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落 远方 遇见

古村落里遇见“诗和远方”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8 21:19:05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与水为邻的江浙水乡村落、独具韵致的西南梯田村落、质朴厚重的北方窑洞村落……中华大地之上,一座座古朴秀美、文韵独特的传统村落星罗棋布,每处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

自2012年我国启动传统村落调查推荐工作以来,已有6批共8155个传统村落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通过实施保护工程,大量濒临消失的传统村落连同其孕育的地方文化得以保存。同时,各地聚焦活化利用现有资源、文旅融合的推进赋予传统村落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政策支撑,保留最浓郁的“乡愁”

纵观这些年的保护实践历程,从保留修复原始风貌到不断推进活化利用、以用促保,再到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方式不断更新,各地也纷纷探寻适应自身特点的保护发展路径。

面对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差异化显著的传统村落,江苏、河北、山西等地在严格遵循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出台了各地政策,进一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划出了红线、底线。

“水韵江苏”的传统村落多数聚集在自然山水之间,蕴藏着别具一格的柔婉和诗意。近年来,江苏多次组织开展调查申报,推动各地将具有一定历史遗存、特色鲜明的村落找出来,让省域范围内的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得到保护。

山东积极探索具有齐鲁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经验,从1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5个中国传统村落中,遴选180处传统民居纳入试点,探索传统民居认定管理、活态利用方式方法,促进其保护修复、有机更新。

从2014年起,中央财政给予每个传统村落一次性补助300万元,用于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保护文化遗产等。各省也拿出“真金白银”积极保护。比如,河北省财政厅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相关保护项目,已累计补助各地1.35亿元;山西省财政厅近两年安排了1.4亿元资金,支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建设。

多措并举,紧抓乡村文化的“根”与“魂”

历史悠久的文物古建是传统村落的“根”,传承久远的民风民俗是传统村落的“魂”,为村落差异化、特性化、定制化保护发展夯实了根基。

展开全文

▲ 山西晋城太阳古镇举办的民俗表演吸引大批游客 李鹏鹏 摄

挂在山上的官沟村、建在崖底的北岩村、悬在空中的王化沟、藏在地下的张店村、漂在水面的娘子关村……多样的地貌让山西拥有众多奇特古村落。入选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的平定县,在基于“太行深处有人家”的总体规划下,因村制宜,打造水乡村落、关隘长城、古商道贸易、红色革命等多元文化传统村落,村村皆不同、村村有新意。

放眼全国,针对传统村落中重要历史文物、建筑的修缮保护利用工程众多。如浙江省松阳县的“拯救老屋行动”、江苏省乡村重点文物资源抢救保护工程、广东省寒溪水罗氏革命史迹陈列馆。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是各地的重要发展命题。

“我们将具有重要价值、体现农村地区传统文化精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名录,支持举办溱潼会船、泰伯庙会等民俗文化活动,打造‘无限定空间’,开启非遗活态传承,繁荣乡村居民文化生活。”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公益培训、资金扶持、人才选拔、项目示范等举措,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非遗保护传承乡村人才。

广东省是岭南文化的集聚之地,东莞市茶山镇、寮步镇、石排镇等地以传统村落为节点,因地制宜,连点串线成片加以保护利用。其中,主打红色品牌的茶山镇寒溪水村,深挖罗氏后人革命发展史,充分活化利用古民居建成寒溪水罗氏革命史迹陈列馆,成为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保护了全国53.9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传承发展了4789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推动了文化传承,更促进了村落的发展。

文旅融合,增强保护发展内生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推进,一些传统村落出现了“空心化”等问题,破解的关键则是让原住居民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求生存、谋发展。

除了大力发展农业,通过农产品增收来保障原住居民的生活所需外,近年来,各地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壮大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增强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内生动力。

古戏台、章丘梆子博物馆、乡愁记忆馆、九顶山、凉水泉……这些景观都属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的传统村落石匣村。济南市着力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名村样板,通过对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和扶持,将“过半年”、章丘梆子演出打造为远近闻名的传统品牌文化活动,每次演出都能吸引大批游客。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西溪村紧紧把握旅游富民强村这一主线,以资金、人才进行保障,设立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实行统租管理,引入东莞市芳华文化传播策划有限公司资金活化开发利用,发展民宿、文化创意等新业态。

在发展文化和旅游的过程中,传统村落中的原住居民由旁观者变为责任人、受益者,良好的发展前景也不断“引凤来栖”“引凤长栖”。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龙潭村几年前还是一座日益凋敝、逐渐“空心化”的小村落,近几年,村里通过盘活闲置农房等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文创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产业,吸引了200多名“新村民”在此定居,每年接待超过20万名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江苏省优选出119个村落,精心策划了26条江苏省美丽田园乡村游赏线路向社会广泛宣传推介,引导全社会更加关心和深入了解传统村落及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好传统村落,才能让更多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下一步,江苏将进一步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继续促进‘乡村+文旅’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统稿:朱萌 参与采写:王炜、李秋云、范海刚、孙丛丛、郭志清、谭志红)

案 例

河北石家庄南张村:拓展古村文旅业态

范海刚 中国文化报驻河北记者 李秋云

▲ 南张村的真武庙全景 张晓峰 摄

始建于隋代的南张村地处河北井陉腹地,周围丘陵连绵、梯田纵横,已有1400多年历史。南张村最大的特点是建筑——炉砟和青砖结合搭建的建筑。

早期,先民在沟坳深处两旁掏窑洞居住,日常除从事种植、养殖外,还烧制石灰。由于临近绵河,村民就地取材,以水中的鹅卵石为原材料烧制石灰,以煤渣子拌黄土做成长方体的煤泥饼子为燃料,通过高温烧制形成酱红色的蜂窝状炉砟,成了南张村建造房屋的上好建材。除炉砟外,青石、青砖、青瓦、石灰等也是当地的主要建筑材料。村里民居庙宇建筑各异、装饰繁多,极具特色。村民付喜生家的垂花院就是典型的由炉砟、青砖建成的四合院。“院子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墙体前面三行料石上用炉砟浆砌,青砖包口面白泥芯,主房5间平房,南北厢房各4间平房,倒坐房5间。”付喜生介绍,门楼墙垛下有迎风勾石、上有砖雕墀头、中有木梁木挑檐,梁中雕有象征富余的鱼图案、下有垂花木雕,故称垂花院。

近年来,村里对历史建筑进行摸排登记,并加强修缮管理。走进村落,古庙、关阁、祠堂、戏楼等文物古迹也处处可见。关圣阁、娘娘阁、观音庙、真武庙及家族祠堂等保留完好。井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贾朝伟表示,南张村历史文化要素种类颇多,年代远近皆存。古树、古桥、古井等分布于村内外,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

前不久,南张村一年一度的面塑展成功举办,数百件栩栩如生的面塑工艺品吸引了周边不少群众前来参观。河北省级非遗项目南张村面塑已有200多年历史,是当地庙会、花会上不可或缺的内容。“借助非遗面塑,南张村的面塑产业越做越大,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南张村书记杜志勇表示,去年村里的面塑体验馆对外开放,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农家乐及土特产的销售也多了起来。

改建老院子、打造特色民宿,让游客留下来;建设采摘园、设立共享菜园,让游客体验农耕乐趣……据了解,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南张村在充分保护古村落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古村落文旅业态。

“青山、绿水、老院子,古建、古树、老手艺……随着南张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接下来我们将加大古村落保护力度,深入挖掘文化底蕴,不断擦亮古村落名片。”杜志勇表示,游客的增多让昔日穷山沟变身乡村旅游打卡地,更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山东济南逯家岭:“崖上村庄”游人旺

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 孙丛丛

▲ 逯家岭村 王啸 摄

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沿齐长城一线分布着5个古村落:下法山村、中法山村、上法山村、卧云铺村和逯家岭村,被称作“一线五村”。其中,逯家岭村于明永乐年间由逯姓始建,因村址在岭顶而得名,是济南市海拔最高的村庄。

逯家岭村地势险要、壁立千仞,村庄依山而建,房舍皆为村民就地取材、用石头砌成,高低错落,十分坚固。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冲了泰山顶,冲不了逯家岭。”这里四周都是悬崖峭壁,逯家岭村又被称为“挂在悬崖上的村庄”。从村子里望去,不仅可见逶迤群山和崖底的层层梯田,还能远看齐长城蜿蜒盘旋,是休闲赏景的好去处。

除自然旖旎的风光外,逯家岭村还有悠远的历史文脉。据村民介绍,村口的古槐是立村时所栽,已有数百年历史,至今依然枝繁叶茂。此外,村中还有孙阁老故居、逯家大院两处保存完好的石头院落,其规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逯家岭“孝、善、睦”的村训。

孙阁老是何人?其本名孙将斡,于清康熙元年官拜大学士、阁老。相传他还未出生时父亲就因病去世,其母身无分文流落至逯家岭村,幸得村民收留。这座故居正是孙将斡为报村民之恩而出资修建的。逯家大院则是一处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四合院,占地约1200平方米,在“一线五村”古石房中保存最完整、规格最高。

据了解,逯家岭村有石头房子上百套,房子与房子之间仅容纳一人通过的“一人巷”及石磨、石凳、土灶等原生态风貌,生发于古村落的民间故事等,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探访。

在保护好这些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活化石”的基础上,逯家岭村多措并举做活乡村旅游业态,让小村庄有了“大舞台”。“悬崖边的饭食体验”便是逯家岭村吸引游客打卡的“网红”项目。几年前,返乡青年杨霞瞄准乡村旅游发展契机,在该村开办首家农家乐,推出土炉炖鸡、油炸香椿等特色美食,带动许多游客来此品农家饭、赏古村落。在政府部门支持下,逯家岭村返乡青年渐增,除农家乐外,他们还经营文创商品、开办乡村民宿等,为旅游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凭借北方山村原始风貌,逯家岭村还吸引电视剧《安家》等剧组来此取景拍摄,通过关联项目带动,既为村民增收拓展了路径,也极大激活了旅游的人气。近来,依托“一线五村”入选长城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逯家岭村加强与其他镇、村、景点等“抱团合作”,培育“石屋人家”文化体验、高山梯田观光、齐长城寻古探幽等富有本土人文内涵的业态,着力打造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知名的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

专家观点

文旅融合 守正创新

宋朝丽(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传统古村落留存着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记忆和淳朴的民俗风情,是中华儿女的乡愁所系和精神家园。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古村落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阵地,但在文旅融合发展中面临三重矛盾。一是旅游属性与文化属性的冲突,旅游业追求经济效益,强调产品服务的规模化生产和商业模式的快速复制,容易破坏传统古村落的文化基因,使传统古村落走向平庸化和同质化。二是旅游经营理念与文物保护理念的冲突,传统古村落大多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强调价值阐释与展示利用,强调科学保护的严肃性和传承性,而旅游经营理念则追求轻松愉悦的大众体验和娱乐消费,导致二者很难做到水乳交融。三是生产生活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大量游客的到来需要古村落提供衣食住行娱乐休闲等全方位服务,势必会改变古村落居民的生产生活,而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恰恰又是游客想要体验的核心内容。

因此,传统古村落发展文化旅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尊重古村落的文化价值,旅游开发要深入挖掘传统古村落的文化个性,建立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融洽的沟通机制,尊重文化差异性,避免同质化、模式化的旅游开发。二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部门的交流合作,共同编制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同时让当地民众能够参与古村落旅游规划和运营,鼓励多层次、多受众的文化诠释与旅游产品设计。三是处理好生产、生活和旅游的关系,合理规划旅游展示区、文化体验区和居民生活区,让旅游展示区成为传统古村落的“前台”,居民生活区成为传统古村落的“后台”,文化体验区成为“前台”与“后台”之间的交流空间,构建合理有序的空间布局。

文化是传统古村落的灵魂所在,传统古村落需要借助旅游来焕发新生,但也不能为迎合游客过于追求流量和“网红”效应,要有传承经典、文化坚守的定力和耐心。

(中国文化报驻海南记者 陈关超 采访整理)

五大举措助力 留住乡韵乡愁

胡余南(大地风景文旅集团景区可持续发展事业部副总经理)

如何活态保护、永续利用,如何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可持续发展,如何疏解发展瓶颈、通过文旅带动乡村振兴,是大量传统村落在保护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较为普遍的三大问题。从文旅视角出发,可以通过五大举措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推动乡村振兴。

多规合一,保护利用。多规合一能够更好地明确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原则,更好地整合产业资源,明确发展中的“黑名单”“白名单”,科学协调前期多种规划交叉产生的问题。

整体运营,分散经营。传统村落在发展文旅时,运营管理往往涉及多种主体,包括村民、个体户、投资人、专业运营团队等,为了强化区域管理,有效、合理开展保护利用工作,更需要整体运营。

主客共享,合作共赢。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模糊了主客关系,随着文旅活动的开展,传统村落也变得更开放、更包容,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已成为传统村落发展的关键。

文化为根,内容为王。厚重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激发传统村落的内生动力,是开展文创工作、文旅活动的立足点。借由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态,需要有强大的内容场景支撑,资源多寡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能否实现从文化到内容场景的转化,内容场景能否形成可持续的吸引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关键所在。

文旅通脉,乡村振兴。受制于交通欠发达,许多传统村落在发展旅游上存在先天的堵点,疏通堵点不能走大众旅游的老路,而是要通过提升品质,变大众旅游为小众经营;通过内容的提升扩大“留量”,变观光旅游为深度体验游;通过产业融合,引领农、林、渔等资源向文旅靠拢,扩充业态容量和内容场景,带动乡村各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文化报记者 鲁 娜 采访整理)

2023年4月25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古村落里遇见“诗和远方”》

责编:陈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