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成功研制出自己的氢弹、原子弹、人造卫星,开启了我们自己的核事业。
当核弹的蘑菇云爆发于祖国上空时,科学家们抱成一团又哭又笑,告别多年艰苦研究的严冬,迎来历史性的春天。
是一个个勇往无前的英雄,用自己的大好年华和沸腾热血建起了国家的核事业,筑造了一条坚固的国防线。
在相关的机密资料重现人间时,很少人知道我国第一颗氢弹在第一次投掷时,遭遇到了极大的风险。
当时的飞行员杨国祥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全,带着氢弹迫降,才在日后找出了投掷失败的原因,从而成功进行第二次投掷。
那个时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而空军少将杨国祥无疑是其中一个,这只“彝族雄鹰”飞翔的英姿,承载着亿万人的中国梦。
优秀的空军飞行员
展开全文
1929年,杨国祥出生于云南省玉溪市小六直村一个贫穷的彝族家庭,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
对于生长在那个贫瘠年代的大多数人来说,能平安活着就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了,更不要提接受教育,提高文化素质。
杨国祥成长的地方是云南的穷乡僻壤,村民们忙着生存,没有空去想建设教育事业。
直到有一天,大人们觉得小孩子还是要认字的,于是几个村子相约办了一所学校,请一名老师来上课,杨国祥就这样得以进入学校读书,学习知识。
由于家里离得远,杨国祥去上学时半夜就起床,顶着星星走十几里的路到学校。
在校园里,他是为数不多勤奋学习,汲取知识的人,全村只有他一个人读完小学还成功升上初中。那个时候,他就磨练出了坚强的意志。
1948年,杨国祥考入了峨山地下党领导的峨山中学,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更感受到了我党领导革命的决心。
杨国祥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云南民主青年同盟”,两个月后成为我党的一员,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之后,杨国祥担任骡马运输队的指导员,参加过无数次剿匪战斗,多次死里逃生,面对生死考验时,养成了临危不惧的品格。
1950年6月,杨国祥因成绩优异、考核过关,被保送进航校学习,在那里学习飞行知识。
当时的航校处于初建阶段,训练条件很是艰苦,训练飞机都是二战期间使用过的破旧教练机,性能和类型参差不齐。
我党还没有自己的飞行教官,教官大多数是投降的日本飞行员和一部分国民党起义人员。
日本教官用日语、不熟练的中文以及手势上课,学员们很难理解,但还是要学会去领会教官的意思,克服交流的障碍。
学习期间是严冬时节,学校的设备、宿舍等都极其简陋,不一定每天都有热水可以洗澡,学员们一大早还要在天寒地冻的室外进行训练,东北冬日的气温一般是零下三四十度,有时候鼻涕一流出来就冻成了冰。
在杨国祥的回忆中,在航校的学习生活是想象不到的辛苦,但他们这批学员都是国家精挑细选出来的,目标是建立一支强大的中国人民空军,在所有困难面前,没有一个人退缩。
杨国祥天资聪颖,学习又刻苦,很快从班上五十名学员中脱颖而出,第一个放了单飞,成为一名优秀的空军。
在航校学习了11个月之后,杨国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航空兵团任飞行员。
不久后,杨国祥所在的部队被派往朝鲜战场作战,参与抗美援朝,再次历经生死的考验。
彼时家贫国弱,中国的军队在朝鲜战场上有的只是一颗勇敢的、不言退缩的心晚年的杨国祥回忆起来时说:“我们军队和美国军队相比,唯一的长处就是勇气。”
在战场上,杨国祥一次次以优秀的姿态完成了飞行任务,在空中与敌人抗衡,又为陆地上的战友保驾护航。
1952年的国庆节,杨国祥因为飞行经验丰富,表现出色,被选派参加飞行编队,驾机从天安门广场上空飞过,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此后,杨国祥在飞行事业中参加了一些比赛,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章,屡次获得上级表扬。
他从普通的飞行员逐渐被提升到了副参谋长的职位,成为一名领导者。
由于他是云南的彝族人,讲的全是家乡的方言,学好普通话对他来说不是一件易事,他便比别人付出加倍地努力学习普通话,在倔强中闯过了一个个难关。
杨国祥付出许多精力研究飞行技术、做好部队工作,几乎牺牲了自己除睡觉吃饭外所有的空闲时间。
接受重任
1959年,我国面对的是复杂的国际形势,苏联与我国决裂,撤走了在华的所有专家。
赫鲁晓夫狂妄叫嚣:“三个月之内,就能把中国空军变陆军。”
中国空军一下子缺少了必要的技术指导,战斗机也丧失了飞机油料和零配件的来源。
我国领导人没有气馁,决定自力更生,生产自己的超音速战斗机。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难攻关,“强5”战斗机应运而生。
杨国祥被选为“强5”的主试飞员,和战友们一起,经历了200多架次高风险、高难度的试飞,帮助科研人员克服了八个关键性的难题。
“强5”于1996年12月正式定型,杨国祥是这种战斗机能翱翔于蓝天之上的大功臣之一。
拥有自己的超音速强击机自然还是不够的,我国要建立起强大的核事业,打破核垄断,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之林。
1967年,我国研制出了第一颗氢弹,但许多国家质疑中国研制出的氢弹过于笨重,无法进行实战。
为了得知我们的氢弹是否能真正在战斗中发挥作用,我们需要用实验来验证氢弹的实战价值。
核武器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经多方探讨后决定利用国产的“强5”战斗机来完成投弹任务,对“强5”战斗机十分熟悉的杨国祥最终被选为投弹飞机的主飞行员。
这无疑是一个承载着无数梦想和艰险的重任,组织上选中了杨国祥,不仅是因为他对战机十分熟悉,还因为他有出色的飞行能力和航空理论水平,有极高的责任感、临危不惧的魄力、勇敢坚定的品质、沉着冷静的头脑。
接到这个重任时,杨国祥就发誓必定要好好完成这个任务,让全世界看见中国的实力。
从1970年的11月起,杨国祥就进入封闭保密的西北核试验基地马兰机场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不允许与亲朋好友来往。
那个地方距离罗布泊核试验场几百公里,需要飞行几十分钟。
他每天重复进行试投氢弹的训练,连续投掷了150枚与氢弹大小相同的模型氢弹。
在这个过程中,杨国祥不仅面临重复枯燥,却又充满危险的训练,还要忍受孤独的煎熬,日子如潺潺流水,杨国祥对国家和人民的信念支撑他度过一个个艰难的日夜。
经过多次试投氢弹的训练,实验基本达到了技术要求。试验指挥部做好了一切准备,只等着氢弹绚丽爆炸。
1971年12月30日,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中国第一颗实战氢弹要在西北核试验场进行爆炸。
那天的西北上空晴朗明净,罗布泊核试验场发标中心的各种实验设施已经开始运转,一架架携带着氢弹的“强5”战斗机在机场跑道上严阵以待,执行这项任务的各级人员都参与到了战斗中来……
飞行前,参与这个项目的人员都和杨国祥握手并祝他成功,可杨国祥自己捏了把汗,不知为何总有种不详的预感。
一切准备就绪后,携带氢弹的战斗机起飞,杨国祥聚精会神地驾起携带氢弹的“强5”超音速飞机滑出跑道,脑子里牢牢记着此前训练时的感觉。
飞机快要临近投掷氢弹靶标中心时,王定烈副司令员提醒杨国祥:“投弹一定要对准目标,精神要放松。”
这话让杨国祥更加紧张,他小心翼翼地下降飞机的高度,按照程序解除了氢弹的四道保险,再不断校验位置,做好投弹前的准备。
当指挥部发出投弹的命令信号时,杨国祥按下电钮,将氢弹投掷下去,并迅速调转机头,可投掷的那一瞬间寂静无声,杨国祥知道情况不妙。
氢弹没有被成功投掷,杨国祥检查了所有操纵开关,发现并无异常,他又采用应急方法进行了第二、第三次投掷,可结果也没有成功。
这是种十分危险的情况,飞机最多只能再支撑四十分钟,杨国祥面临的是骑虎难下的困境。
骑的还是万分凶险的“核老虎”,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如果再继续僵持下去,那么最坏的结果便是人、机、弹全部毁灭。
此时杨国祥只身跳伞能保护他自身的安全,但带着氢弹的,无人操纵的飞机不知道会去往何方。
如果落到核试验基地,那里会瞬间变成一片火海,无数科学家和科学研究成果会毁于一旦;如果落到观众区,上千人会丧失性命。
无论落往何处,飞机和氢弹这样珍贵的国家财产都会被毁掉。
杨国祥认为,他自己的牺牲是小事,可绝不能拖累他人性命,也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烟消云散。
在那个时代,如果“强5”战斗机和氢弹全部毁于一旦,那么不仅会给国家经济造成莫大损失,军心也会被扰乱。
最后,这位英雄决定,宁愿粉身碎骨也不跳伞。他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带着氢弹迫降。
迫降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意外,到时还是会机毁人亡,可人、机、弹最后全都安然无恙也不是不可能,杨国祥像在做一场赌博。
杨国祥向指挥部请示后,关掉飞机上的电门,降低飞机的高度和时速,带着氢弹返航。
他尽可能让头脑保持冷静,但额头上还是直冒冷汗。
带弹着陆,这在世界历史上全无先例,更何况这是个大核弹,危险系数不用多说,所以,杨国祥在天上紧张,指挥部的人在地上紧张。
当时除了卡台指挥外,所有的机场工作人员全部都撤进了地道,周恩来总理通过了杨国祥的指示后,还给他打了电话,叮嘱他要万分小心。
最后,杨国祥凭着随机应变的能力和炉火纯青的飞行技术,成功带着氢弹安全着陆,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周总理得知安全着陆后,高兴地说道:“带弹着陆成功,这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要认真总结经验。”
辉煌一刻
杨国祥带弹着陆后,氢弹无法投掷的原因很快被查出,是因为新疆室外寒冷,氢弹推送装置电路短路而造成故障。
所有人都没有因为一次失败而气馁,科研人员在进行了多项改进后,彻底解决了推送装置的问题。
这不得不归功于杨国祥这只“彝族雄鹰”的临危不惧。
氢弹的下一次试验必定要推迟,可到底能不能再进行一次投掷试验,中央军委所有人都持着不同的意见。
周总理想听听主飞行员杨国祥的意见,杨国祥沉思片刻,站起来用坚定的语气说道:“我认为科学实验必定有成功和失败,现在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了,我觉得完全可以进行再次试验。”
最终,国家决定于1972年1月7日进行第二次氢弹投掷试验,各级部门重新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第二次投掷氢弹那天,天空乌云密布,气温骤变,西北戈壁雪花飞扬,这对于杨国祥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总指挥杨焕民再三嘱咐杨国祥道:“今天气候复杂,实在不行的话就不要勉强。”可杨国祥始终保持着顺利完成任务、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的信念。
杨国祥驾驶着飞机穿过一片片白云,直对着罗布泊而去,当他按下投掷的电钮时,天地间瞬间震动,杨国祥知道,这次成功了。
实战氢弹成功在地面爆炸,强大的光辐射震撼着荒芜的罗布泊,也震撼着整片神州大地。彼时,举国欢腾,中国自己的核事业终于真正建立起来了。
在当年一切都是军事机密的情况下,杨国祥和许多人一样都是无名英雄,他带着氢弹着陆的英雄壮举,惊心动魄又颇有戏剧性,创世界首例,在当年也只有少数人知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往的秘密可以不再是秘密,人们渐渐知道了杨国祥这位孤胆英雄。
杨国祥获得了一系列殊荣,更有一些艺术作品以另一种方式向人们讲述他的故事,那是历史对他恰如其分的肯定。
如今的杨国祥已是92岁高龄的老人,“强5”战机在服役了半个多世纪后功成身退。历史的车轮在不断推进,但总有些东西,人们会铭刻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