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流 太极拳 节选 技艺 发展方向

杨式太极拳技艺源流及其发展方向(节选之一)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9 01:59:05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太极拳的医疗、健身和武术功能,以及其蕴涵的传统文化和理念,深受社会各界的喜爱,在当今世界广为流传。数以亿计的人受到他们的影响,成为我们的文化符号。在我们这里,太极拳缓慢而柔和,为妇女儿童所熟知,深入人心。由于传承上的隔阂,对太极拳有很多误解。李亚轩大师认为,今天练太极拳的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错的。因此,有必要追溯太极拳技艺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寻找太极拳技术理念的原始基因和底层逻辑,从而对太极拳有一个透彻的认识。本文并非严谨的历史调查与研究,只是从太极拳技艺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太极拳的本质特征。

在我看来,太极拳的技术发展史大致经历了“刚柔并济——刚柔并济——浓柔相济——通俗化——柔化刚柔——平凡”六个阶段。

“太极”的概念很古老,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易经》,但“太极”这个名字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社会上对太极拳的创制和发展一直有一些眷恋和传说:有的说是元末明初(14世纪)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张三峰夜梦玄武大帝传授拳术,创立太极拳;有人说它是8世纪中叶唐代许宣平创造的等等。这些都没有历史依据,也不可信。我认为,明朝末年,在老子的方法论♂的指导下,陈王庭开创的“十三势”,是外挂硬拳向“软拳”、“软手”过渡的阶段特点是松软,初具太极拳。拳术的基本特征。清末民初,太极拳的发展风起云涌,是太极拳的鼎盛时期。因此,唐昊、顾留新、吴图南都对太极拳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详实可靠的史料,基本弄清了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是《易》学习的基本理念。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生二象,二象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拳》一词也见于《庄子•大宗师》:“扶道……高于太极但不高;六极以下而不深。”庄子所谓的“太极”,应该是指宇宙的最高境界。一百多年来,相传杨禄禅从陈家沟学会“十三式”的“面拳”和“柔手”后,于光绪年间带到北京。光绪帝师等院士称赞他武艺精湛,并赠他一副手书对联:“手执太极震天下,一身绝技盖过群雄。”祝贺。可见,杨氏的武功得到了皇室的认可,并冠以优雅神秘的“太极拳”之名。在我看来,太极拳技术理念和修炼方法的起源和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阶段,每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和变化。

第一阶段:刚柔并济

时间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儒家让陈王庭退休下乡,以打拳自娱。他将老子“无为不战,以弱胜强”的思想运用到武术实践中。它的特点是兼具硬度和柔软性。有硬击之硬,也有软松之避。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这种突破洋功夫硬拳打法的技改,仅在河南温县陈家沟、赵堡等农村地区以绵拳为名流传开来。、软手或十三式。我觉得是外家武术向内家武术的过渡阶段,是对传统武术的颠覆性改变。现阶段名家大都不见踪影,只记载了陈氏的账目,难以考证。

第二阶段,刚柔并济

杨禄禅,又名福奎(1799-1872),清末河北永年人。自幼家境贫寒,到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习陈式拳术。十八年,他三来八去。(至今民间还流传着“杨露禅三下陈家沟”的故事。据此史实,民国时期就有武侠小说《惊蝉盗技》,后改名为《偷拳》)他是从陈王庭的后代陈长兴那里学来的“十三权”。在他的“勉拳”和“软手”之后,他毕生致力于武术,造诣颇深。杨禄禅于光绪年间传入北京,未遇敌手,故称杨无敌。光绪帝的老师翁同和等学者称赞他武艺精湛:“阳进退快,变幻莫测,身如猿猴,手如运球,犹极圆”。并赠送一副手书对联:恭贺“手执太极拳震天下,身有绝技压群雄”。杨氏武艺得到皇室认可,被冠以优雅神秘的“太极”之名,名扬京城和燕赵。太极拳被满清贝勒亲王和文人墨客接受后,从民间武术上升到雅堂,成为当时最时髦的贵族运动。

从杨露禅“如猿进退快”的表现来看,(杨露禅的身体极其柔软,处于下位的下人时,可以嘴里叼着地上的小钱币)。外功拳的特点。但是,他的柔中带刚、刚柔相济的练法,已经脱离了陈氏刚柔并济的拳术,形成了独立的武术体系。(上世纪初,陈家沟出陈式绵拳、软手,也搭上杨式太极拳的便,改名为陈式太极拳。)

(待续,202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