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盘水 壮志 跃马 整版 贵州

奋进抒壮志 跃马赴新途 | 贵州日报聚焦六盘水推出整版报道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9 00:44:04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北盘江潮涌,诉说铿锵发展足迹;

乌蒙山耸立,见证日新月异征程。

2022年,顶压前行的六盘水,高质量发展画卷壮阔多彩——

田畴沃野,农业经济上演“动力变革”,壮美山河刷新“绿色底色”;林立园区,工业经济绘出“昂扬曲线”,区域经济发展空间释放;项目现场,施工会战火热打响,按下“快进键”。

奔赴激情燃烧的“春天之约”,回溯奋斗履痕,时间轴的流变里,行动掷地有声;回望滚石上山的成之惟艰,盘点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勇毅求索,心向远征的路上,脚步清晰如昨。

2022年,六盘水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发展动能加快转换、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发展政策争取有力、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抒写了六盘水一域之精彩。

只争朝夕抓落实,凝心聚力促发展。2023年,“一马当先”抢开局、“千军冲阵”战开工、“万马奔腾”迎开放,以奋进之姿奔跑在高质量发展跑道上的六盘水,击鼓精进,竞逐春潮。

展开全文

水城河畔风景宜人。(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工业经济挑大梁

2012年7月,一个盛夏午后,刚走出大学校门的侯建国,搭乘绿皮火车,第一次踏上磅礴乌蒙的土地,高山、煤海以及扑面而来的清凉盛意,彼时的侯建国未曾想此后10余年与它对望。

“三线”建设时期,江苏徐州的技术骨干风尘仆仆跨山越海,与全国各地而来的“三线”建设者在六盘水建起“江南煤都”。跨越时空,成长、求学在江苏徐州的侯建国,沿着前人的路,再一次选择把青春献给煤海,在他看来:“这是新的出发!”

勇毅接过时代“接力棒”,奋力奔跑在千军冲阵的煤矿“机械化”“智能化”改造的新赛道,这些年,侯建国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山脚树矿矿长,也见证着煤海蝶变。

发轫于“三线”建设时期的山脚树矿,经历半个世纪洗礼风采依然,生产能力从45万吨/年跃升至310万吨/年,成为全省首个通过省验收的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

变化,见诸于具体的数字里,也印刻在鲜活的场景中。

衣衫泥泞、眉眼亮黑,这是大多数人对煤矿工人的固有印象。时代在变,煤业生变,大学生驾轻就熟,操纵智能综采如臂使指,是侯建国等新时代煤矿工作者的全新体验。

置身山脚树煤矿智能化监控数据中心,高效采煤令人耳目一新:一块大屏,实时更新矿井深处采煤、掘进、通风等环节的运行数据,依托井下5G无线通信系统,地面、地下工作人员实现远程视频对话。如今,山脚树矿正携手华为全力夯实数字化根基。

发展如弈棋,谋局必度势。曾经,六盘水一砖一瓦构筑成了贵州工业版图上的闪亮明珠。面对“工业大突破”的时代考题,何以作答?山脚树矿的实践,凸显凉都回答之精彩。

近年来,六盘水市坚持以获批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引领,纵深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巩固煤电优势产业地位,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多重约束下推动经济运行实现了顶压前行、稳中提质。

这一年,六盘水老树春风舞新枝:工业倍增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煤炭优质产能有序释放,完成12个煤矿“两化”改造,15个煤矿技改建设新增产能810万吨/年,原煤产量达7409万吨、创历史新高;水城、盘州煤炭储配中心开工建设。

这一年,六盘水新树深扎延藤蔓:七大产业板块新落地项目95个;六枝磷酸铁锂一期建成投产,双元铝业技术升级改造产能置换项目开工;659个省、市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超额完成投资目标,2022年成为六盘水发展史上落地重大项目较多的一年。

时间的缝隙里镌刻着每一位奋斗者的足迹,每一次抵达,都意味着新的出发。2月25日,全市“两会”结束后第一天,六盘水马不停蹄接连召开两场会议——2022年度新型工业化表扬激励大会和2023年经营主体纾困解难扶持培育工作会议。

真金白银、真诚礼遇,便是对发展最大的褒奖。当天,两场会议上,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向339户企业兑现了2022年度工业倍增行动激励资金5180万元,分别较上年的183户、3025万元增长85.2%和71.3%;隆重表扬了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新增上规入库“四上”企业,兑现奖励资金1450万元。

“只要是为全市工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企业和企业管理人员,我们都将旗帜鲜明地进行激励、大张旗鼓地给予表扬!”“广大经营主体是六盘水发展的活力所在,我们要更多为他们雪中送炭、纾困解难”……在盘点中接续奋斗,两场会议表彰先进、重奖先锋、精妙落子,既是总结,更是动员:释放“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强烈信号,志在鼓足纵深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精气神。

山脚树矿智能综采指挥室工作井然有序。(赵明 摄)

山川风物孕新机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偏隅西南,深居乌蒙,经历“黄金十年”如火淬炼,六盘水聚力突破“海拔高、耕地少、土地破碎、土地贫瘠”的瓶颈制约,因地制宜奠定产业基石,铺展“黔货出山”广陌通衢。

全国最大的刺梨基地、全省最大的猕猴桃基地蔚然成势;“盘县火腿”“水城猕猴桃”入选国家与欧盟地理标志互认产品清单;“天刺力”“弥你红”等品牌进入全省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价50强名单……那一张张黝黑面庞因丰产丰收所焕发的荣光,那一份份浸透艰辛和喜悦的入股分红,是六盘水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厚重的收获。

新征程上,融入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建设,地道风物提质增效缘何加压奋进?六盘水心思澄澈:推进农业现代化,写好“土特产”文章,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重中之重。

敬往思来,奋跃而上。近年来,六盘水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基础上,以猕猴桃“吨产园”、刺梨“千斤园”、茶叶“万元田”建设为抓手,向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质增效开拔进军。

做一颗幸福的果子,壮大一个富民的产业——

在上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筹措上亿资金收购刺梨鲜果,3元/斤的保底收购价,是初好农业与16万果农“颗粒归仓”“落袋为安”的丰收约定。

育一片青翠的茶园,成就一片叶子的传奇——

用一杯春茶,打开春天,2023年1月1日,“水城春”早春茶抢“鲜”开采。在收获的春天盘点,2022年,水城区茶叶种植面积达10.2万亩,覆盖农民4万余人,“万元田”建设全面完成。

特色是“生命线”,增效是“压舱石”。山川江河孕育的千年农耕文明中,没有什么比“舌尖上”的幸福来得更直接,也再没有什么比辛勤劳作一年后攥在手里的一沓百元现钞,更让人安稳。

2022年,六盘水优势产业拔节生长、优势产区声名远扬,“两园一田”建设完成年度目标,猕猴桃、刺梨、茶叶分别增产59%、28.9%、20.8%。水城区入选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盘州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认定为国家示范园。

有多少披荆斩棘,就有多少春华秋实。从牛耕肩挑的传统劳作,到驭机农事的现代农业,端稳“饭碗”的大计要事,有了更坚实的保障;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努力,到种地有证书、技术有职称的职业发展,农民这个身份有了前所未有的骄傲。

曾经走出大山求学,而今反哺家乡赴新途。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李世瑶学成归来,成立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科技种植草莓、西瓜,试验“夏玉米+冬小麦”“糯玉米+秋洋芋(土豆)”等种植模式,富了乡亲,甜了乡愁。

曾经背井离乡讨生计,而今回归乡土种地。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社区村民晏庭银潜心种好一架猕猴桃,其所经营的家庭农场入选全国第四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示范带动50余户农户富在猕猴桃种植,其自身也成为一名职业农民,“土专家”闻名乡野。

个体的变迁,影印在发展的答卷中。2022年,六盘水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累计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8家,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3个、省级示范社114个,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59家。

果农正在转运刺梨(初好公司供图)

夏凉冬雪有诗意

已是春花发枝头,雪上飞舞景更新——春日暖阳下,高山之巅的梅花山滑雪场中,滑雪老手从赛道顶端飞驰而下,身形矫健,酣畅淋漓;初学者在教练的指导下,小心翼翼摸索滑雪技巧。

山地大气候、高山小气候,立足特有的自然地理和气候优势,加快冰雪旅游开发,是六盘水发展冰雪旅游的先决条件,也是四海而来的游客在3月上旬仍能与冰雪来一场亲密邂逅的原因所在。

在北纬26度,邂逅一场雪,恋上一座城。

开冰雪旅游先河,2010年,六盘水市建成贵州首个高山滑雪场——玉舍雪山滑雪场;成气候经济之美,十余年孜孜以求,六盘水打造出北纬26度以南、世界上纬度最低的3个天然滑雪场。

“南方的冬天,飘着北方的雪”,这一季滑雪季,网友对六盘水冰雪旅游如此俏皮评价。毫不吝惜的盛赞背后,是南方游客对冰雪旅游固有印象的惊艳重塑,是对六盘水冰雪旅游的真切肯定。

从零起步、从无到有,纵观六盘水旅游发展史,冰雪旅游无疑是恢弘卷册上最重彩点睛的一笔。如今,在贵州乃至西南地区,“谈滑雪必谈六盘水”正日渐成为滑雪爱好者的共识。

当“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那些寒冷与泥泞交织的凛冽记忆已成往事,取而代之的是,冰雪铸就经济跃升的新增长点、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饭碗”,一抹“冰雪白”舒展新景多彩。

“一趟开往雪国的列车”,去冬今春的这个滑雪季,五湖四海而来的滑雪爱好者为安六高铁赋予了浪漫多姿的新别名。穿越高山沟壑,“南国冰雪城”敞开怀抱拥抱远方,远方也拥抱了六盘水。

乘着“后冬奥时代”的春风,这一季滑雪季,六盘水把握疫情迎峰转段新机遇,推出优惠政策、丰富旅游业态、精准营销推介,吸引华南、西南等地的滑雪爱好者搭乘高铁“快进慢游”于此。

数据无言,却为实证。仅以玉舍雪山滑雪场为例,自2022年12月18日启动试营业,至今年2月19日闭园,该滑雪场累计接待游客接近5万人次,滑雪经营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

当冰雪旅游成为新风尚,冰雪体育成为一座南方城市炽热沸腾的梦想,更多运动健儿得以走出大山驰骋赛场。3月4日晚,2023年世界青年冰壶锦标赛现场,再传捷报——

六盘水市冰壶运动员费学清(国青男队队长)、谢兴银与吉林省运动员关天琪、内蒙古运动员李智超代表中国队以8比7力克东道主德国队,夺得2023年世界青年冰壶锦标赛男子组冠军。

不妨把时间的景深拉得远一些,2022年六盘水承办的贵州省第十一届运动会,首次在贵州省运会历史上设置冬季冰雪项目,六盘水代表队在角逐的16枚金牌中夺得15枚金牌,南方孩子圆梦冰雪。

冰雪旅游与冰雪体育交相辉映,折射六盘水旅游产业化的靓丽多彩。回望2022年,六盘水依托“南国冰雪城”和“中国凉都”独特名片,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精准施策,夏凉、冬雪“两篇文章”精彩挥毫。

曾记否,草木春深时节,乌蒙大草原十万亩杜鹃花盛放,游客纷至沓来,以花为媒,周边乡村民宿、饭店经营红红火火。吸睛的踏青赏花“流量”,加快转化为聚财的兴业富民“留量”。

曾记否,清凉夏夜,水城古镇内,石板街上人潮如流;湖面音乐会激情开唱;星光夜市引来游人驻足停留;临街铺面中,滋滋的烙锅冒油声同彝家祝酒歌融合成漫卷烟火,把人心抚慰。

玉舍雪山滑雪场游人如织(姚咏/摄)

绿染凉都景色姝

2022年11月2日,一则喜讯沸腾乌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六盘水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因“三线”而兴、因工而立的六盘水,区域转型升级的绿色基底再度擦亮。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最艰辛。

没有切身经历过生态破碎后的“满目疮痍”,很难体悟荣誉背后沉甸甸的分量;没有感受过一棵接一棵、一年又一年接力植树的砥砺传承,很难理解凉都儿女对绿色的渴望。

工业这一词汇,给人最多的联想莫过于,一排排巨大的厂房、高耸入云的烟囱、冰冷的钢铁机器,还有一群埋头苦干,满脸疲惫的工人,绿色生态之美很难应用到这个洒满汗水的地方。

在粗放发展的赛道左冲右突,上世纪80年代,六盘水工业突飞猛进,与此相系的是,生态环境走到崩溃边缘,森林覆盖率最低时仅7.55%,鸟类仅剩60余种,市中心城区酸雨率达55%。

清风明月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六盘水种绿,既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服务全国一盘棋的现实需要,饱受生态破碎之痛的六盘水,壮士断腕:“坚决不要带污染的GDP!”

一江碧水焕新彩,十里青山半入城。从最低时的7.5%到2022年的62%,30余个秋冬春夏往复,从山川纵横到水滨湖畔,从生态文明到绿色发展,凉都儿女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种绿、护绿、爱绿成为一座城的习惯。

管好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5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面积20.8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加快恢复;

治好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五场战役”,获批创建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省控以上地表水断面、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护好林。持续推进国土绿化,2022年完成营造林2.9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2%,林业综合产值达369.04亿元,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种好田。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两园一田”为引领,推进以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为主导的山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交出了一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满意答卷;

让绿色成为城市的亮色,让绿色成为城市的方向,让绿色成为城市的生活,踏上生态文明建设新赛道,就注定这是一条需要“长途跋涉”的艰难之路。纵然今天已然收获闪光荣誉,六盘水从未停下星夜兼程的脚步,久久为功、只争朝夕,只为向人民群众、子孙后代履行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双赢的庄严承诺。

脚下,是欣欣向荣的土地;前方,是山水迢迢的征途。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春天已然来临,每一座山川都勃发着生机绿意。把春天的期待化作四季的行动,凉都逐梦,未来可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晗

编辑 鲁媛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