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真的是一个疯子吗
可以肯定的说:“疯子“在没疯之前都是聪明人。不然也不会“疯“,只因聪明,“聪明才被聪明误“。“疯子“都是不被认可,环境和人为的神经受到长时间的刺激,因未能自我解脱形成精神分裂症,俗称“疯子“。
“疯子“都是后天形成不是先天的精神疾病,精神病人只因想的太多,有的死后才被人们发现“疯子“生前的所作所为是常人不了解的真理,是超前的理论和设想,人虽死去,但是对人类发展贡献是卓越的,是由环境现时社会和周围人的不解而造成的损失,也无法弥补的遗憾。
德国大哲学家,理论家,作曲家等大家合成的顶级聪明人“尼采“就“疯子“的世界级典范。尼采的非凡成就在当时就是没被社会和大众认可,而把尼采的真理当成真的疯癫,因而,造成尼采的神经创伤,在真正疯病的十年后糊涂的死去。悲惨而令人晚惜,对世界伟大贡献并不能偿还对伟大的哲学家尼采的公平。
是实证明“疯子“理应受到社会的保护和救治,他们是精神受伤的人才,不得岐视和放弃,因为他(她)们都是聪明人,痊瘉后还能为社会作贡献,有的还是高级人才,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更能体现社会的优越性。
书是读不尽的,年轻人应如何读书
年轻人应该这样读书(一)修心篇
谢谢头条君邀请! 我是一名80后爱书人,致力于终身成长,用自己的光芒照亮身边所有人。
读书成长是一生的事,是个大题目,我想先从修心谈起,对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如何读书进行探讨。
过年时跟朋友亲戚聚会,有些人说不想工作了,也有很多年轻人,在网上吐槽上司对自己不好,工作环境太差,与同事实在合不来,甚至产生了消极厌世的想法。这些问题,可能真的与外界环境因素有直接关系,比如组织内部氛围消极、家庭成长氛围压抑等等,但归根到底,还是自己的修为不够,是自己的心性没有修炼够,这种欠缺会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从根本上对我们的决策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
大家都知道屋子脏了要打扫、衣服脏了要洗,但有多少人注意到心里面有垃圾了,去主动打扫一下呢?而前面产生那些心理问题,基本都出于此。
对于步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来说,实在要对这种情况时刻保持警惕并时常反省,而反省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多读有营养的、丰富和滋润心灵的书。需要强调,这里的书指的不是心灵鸡汤,那东西偶尔愉悦一下自己可以,起到鼓励的作用多些,但对我们思维的跃升和心灵的涤荡是没有太大作用的。
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就是很好的修心途径。我们的先辈为我们留下了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充满着古代文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可以很好的滋养我们的心灵。如《道德经》,去参悟有无、生死、得失、利弊之间在各种趋势中的辩证关系,可以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看得更清楚,我是正在用萧天石先生的《道德经圣解》作为辅助在研修这部经典著作,在我之前的头条问答“你读到的最难懂的书”中,已给大家进行了简介,此处不再赘述。再如儒家著作中倡导的温良恭俭让、还有王阳明《传习录》中倡导的知行合一,经过耐心研读理解和运用,可以很好地使我们重新对如何与自己、与他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有更加深刻和系统的认识。尤其是这些经典会使我们的内心不断地充盈,能让我们认识到负面情绪和心理垃圾是很正常的,任何人都会有,通过通过适当的自我调整,使自己保持好一个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人生状态。
读书修心的目标,我想用南怀瑾先生的六字箴言概括:平,淡,让,忍,缓,静。之前在头条有作者分享这六字箴言之时,部分键盘侠冷嘲热讽,说现在的社会谁按这六个字做谁傻、谁吃亏,我想这是断章取义,所以针对这个情况我在题主短文下面进行了这样一番评论,在此也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理解:
这六个字不是急功近利,今天告诉你,明天就要做到。其实很多职场人,包括很多蜚声国际的畅销书作家,写的就是这些内容,只是他们靠广告宣传和包装,让大家感觉看了就能变现。
静,就是要保持专注力,提高自己的抗干扰和抗外界无效刺激的能力,典型的受全世界追捧的,就是美国学者型作家卡尔纽波特的作品《深度工作》,就是讲的如何提高专注力,把自己想做的事想透做精。
缓,是让我们养成脑子比行动快的习惯,比如有的人喜欢张嘴就说,往往吃亏的就是自己,典型的讲缓的方法论书籍,是蜚声全球的丹尼尔卡尼曼教授的《思考,快与慢》,让大家从生理系统和行为习惯方面得到很好的启示。
忍,是一个蓄力的智慧和过程,不论人还是事,都有起有伏,有高潮有低谷,当你左右不了环境和别人,你就得靠自己的智慧先让自己与环境和谐相处,然后坚持持续的蓄力,等到时机一变,才有破局的可能,是一种智慧的人生态度。这种书太多了,其实读中外历史故事,就可以体会到先贤怎样在逆境蓄力破局的。
让,是与自己,环境和他人和谐相处的一种智慧态度。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李嘉诚先生,这里不多说,有兴趣可以读一读他的自传。
淡,主要是对自己来说的,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家长引导孩子落入了唯成绩论,不在孩子修身能力提升上下功夫,那他的内心很可能得不到充实,只是填充了一些知识,以后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很可能内心无所适从。当然不是说成绩不重要,是修身与做事不冲突,人要平衡发展,而不是教出一个心理残疾的优等生。
平,也是更多对自己说的,保持好平常心,正常态。平常心,正常态是地产圈里的文学青年冯仑先生在头条上发的一篇短文题目,此处借用一下。冯总在创业初期受到了很多的白眼和挫折,就是凭着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坚持走到今天,归根到底就是坚持了平常心,正常态的理念,才能做到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这种修身例子太多了,也是可以通过历史人物传记或者社会学著作,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所以,年轻人通过读传统文化经典书籍,以“平,淡,让,忍,缓,静”为目标,不断去滋养自己的心灵,并在实践中练就强大的内心,完全可以走出迷茫,与自己、与世界和谐相处,做一个真正自信、自强、自省的人。
(未完待续)
我是常省身,很高兴与大家一起坚持终身成长,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年轻人应不应该看《庄子》请介绍一下
年轻人可以读《庄子》,但要加以取舍。
战国时期宋国的庄子(庄周),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先秦七子之一,与道家创始人老子并称为“老庄”,可见其实力不可小觑。庄子的代表作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庄子》,十余万言(也有说七万),现存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有“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之美誉。《庄子》一书,有许多篇幅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说明自然界的道理,折射为人处世的大道,这与老子《道德经》的苦涩难懂相比较,显然轻松易懂许多,连西汉司马迁也对庄子赞赏有加。
《庄子》中的许多故事,的确值得年轻人学习与思考。比如“庖丁解牛”,就是熟能生巧的典范。现在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精益求精的庖丁就是正能量的代表。他的成长历程和游刃有余的“解牛”功夫,值得广大年轻人在工作岗位借鉴。要相信,只有经过自身的努力拼搏,才能够看到最美的自己。
还有一则“朝三暮四”的故事,养猴人答应给每个猴子早三颗晚四颗粟,猴子们都闷闷不乐。当他提议早四颗晚三颗时,猴子们个个欢呼雀跃。从中可以看到,管理就是一门学问,在工作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择时有时候往往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工作成绩。这套理论不仅适用于猴子,在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中同样有效,值得年轻人思考。
当然,《庄子》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越是丑陋的,有残疾的人,越是智者,并且更加接近圣人,连帝王都要对他们礼让三分。还有参天大树,反而不如长得矮小歪枝的小树,因为参天大树更容易成为人们砍伐的目标,小树的目标反而不大,因此小树更容易存活。这就是道家出世的哲学,无用就是大用。这与我们提倡的努力拼搏,奋勇争先的入世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对于这些 ,年轻人应该有所区分。
我认为,具备一定思考能力的年轻人可以认真看看《庄子》,那里面确实有人生的大智慧可以学习。而心智还不成熟的儿童,还是不看为妙,否则容易错把逃学等同于乐逍遥,不作为看成是人间大道,那样一来,估计屁股是要被父母给打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