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祥 氢弹 空投 应急 失败

1971年,杨国祥空投氢弹失败,三套应急方案,他选了最危险的那个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8 18:05:34 浏览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1971年,我国首次空投实战氢弹。执行这次任务的是有着“彝族雄鹰”之称的杨国祥,结果出现故障,无法投弹。杨国祥在三套应急方案之中,选了最危险的那个——带着氢弹迫降

1967年6月17日,一架轰六甲型战机在罗布泊的上空投下了一个降落伞。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

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但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时候我们国家的氢弹还不具备实战价值,要让氢弹具备实战价值,就必须能运载,能投掷!

为了这个目标,相关科研人员又投入了紧张的科研攻关之中。与此同时,国家经过3个月的“跟踪”调查,选择了杨国祥作为首次实战氢弹任务的主飞行员。

杨国祥是谁?他为什么会被选中?在他执行任务的过程之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1929年10月,杨国祥出生在云南玉溪县的一个彝族农民家庭。

杨家世代务农,几代都没出过一个识字的人。父辈们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到了杨国祥这一代,再苦再穷都还是想办法供杨国祥读书上学,杨国祥的父亲去矿上当了8年的包身工。杨国祥上学的每一分钱,都是父亲的血汗。

旧社会之下,穷苦人家的生活非常艰难。国民党军队四处抓壮丁,杨国祥的哥哥为了躲避抓壮丁,只好去马帮谋生。可是没想到,这样也无法躲过厄运,杨国祥的哥哥被来抢马的国民党士兵乱枪打死。

强忍着失去兄长的悲痛,杨国祥也逐渐认清了这个万恶的旧社会。

1948年,杨国祥考入峨山中学。而这所学校正是地下党领导的进步学校,在峨山中学,杨国祥逐步接受了进步思想,红色的种子在他心中开始发芽,并越来越强大。

1948年10月,杨国祥加入了我党的外围组织“云南民主青年同盟”,开始为党工作。1949年12月,杨国祥光荣入党。

这个时候,杨国祥还不曾想到自己将有一天展翅于蓝天之上,成为彝族雄鹰。

展开全文

建国之后,国家作出了“要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的战略决策,各地开始挑选有潜力的飞行员苗子。

杨国祥所在的玉溪军分区也不例外,精挑细选了包括杨国祥在内的6人。结果在昆明的体检之中,只有杨国祥一人合格,成为了最后的幸运儿。

杨国祥就这样来到了牡丹江航校学习。在东北的学习过程中,杨国祥非常努力。当时的教官来自日本,杨国祥为了跟上进度,还自学日语。勤奋加上不断的训练,杨国祥很快就从一众飞行员里脱颖而出,第一个单飞。

1952年国庆,杨国祥被选中参加空军的飞行编队,从天安门广场飞过,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接下来他还在沈阳军区的比武之后荣获了第一名,为自己赢得了“彝族雄鹰”的美誉,并且成为了当时“强五”战机的主试飞员。

正是因为杨国祥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心理素质,组织上选择他担当第一颗实战氢弹的主飞行员。

早在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但是这还不具备实战价值。相当于有弹无枪,而当时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要解决用什么飞机来投掷氢弹。

国防科委的研究人员两次找到杨国祥,请他给建议。杨国祥根据自己多年的飞行经验,向他们推荐了“强五”。

杨国祥为什么会推荐“强五”呢?

原因在于这款战机在当时是新研制的,性能良好,可以实施超低空飞行,能够有效躲避雷达的扫描,在实战里具备突然性,实战效果会更理想。

平时的训练就是为了战时,平时流的每一滴汗水就是为了战时少流一点血。

从这个角度上而言,杨国祥的推荐很有道理。相关科研人员根据杨国祥的建议,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查。最终确定“强五”满足试验和实战的全部要求。经过周总理决定,正式采用“强五”进行投弹试验。

“强五”就是大家苦苦寻觅的那把“枪”

“枪”找到了,接下来就是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

为了成功完成这次试投任务,杨国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

杨国祥前后训练180次,投掷了150枚大小重量按照实弹1:1比例做成的模拟弹,3枚样子和实弹相同的遥测弹。

到最后,杨国祥可以做到弹着点离靶心只有12米的距离。

而且在180次的训练中,杨国祥为了解决“强五”飞机却没有足够的撤离时间,无法运用于实战这个问题,还提出了“低空、高速、上仰甩投”的方法。

所谓低空、高速、上仰甩投,也就是飞行员超低空快速飞行到指定位置之后,将飞机拉高到45°,与此同时将氢弹投出。这个时候氢弹能够在惯性作用下往上飞一段距离后才飞向目标。

而这个时间差就可以让飞行员有时间飞离战场。

可以说杨国祥为了氢弹的试验,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就等着正式试验的那一天了。

1971年12月30日,这一天是正式试验的日子。

杨国祥的心情激动万分,他知道这是见证历史的一刻,他很荣幸这个历史时刻自己可以亲自参与。

12时20分,核试验机场指挥员宋占元师长一声令下,两发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杨国祥驾驶着携带氢弹的“强五”战机滑出跑道,飞向蓝天,向试验场飞去。

杨国祥驾驶着飞机飞抵距离靶标中心9公里时,指挥中心下达了投弹的命令。杨国祥按照计划,将机头拉起来。

飞机仰到45度后,杨国祥用力地按下了投弹按钮,随即迅速掉转机头飞离。然而意外的一幕发生了,氢弹并没有如期投掷出去。

蓝天白云之下,鸦雀无声,只有杨国祥的战机在单调地轰鸣。

意外的发生让杨国祥纳闷了,他很快调整心态,按照事先准备的预案尝试再次投弹。

第二次,氢弹还是没有发射出去;

第三次,氢弹依旧安静地躺在机舱里。

而这个时候“强五”战机的油量已经无法支持再次投弹,怎么办?

当时,杨国祥可以有三个处理方案。

最安全的就是自己跳伞,但是失去控制的飞机会飞向哪里,谁也不知道。而且飞机上带着的氢弹有巨大污染性,自己安全了,但是很可能会给当地环境和人民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第二个方案,就是把飞机飞到沙漠里,这样即使爆炸了也可以把对人民财产的损失降到最低。但是这样一来,飞机和氢弹都报废了。这一次试验失败的原因也就无从查证,诸多科研人员的多年心血都会成空,很可能还要重头再来。

而第三个方案,也是最危险的方案。就是携带氢弹迫降。这样可以保证国家财产的安全,但是危险巨大,当时世界上并没有先例。而且氢弹是半埋式的,一半在飞机肚子里,一半在机身外,距离地面只有10厘米。一旦氢弹脱落,整个基地后果不堪设想。

电光火石之间,杨国祥做出了决定, 宁愿粉身碎骨,也不跳伞,要把氢弹安全带回来。

做这个决定杨国祥不是头脑发热,他自己当时有1500小时飞行经验,驾驶过的飞机有十多种,飞过各种地形和气候,“强五”还是他一手飞出来的,他对强五非常了解。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在基地已经飞了180次。

杨国祥有信心

杨国祥向指挥部上报了这个决定,指挥部人员也无法决定,电话直接打到了北京。周总理最开始的要求是“告诉飞行员,一定要想办法投下去,实在不行就跳伞”

指挥部告诉总理,飞行员跳伞之后,飞机无人控制,后果无法预料

电话那头的总理沉思良久,最后同意了杨国祥的请求,同时要求所有人员撤入地道

杨国祥按照上级的指挥,关掉了飞机上所有的电门,关掉加力,把高度降到3000米,时速维持在900公里。

飞机降到600米后,杨国祥缓慢地向后拉杆,慢慢减速降低高度。距离地面1米,飞机主轮终于安全落地,飞机安全着落,氢弹安然无恙。

杨国祥长出了一口气,这个时候他才发现整个机场只有宋占元师长和一个参谋

杨国祥成功地把氢弹带回来了,科研人员很快查明了事件的原因——氢弹推送装置电路短路而造成故障。

找到了问题就好办,科研人员进行紧急攻关,确保这个问题不会再次发生。

问题找到了,但是这一次的有惊无险还是给大家带来了阴影。这个时候杨国祥主动站出来,要求再次进行试验。

1972年1月7日,杨国祥再次驾驶“强五”飞上天空。

这一次,杨国祥圆满完成了任务,第一颗实战氢弹终于爆炸成功。事后杨国祥荣立一等功。

后来杨国祥继续在空军服役,1978年带队参与了保卫南疆的战斗。1980年,组织上任命杨国祥为昆明军区空军副参谋长,主管作战和训练任务。

当年他投弹的“强五”战机如今安静地矗立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惊险的岁月。

杨国祥多年来从来没有向人提及这件往事,一方面是因为保密需要,而另一方面更是因为他觉得这是他作为一个军人应该做的。

他的每一步都是国家的培养,关键时刻牺牲自我回报国家和人民,是非常正常的。更何况除了他,还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国家,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留在了沙漠,他们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国家的强盛,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吗?

全文完

参考资料

投掷我国第一颗实战氢弹的彝族雄鹰———杨国祥

我国第一颗实战氢弹的空投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