的服装不仅衣缘变得宽大,丝质的服装面料制作工艺也变得越发娴熟,面料上面还有精美的印染图案,非常具有时代特征。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纱地印花敷彩丝绵袍 图:湖南博物馆

雍容华贵的隋唐婚礼服

隋唐时期,我国南北统一,疆域广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唐朝与异族同胞的亲密往来,无疑促进了汉族服饰的更新与发展,是我国一个文化思想各方面都开放交融的一个朝代。从《新唐书》《唐六典》等古籍资料来看,命妇(在中国古代,命妇泛指有封号的妇女)所穿的礼服为“花钗翟(dí)衣”,低层贵妇或普通妇女所穿的礼服为“花钗(chāi)礼衣”。

“翟衣”形制与“花钗礼衣”没有太大区别,礼服的颜色为青色(唐代的青色包含了黑、紫、蓝、绿这四种颜色,不同等级的命妇有不同的服色规定),礼服款式都是上下连属的深衣袍服样式,按照郑玄的五行相生的说法来看,上下连裳且不异色的深衣制礼服,蕴含了妇人德行专一的寓意。区别在于“翟衣”礼服上绣有翟鸟纹样的图案,历代皇后服章中的翟纹之属,古人视为吉祥之鸟,在古代“翟文”不仅是皇室身份的象征,也有女子忠贞专一的寓意。

花钗礼衣没有翟鸟纹样的图案,之所以被称为花钗礼衣是因为穿着礼服时,头饰上需佩戴发钗来固定假发。发钗是古代妇女的妆饰用品,专用于发髻的造型,尤其在梳挽高髻时,会用钗和簪来插发,发簪扎入头发的部位只有一根,发钗则分为两股。钗头是发钗的精华部分,以金、银、琉璃等装饰,其造型十分丰富,做成花形的发钗称为“花钗”, 穿着礼服时,因发上簪有金翠花钗,所以称“花钗礼衣”。

唐代鎏金菊花纹银钗 图: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礼服的面料主要有“织成”和“青色罗”等,“织成”的面料只有皇后和皇太子妃可用,一品至五品命妇穿着青色罗面料,而五品以下命妇及平民女子只能用青色面料(“织成”指的是织锦,在纺织时就将规定的图案和位置提前织出来的面料。青色罗是比纱厚一点的净色面料,图案需要用印染、彩绘、刺绣、蜡缬等方式呈现)。从古文献女服蔽膝的制度来看,唐代女性婚礼服中必须佩戴蔽膝,高品级命妇婚礼所佩戴的蔽膝可以用各种翟纹图案,而低品级命妇不能绣有翟纹。

唐代织锦 图:出土文物

沿袭先秦时期的首服,唐代新娘出嫁皆障面已成惯例。 唐代遮面的用的饰物有:幂、帷帽,幂是从西域传来的一种妇女装束,自帽沿上垂下一围纱帷,障蔽全身,帷帽比幂浅露,纱帷只拖到颈项,所遮掩的仅限于面部,有时还可略露正面。除此之外, 唐宋新娘在出阁时也流行用扇子遮面,一般多用团扇。古时洞房之夜,新娘放下扇子露出花容,古语称之为“却扇”。

红木雕花柄团扇 图:故宫博物院

从初唐及盛唐时期的壁画、陶俑、风俗画等服饰资料可见,唐代襦裙款式开始流行,并影响了婚服礼服的样式变化。 “襦裙”是上衣下裳款式的一种改良款,上衣变得窄小为襦,下裳变得较长穿着时提至胸以下为裙,唐代女性婚礼服装的款式到底是上下连裳的深衣制,还是上衣下裳的襦裙制,由于缺乏相关服饰文物资料,学术界至今尚有存疑,由于唐代是中国古代最开放,最具创新性的时代,使得女性服饰向多元化发展。

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曰:“春深嫁女家,紫绯襦上雉。”将婚服称为襦,且有提到象征礼服的雉。中唐时期女子婚礼服应为襦衫长裙的样式,从唐代绘画和壁画婚礼场景中的女性服装中也能证明中唐代女子多服大袖襦裙的观点。

唐代壁画中新娘婚礼服 图:莫高窟第 116 窟

唐代襦裙款式的女性婚礼服 图:郑宇钦绘

唐朝是我国古代最包容昌盛的时期,与西域交流频繁民间杂俗琳琅,历史上许多礼俗的变化也是从唐代发起,尽管对于古制旧礼(周礼),皇家一直奉为圭臬,也将婚姻六礼写进了唐律中,然而即使上层极力推崇正统的礼服制度,但从底层民众发起的杂礼异服还是引领潮流。可以想象,尽管唐代有服制的规定,但包容万象的唐代婚礼服装并没有完全按照官方制度进行,也许宫中是按照唐律而来穿着正统的深衣款礼服,但民间却是根据时尚潮流穿着襦裙款式的婚礼服装。

参考文献

[1]邓雅,探究我国汉族女性婚礼服的演变和创新

[2]秦燕燕,我国汉族女性婚礼服的发展与创新设计研究

[3]郑宇钦,唐代女性婚礼服饰研究

关注大美科学

精彩实时呈现

往期精选

大美科学之中国之美

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

大揭秘!如何成为会穿墙的“崂山道士”

如何科学的拾起生活中“最大的麦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