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员 草根 黑马 第一部 无数

今年第一部黑马片:全员草根,无数明星热捧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8 22:24:07 浏览3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拨浪鼓咚咚响》于2月25日全国上映,

这是一部“360度卖相不佳”的草根电影,

无明星、无大制作、无名导演,

然而,早前在上海电影节和FIRST电影展

它成为了最大的黑马,

影评人要求加场放映。

临近上映时,

又有近百位明星、导演自发推荐,

如周迅、李冰冰、马伊琍、黄晓明、李现,

和忻钰坤、邵艺辉、郑大圣……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

呈现了乡镇世界那“要命的真实”,

题材有关留守儿童、讨薪民工、失独中年……

又极尽诙谐与幽默,

观影时的情绪动荡极大,

停不下来地又哭又笑。

展开全文

影评人评论它是“《小偷家族》双人成行版”,

“催泪的父子情之外,

也有着更隐秘的悲情陕北”。

留守儿童毛豆,想去城里找爸爸

苟仁是一个卖货郎,载着毛豆一路同行

影片背后,

导演白志强靠着抵押房子、借网贷,

和“不然这辈子不甘心”的劲头,

历时5年,终于把它送上银幕。

本身已然是奇迹。

自述:白志强

撰文:洪冰蟾

责编:倪楚娇

白志强在映后交流

《拨浪鼓咚咚响》是我第一部剧情长片。

缘起是我在老家陕西榆林清涧,拍纪录片《边走边唱》的时候,在一个学校寄宿。当地的校长告诉我,全校将近一半的孩子,是“贫困留守儿童”。

我现在还记得孩子们在操场上的场景。白霜结了很多,孩子们衣服烂的,棉花漏的,穿着凉鞋的,脖子上积着垢痂的,一看就是缺少人照顾。

这一下我心里就非常纠结,我必须得做点啥,不做特瞧不起我自己。本能反应是拍个纪录片,但我怕等孩子长大了,这个片子会对他们有伤害,就想不如给他们写一个故事片。

我问过一个孩子:“长大了要干什么?”他说:“我要去打工,挣钱给奶奶还债。”这是他的梦想,这是这些孩子该承担的吗?比起物质匮乏,更为严重的是情感缺失,以及看不到未来在哪里。我想去展现中国数千万留守儿童的现实状况。

苟仁独居在简陋的出租房里

故事从卖货郎苟仁开始,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一出场就是在村子间开货车,给老人照遗像,帮忙捎带东西。但其实他是来寻仇的。

毛豆偷偷钻进苟仁的车,不小心点着了货物

毛豆这个娃娃为了去城里找爸爸,就钻进了苟仁的货车,失手把他的货烧了。苟仁为了追讨损失,只好带着毛豆去找爸。

一路上荒山野岭,两个人经历了一道道波折,车抛锚,被小混混打,吃过期食物,到工地卖锅碗瓢盆,苟仁贴进去的钱越来越多,也逐渐揭开了两人真实的人生。

两个人的感情慢慢加深,毛豆帮忙推车

毛豆他妈生下他就跑了,他爸出去开大车挣钱。毛豆的奶奶告诉他,你只要考过两个100分,你爸就回来了。娃娃天真就相信,真考了两个100分,结果爸爸还不回来。

苟仁小时候,父亲意外身亡,他初中辍学就去打工。认识了妻子,生了孩子,结果孩子得了肾衰竭。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用光了所有积蓄,妻子也离开了。雪上加霜的是,朋友白明明说:“我能替你治这个病。”苟仁变卖了所有家产,可白明明拿了救命的钱消失了。

孩子去世后,他变得凶恶、冷漠、绝望,像一头野兽,直到他遇到了毛豆。

毛豆站在山坡上等爸爸回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苟仁和毛豆是同一个人。

苟仁有着和毛豆的一样的童年,留守、丧父、贫瘠。而长大的毛豆,经历过苦难,也许会变成另一个苟仁。

剧作上来说,《拨浪鼓咚咚响》是一个比较标准的伙伴同行故事,但我们讲的不完全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小孩,教会了大人如何回归善良。

他们的父子关系里,藏了一点灰色。

我们大人从来不会告诉孩子这个世界的真相,只会说各种美好。只有苟仁告诉孩子:“不是这样的,你傻,世界多么丑恶。”随着毛豆的言行里,稍微流露出底层互害那一套,苟仁慌了,意识到这样下去会毁了孩子。所以他拼了命让毛豆在精神上远离自己:“别学我,学我有啥出息。”

车坏在半路,两个人深夜依偎着取暖

苟仁带着毛豆在冰上撒野,像一对久违的父子

正是在那一刻,他真的把毛豆当自己儿子了。但另一方面他也明白,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并不完全是学不学的问题。

如今出去打工的人,已经从农一代到农三代了,他们再生下下一代留守儿童。除非偶然的因素,很难跳出这循环。

挂在车上的拨浪鼓,是苟仁儿子的玩具,这也是片名的来由

有观众看完,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哭得稀里哗啦跟毛豆的扮演者白泽泽说,阿姨要给你捐钱。

其实白泽泽是我从当地小学挑出来的素人演员,以前从来没演过戏。

白志强在当地学校找到了白泽泽

常规拍戏为了效率,不会严格按照剧本时间来拍,但我为了让演员的情绪自然变浓烈,是老老实实按剧本顺序来拍的。

一开始孩子贼高兴:“爸爸不在剧组,终于没人强迫我写作业了。”我就拍毛豆刚上路去找爸爸,有活力有希望的样子。随着拍摄时间一长,周围都是陌生人,孩子开始想家,就到了感情戏的阶段,思念感自然会带出来。他后来入戏到哭得停不下来。

苟仁,其实就是照着他的扮演者,我的小学同学惠王军来写的。

首映礼上有人问他是不是职业演员,怎么模仿能力那么强,哪里的方言都会说?其实这都不是训练的,全是给生活逼的。

有几年他为了给孩子看病到处跑,所以会说重庆话四川话上海话,最后房子也卖掉了,婚姻也走向了破裂,日子过得非常紧张。我去找他的时候,他还在开黑出租。

片中大量感情戏,素人演员完成度极高

一听要找他演戏,怎么可能,他都不敢信,很忐忑:“你让我上,我倒不害怕,怕给你演砸了,把你弄得跟我一样惨,那就不合适了。”

我说:“你现在头发不能剪,胡子不能刮,脸都别洗。”然后他就保持了几个月没洗。最遭罪的是他的乘客。他本身就没资质,人一进来,一闻那味儿,看这家伙头发长得跟疯子似的,吓得不敢吱声。

听导演讲苟仁的过往,惠王军已经入戏

开拍前我给所有人讲:“咱们都只叫他苟仁。”我给他说:“你不要跟亲戚朋友打任何招呼,从这一刻起,你跟之前的惠王军没有任何关系。”他索性把电话都交给制片主任。拍戏的时候,他妹妹在街上碰到他,眼见着他哥当不认识一样走过去,一句话没说。

为了让他进入人物,我就和他讲苟仁的前史,他孩子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是:“等我死了,你再把妈妈接回来,再生个弟弟,咱家的日子就能过好。”那一刻惠王军崩溃了,在片场放声大哭,下一秒眼睛就亮起来:“我要弄死白明明。”他完全进入了那个人物了。

现在惠王军和白泽泽正在成为职业演员。一些业内人士看了《拨浪鼓咚咚响》,问我要联系方式,想找他们演戏,我觉得他俩作为演员,一定会冒出来头的。

到了快40岁,一个不上不下的年纪,我才下决心完成自己的电影梦。

我在西安美院读的摄影专业,被校门口的盗版光碟熏陶,就想拍电影。但跟很多有电影梦的人不同,我没去北京,一直留在老家。2009年开始,我拍了一系列陕西当地的纪录片,比如盲人说书队、陕北民歌、道情戏班。我的生活和创作,都离底层很近。

用三轮和纸箱伪装摄影机

这一次拍剧情片,有几场规模大一点的戏,比如人流密集的庙会、集市、街上,我用的是类似纪录片的拍法,把老百姓生活的场景当作片场。既省钱,又真实。

演员混进人群里,然后把摄影机藏起来,找个大纸箱子,上面开个洞,把摄影跟他助理放到里面。要移动的话,就坐在三轮上,特别融入,人家还以为三轮是卖货的呢。

演员和摄影机的调度都是提前设计好的,如果有路人发现了摄影机,看了镜头,群演就过去,把他一拉,说:“大爷,咱别看了。”自然地把他拽走就行。这个难度就是,不能一遍遍拍,发现的人多了就容易穿帮。

还原真实的街头场景,群众围观打架

有一场戏,苟仁在街上遇到了仇人白明明,冲上去揍他。我决定要真拍,捕捉围观群众的反应。有一个哥们,他以为是真的,摄影师扛着机器在旁边站着呢,他就过来拉架:“让开让开。”把摄影师赶开了。

招工处的工人们

还有一场是在招工的地方。大家蹲在路边,等着工厂的车来。那个地方的人的眼神、表情和肤色,绝对演不出来的。录音师穿军大衣,杆藏在里面,假扮成等招工的人混进去,摄影师在里头扛个简易的设备,别人也不知道那是啥,以为是用来揽活的呢。

外联制片开车过来,一开门,一招手,工人“哗”地上了车,原计划是我们的人上,结果都没抢过真的工人,愣拉了八九个走了。等出了镜头,制片请他们下车:“我们在拍电影呢。”他们骂他:“骗子!”

苟仁背着毛豆看烟花

不光群演,烟花也是蹭人家的。剧情最高潮的那场戏,毛豆坐在苟仁肩膀上看烟花。拍的时候,道具烟花都放完了,实在没钱再买了。打听到附近有人家要放烟花,我们就去协调,能不能晚点放?

其实烟花放得那么绚烂,有点夸张,原因是人家等得不耐烦了,把烟花一股脑全给点了。

电影里有一辆路过的大货车,车身印了几个大字“电影广告招商”。这不是恶搞,是我真的在招商,但最尴尬的地方就是,到处拉投资,拉不到。

投资方给我的说法都是这样:“这故事我看了挺感动,但你第一次拍长片,能不能拍得了?你说是个院线片,有大片感吗?你说是个网大,也没网感啊。喜欢你这种片的,那都是小众人群,投资风险太大,你这是死路一条。”

剧本阶段长达2年,每场戏都有手绘分镜

2017年,我带着编剧团队,躲到秦岭山往里20多公里的地方,写了两年的剧本。那地儿与世隔绝,就是为了集中精力,不被打扰。

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写作,每天早起自习,把世界电影史、剧作工具书学一遍,同类型题材的电影拉一遍,一点点磨剧本。这不完全是为了一部片,我想这个剧本写不好的话,别的剧本也写不好。

戏主要在室外,拍摄条件艰苦

2019年初,我带着剧组回我出生长大的村子,那个年过得山穷水尽。制片主任兜里只剩下7块钱,没钱加油,车都动不了了,就没法拍了。

我赶紧拉着媳妇去银行贷款。咱也没别墅,没啥可抵押的,就把我们夫妻的一个房子抵押了,才能贷到一部分。

媳妇开玩笑地抱怨了一声:“不要嫁给搞艺术的。”

我上一个纪录片就贷过,她开拍前其实已经有心理准备了。她很理解我,知道我要不拍的话,会非常难过,这辈子不甘心。而且我们还年轻,万一败了的话,再还上几年,反正人一辈子就是瞎造。人家都是拉着媳妇去取钱的,我是反过来,得让媳妇抱怨。

没钱租房车,吃饭就打开折叠桌或找块板子坐

住宿吃饭,只要是能赊的账都赊,先拍了再说,以后咱再想办法慢慢补。摄影器材是很大的开支,靠灯光器材的老哥帮我托底:“白导拍完以后要给不了钱,我给,就放心给他用。”

剧组的场工、助理这些,人家有自己的生活要顾,工钱都是结了的。但是编剧、摄影指导、美术、制片主任、灯光,都是不拿工资的,算成了干股,摄影不光不要钱,还给我借了20万。

大冬天,荒山上,零下十几度,风刮得整个剧组都感冒了,有时凌晨收工,才能吃上一口饭。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没有人有太多怨言,都坚定地觉得,这个事儿必须得做,不然人活着没意思。

到后期制作的时候,颜色和声音非常粗糙,实在是因为没钱没做完。

电影放映中,为了走到观众面前,白志强整整花了5年

没想到上海电影节通知主竞赛入围了。几乎同一时间,FIRST电影展又通知我去参加产业场。FIRST原本有一笔报名费,他们知道我不容易,把这个钱免了。我连去上海和西宁的路费都要凑,我就想,咱好歹买套西装,还要走红毯的。

放映以后,大家特别喜欢,成了个小爆款。在西宁,我站在哪儿,都有人过来打招呼,短短几天,微信好友多了上千人。我发一条朋友圈,点赞竟然有1000多,我这辈子从来没见过那么多赞。

有点像做梦一样,之前条条大路都不通,这一下就通了。

制片主任那几天整个一直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说:“我这辈子都值,我见证了一个奇迹,电影这事儿还是能搞的,梦想还是要有的。”

影片里的陕北自然风光

我的老家山大沟深,经济发展滞后。后来因为挖煤,成为“中国的科索沃”,短短10来年间,亿万富翁遍地都是,形成了巨大的贫富差距,产生了复杂的现实问题。

村里邻居说:“哪家谁谁突然挣了几百万。”我说:“他干了啥挣的?是不是非法所得?”人家说:“你管他干什么,他就是有本事。”

说句得罪人的话,我们吃了太多穷的苦,价值观是有扭曲的。在很多影视作品里,底层人都是善良的,是被迫害的。但我看到的,是我们常常陷入“底层坍塌”,越贫穷,有些恶越是被认可。

我始终觉得我是大山里走出的人,带着大山和祖先的嘱咐,我得讲讲家乡人的故事。而且莫言不是说过吗?“虽然在讲你家的故事,但是你家的故事不一定是你家的,也许是千万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