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山 覆灭 所向披靡 场上 走向

在印缅战场上所向披靡,最后却魂断黑山,新1军为何走向覆灭?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8 22:40:05 浏览2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这支部队,号称“天下第一军”,是一支王牌部队。

这支部队,曾作为中国远征军主力赴缅作战,连战连捷,一举歼灭了日军王牌师团。

这支部队,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一,四平一战大败林彪,逼得东北民主联军不得不退往松花江以北。

然而如此之强的部队,最终还是淹没在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这支部队便是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军,简称新一军。

那么,这支王牌部队是如何走向巅峰?又是如何最终走向覆灭的?

中国远征军

新一军的前身,是国民党财政部组建的税警总团。

1932年,财大气粗的财政部长宋子文,给税警总团搞了一身美式装备。税警总团除帽徽和军装外,里里外外都是清一色的美国货。在那个军队都吃不饱饭的年代,这无疑是中国军队装备的巅峰。

除了武器装备,这支部队的军事素养也是首屈一指。税警总团营以上军官,大多是外国军校留学生,士兵也都是有过教育背景的学生兵,再加上训练得当、薪水高、伙食好,这支非正规部队的战斗力,甚至超过了大部分国民党正规军。

在淞沪会战中,税警总团与日军血战两个多月不落下风,歼敌数千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不久,南京失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税警总团大部被划归了胡宗南的中央军。1938年,原税警总团第二支队司令,兼第四团团长孙立人,在宋子文的帮助下收拢残兵,招募新人,重组税警总团,孙立人任总团长。经过两年的严格训练,孙立人将税警总团扩大到6个团的规模。

孙立人

展开全文

1941年,财政部分出了一半的兵力,给国民革命军重组第38师,隶属于66军。作为交换条件,孙立人晋升为师长。次年,中国远征军成立,66军与第5军、第6军一起赴缅作战。

1942年4月,缅甸英军第1步兵师和第7装甲旅,被日军包围在仁安羌,形势危急。说是被包围,不如说是英军太拉胯,7000英军在撤退途中被1000日军抢占了桥头,英军连忙找杜聿明和美国将军史迪威,请求中国远征军出兵救援,后来更是直接找到了孙立人。

一开始杜聿明是反对出兵的,但孙立人二话没说,就率领新38师去帮英国人解围。

孙立人亲自赶往前线指挥113团,113团以不到1000人的兵力,向仁安羌的日军发起猛烈进攻,歼灭了日军一个大队,不仅解了英军之围,还救出了英国被俘士兵、记者、传教士500多人。

英国人感恩戴德,将仁安羌之战称为是“东方的敦刻尔克”,将孙立人称为是“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大加赞誉。

但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总体来说是失败的。英国人没有想着如何打败日军,而是一门心思地让中国远征军挡住日军,只好逃往印度。这种不牢靠的战斗友谊,断送了盟军的大反攻计划。随着曼德勒会战的流产,盟军被迫从缅甸撤回英属印度。

第二次缅甸战役

5月,孙立人掩护盟军安然抵达印度,与其他败退下来的部队不同,孙立人的38师一路上军容肃正,锐气不减,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

杜聿明等人在盟军战败后,没有按照英国人的要求前往印度,而是遵照重庆的命令,翻越荒无人烟的缅北森林回到了国内。孙立人更亲英美的立场,让他不顾蒋介石的命令,随英军去了印度,最终不但激怒了蒋介石,也造成了与杜聿明之间的嫌隙。

孙立人、蒋介石

到达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和新22师,进驻到了兰姆伽训练基地,并将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在蒋介石的授意下,这两支部队被整编为新一军,郑洞国任军长,孙立人和廖耀湘分别任新38师和新22师师长。同时,来自国内的一大批的优质兵源,被补充到了新一军。

美国给予了反法西斯盟军巨大的援助,在兰姆迦基地开设了许多军事学校,并派出大批美国教官,对这里的官兵进行西点军校式的军事教育。这里的中国军队,一切武器装备的开支都由美国人承担。于是,中国驻印军扔掉了“中正式”,换上了美制的M1步枪和汤姆逊冲锋枪,以及新型防弹钢盔,进攻型手雷。

除此之外,美国还给中国军队配备了一大批载重汽车、装甲车和重炮。步兵在作战时,可以享受到美国强大的后勤补给,还能呼叫空中火力支援。

高素质的兵源,全新的装备,全套的美式训练,让中国驻印军,达到了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A级军队的水平,第一次在武器装备上压制了日军。

1943年,中国驻印军向缅北大规模反攻,新一军“猛虎出山”,势不可挡。新一军的对手,是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日军第18师团是日军的绝对精锐,曾参与攻陷南京的战役,并在丛林战场上,以3万人的兵力击溃英军8.5万人,横扫东南亚。

在这场精锐与精锐的对战中,新一军打出了军威和气势。

1943年10月,新一军与18师团在缅甸新平洋和于邦大战,18师团数万人的兵力,吞不下新一军一个先遣团,反而被新一军击溃,损兵折将2000余人。占领于邦后,孙立人一部与廖耀湘夹攻孟关,一部与美军协同,进攻瓦鲁班。日军18师团不敌,伤亡过半后狼狈撤出战场。

在缅甸战场的新一军

日军战史记载到,第18师团在面对中国军队时素有自信,不料这次的中国军队,不论是编制、武器装备,还是战略战术都完全变了样,“皇军”被打得损失惨重,全军愕然。

不到半年时间,新一军就攻入缅甸境内150公里,以6500人伤亡的代价歼敌1.2万人,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1944年4月,新一军在中南半岛的缅甸卡盟、孟拱之战中,歼灭日军1.6万人,解救出了被击溃的英军77旅,英军再次感恩戴德。

5-8月,新一军再次歼敌4000余人,攻克密支那,日军在缅北的防御土崩瓦解。

随后,新一军整编扩军,扩成了新一军和新六军,孙立人任新一军军长,廖耀湘任新六军军长。新一军下辖新30师,新38师和廖耀湘的50师(因为廖耀湘回国增援抗战)。

10月,第2期反攻缅北的战斗打响,孙立人率领新一军一路高歌猛进,相继攻占八莫、南坎、腊戍、南图、猛岩,灭亡了日军精锐的第18师团。期间,新一军还与滇西中国军队配合,打通了滇缅公路。反攻缅北的战斗在盟军胜利的高歌中结束了,新一军因其强大的战斗力和卓越的战功,被誉为“天下第一军”。

鏖战四平

抗战胜利前夕,日军在东南亚的势力分崩离析。新一军回到广西南宁,准备反攻广州。不久,日军投降,新一军进驻广州接受日军投降,并在此地进行了修整补充,新添了大批美式、日式装备,实力大增。新一军与整编74师、第五军、新六军、第十八军一起,并称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

有人说“五大主力”中,74师是打出来的,新一军是装备出来的。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毕竟新一军也是在枪林弹雨中历练出来的),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新一军的装备之豪华。

内战即将爆发,远征军的大部分部队,包括新一军和新六军都被调往东北战场。此时,孙立人因为对英国人有救命之恩,跑到英国受勋去了,完事后,孙立人又到美国兜兜转转绕了一圈。至于新一军,则暂时由杜聿明和郑洞国指挥。

杜聿明

初到东北的民主联军,装备落后、部队系统杂乱、士兵素养不高,在国民党全美械精锐部队的进攻下连连败退。1946年3月,新一军与71军开赴四平,林彪也在中央的指示下准备死守四平,第一次四平大战打响。

由于新一军代军长贾幼慧指挥不力,新一军被民主联军部队牢牢挡住,攻坚并不顺利。眼看战况焦灼,蒋介石急令孙立人回国,重新指挥新一军。孙立人归队后,携着军长回归的喜庆和缅甸常胜的余威,新一军全军上下宛如打了兴奋剂,士气大振,进攻也变得犀利凶猛。

接着,杜聿明调整进攻部署,三次进攻本溪,拿下本溪后,杜聿明集中国军3个军10个师分三路进攻四平。又是数周苦战,敌人越来越多,民主联军越来越乏力。随着塔子山阵地的失守,民主联军有被截断退路的危险,林彪在请示中央后,撤出了四平。

这场四平大战,民主联军伤亡高达1.5万人,最后不得不放弃目标北撤。国军伤亡也高达1.7万人,其中精锐的新一军损失6000余人,由3个师减为2个师。

四平一战,给民主联军造成极大的震撼。民主联军惊讶于眼前国军部队的强悍:持续一个多月的战斗,新一军打破了“久战必疲”的军事规律,在战争后半段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装备之精良、士气之高昂、潜力之深厚,是任何国军部队都无法比拟的。中央致电林彪时直言,新一军是心腹大患,一定要找机会集中优势兵力将其歼灭。

将帅生疑

这场战斗也震动了蒋介石,蒋介石对军权十分敏感,最忌讳“将军控制军队”。他惊讶于孙立人对新一军强大的号召力,自此对这个非嫡系将领防范有加,杜聿明与孙立人之间的嫌隙也在不断扩大。

四平一战后,杜聿明下令乘胜追击,进攻长春。新一军作为四平之战的主攻,伤亡惨重,孙立人认为不应操之过急,于是他公然违抗杜聿明的命令,让部队就地休整。

双方争执不下,最后,杜聿明向蒋介石状告孙立人。

蒋介石大怒,在缅甸你(孙立人)就抗命不回国,带着部队跟英国人跑印度去了,这次你竟又抗命。蒋介石一边大骂娘希匹,骂孙立人不是自己人,一边责令孙立人服从命令。孙立人执拗不过,怏怏而归。

孙立人

随后,新一军向北穷追民主联军,相继参加了进攻长春和德惠的战斗,大出风头。

1947年,在德惠战斗中,新一军以第50师一个师的兵力,挡住了民主联军4个师的猛攻。新一军使用从英美学来的环形防御工事,完美克制了民主联军四面围攻的战法,民主联军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也未能突破新一军的城防。无奈只得结束第二次江南战役,回师江北。

德惠战斗的胜利让孙立人兴奋异常,孙立人请求率兵追击林彪,越过松花江,“五天之内攻下哈尔滨”。蒋介石也被“德惠大捷,歼敌十万”的“喜报”冲昏了头脑,他直接越过杜聿明,向前线下达了渡江追击的命令。

杜聿明被惊得差点从床上掉下来,杜聿明清楚,报纸“歼敌十万”的吹嘘不可信,民主联军并没有伤到元气。反而是国军战线拉得太长,已成强弩之末,贸然追击可能会吃林彪的回马枪。于是,杜聿明直接从驱车赶往德惠前线,说服了孙立人、陈明仁回防。

从3月3日林彪向各部下达的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命令中可以看出,确实是杜聿明棋高一手。但不知情的孙立人对此很不服气,他大呼“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认为杜聿明是在贬抑新一军。于是,他不顾东北战局,跑到南京向蒋介石告状。

蒋介石、杜聿明

积怨已久的蒋介石对孙立人越级告状很是恼火,但又害怕处置孙立人影响美援(孙立人在美英等国声誉很高),于是他明升暗降,“提拔”孙立人为东北战区副司令,让原新一军50师师长潘裕昆,接任新一军军长的职。

这一手实际上剥夺了孙立人对新一军的控制。

7月,蒋介石不做不休,直接将孙立人调离东北,派往台湾练兵,彻底断了孙立人和新一军的联系。

“畅通无阻”

这一重大变化,打乱了新一军恢复战斗力的进程。好在杜聿明经过长久作战,根据东北情况,摸索出了一套应对民主联军的战法,双方也算打得有来有回。

但好巧不巧,杜聿明因旧病复发,被送往上海医治,陈诚接了杜聿明的职。陈诚来到东北后,拿出国军“分散用兵,主动出击”的老套路,一通瞎指挥,越打越糟,在东北的国军,陷入到了被分割歼灭的套路中。

陈诚

民主联军密切配合,反复使用围点打援、长途奔袭、伏击战、运动战等战术,集中优势兵力,“零敲碎打,蚂蚁吞象”,一点一点地吃掉了新一军超过一半的兵力,渐渐掌握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新一军则被打得遍体鳞伤,虽经过补充修整,但已不复以前“王牌军”的战斗力。后来,老班底38师被抽走,新一军逐渐变得跟普通国军没什么两样。

1948年,民主联军改称为东北野战军。随着冬季攻势的结束,东北战场攻守易形,国民党军被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这三个互不相连的区域。

9月,林彪调集5个纵队1个师包打锦州。

10月8日,蒋介石命令廖耀湘,带领包括新一军在内的九兵团10万大军,西进增援锦州,亲手将新一军送上了断头台。

10月15日,新一军在炮火掩护下攻占了新立屯。与此同时,“锦州失守,范汉杰15万大军被全歼”的消息传来,廖耀湘大惊失色,他请求部队东进,从营口经海路撤退。

廖耀湘坚持撤回营口,“东北剿总”卫立煌让廖耀湘撤回沈阳,“以不变应万变”,蒋介石则希望廖耀湘继续西进,以“收复锦州”,三方争执不下。经过杜聿明的斡旋,蒋介石才勉强答应,让九兵团从营口撤退,但为时已晚,东北野战军已经完成了歼灭廖耀湘九兵团的战略部署。

廖耀湘无论去往何处,都必须控制黑山大虎山一线。东北野战军决定以独立二师赶到营口“掐头”,以十纵死守黑山大虎山“拖尾”,攻取锦州的主力取消修整计划,从两翼追击包抄九兵团,“截中间”。

生死攸关之际,廖耀湘掏出新一军等全部家底,发疯似地朝黑山扑来,惨烈的黑山阻击战打响。

守在黑山的梁兴初十纵和一纵一个师,需要面对5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他们死战不退,牢牢地挡住了新一军、新六军和71军的进攻。东北野战军自是非常英勇,但也不难看出,新一军、新六军等“王牌部队”已不复当年。

随后,廖耀湘进攻营口受挫,便又萌生了退守沈阳的想法。辽西河流纵横,卫立煌早在河流上搭好了浮桥。在接到杜聿明转进营口的命令时,廖耀湘反驳道:“我兵团(前往沈阳)畅通无阻、畅通无阻”。

然而结果是,廖耀湘的九兵团10万多人,被东北野战军包围在了120平方公里的狭小土地上。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包围歼灭战中,新一军被彻底打垮。除潘裕昆侥幸逃脱外,新一军副军长、各师师长、参谋长全部成了东北野战军的俘虏。

1948年11月,随着新一军最后一个师在沈阳战役中投诚,这支“天下第一军”,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新一军在抗日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功劳值得所有华夏同胞牢记。但当它迈入解放战争战场的时候,就已经从民族英雄,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新一军摇身一变,成为了维护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爪牙,或许它失败的命运,在那一刻已经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