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晓 陈伯达 文人 软弱 父亲

陈晓农:我的父亲陈伯达,是一个软弱的文人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8 17:50:03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引言

陈伯达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人物,你很难用一个固定的评价,来解剖这个充满复杂的人。关于他的身上的很多评价,或好或坏的都很多,我在此就不过度赘述了。

这篇文章,我就从陈伯达的儿子陈晓农的角度,看看作为一个儿子是如何评价自己的父亲。

正文

陈伯达一生有三次婚姻,陈晓农是他和第二任妻子余文菲所生。有意思的是,陈晓农刚出生的时候,名字叫“陈小农”,此名字乃田家英所取。

陈小农长大之后,觉得别人称呼自己为“小农”有些难为情,就于八十年代初,趁着从石家庄迁往北京照顾父亲的机会,重新上户口的时候改名为“晓农”。

陈晓农也是没怎么沾上父亲的光,在父亲正得势的阶段,他并没有借助父亲的威望,在仕途上发展,给自己谋个一官半职。

1965年,陈晓农高中毕业之后,就远赴内蒙古插队落户了,在内蒙古待了两年,陈晓农被调到了石家庄工作。

从内蒙古回来到石家庄工作,这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在有的文章里,讲述陈晓农从内蒙古回来后,先是被其父亲安排到国防科工委工作,随后才又被调去了石家庄。

据陈晓农所言,自己从来没有去过国防科工委,都是不实传言。而他为何会突然离开内蒙古,是因为其父当时地位显赫,树大招风,不少人想从他这个儿子身上做文章,无奈之下,陈晓农只好离开内蒙古。

展开全文

陈晓农回到家之后,一时也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父亲就告诉他,去石家庄当一个普通的工人,而且为了避免树大招风,不要告诉别人自己是陈伯达的儿子,并且还要改个名字。

之所以选择去石家庄,一来是因为陈晓农的母亲余文菲在石家庄,二来陈伯达在石家庄那边有关系,也能远离北京。

陈伯达给儿子安排工作的时候,特意嘱咐那人,千万不要给自己儿子安排干部岗位,就让他当一名普通工人,从最基层的学徒做起。

于是,陈晓农就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林岩”,来到了石家庄制药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学徒工。

不得不说,陈伯达的这一手安排也是明智的,在六十年代,尽管外面纷纷扰扰,但都没影响到陈晓农。

1970年8月,陈伯达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九月,他被软禁在北京的家里。到了10月18号,陈伯达就被正式拘押了,打从这一天开始,这个显赫一时的人物也就消失在了公众的视野当中,等他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已经是十年后的(1980年)的11月,那时候的他出现在公审的被告席上。

在父亲被羁押的时候,远在石家庄的陈晓农正好满师,不再是学徒工了,而是转正成了工厂的一名正式工人。

这时候的陈晓农还不知晓父亲的近况,他写信给远在北京的父亲,想去北京探望。父亲的秘书回信,说陈伯达不在北京,直到后来,他再次写信过去,这次回信他才得知属于父亲的时代结束了。

不过好在陈晓农并没有因为父亲的事受到太大的影响,他只是被告知不能离开石家庄,其他都和平常并没有区别。

1979年,陈晓农和同长的一名女职工结婚,这个女子叫张兰华,两人在石家庄成了小家,育有一个儿子。

1981年8月,陈伯达被特批保外就医,被安置在北京东郊居住生活,组织上给他分配了一套四十多平的两居室住房。为了更好的照顾他的晚年生活,就把在石家庄工作的陈晓农,调到了北京,安排了工作。

陈晓农得知消息后,就去找母亲余文菲,这余文菲和陈伯达早在1948年就离了婚。她住在石家庄的老干部休养所,也已年迈,需要人照顾。余文菲得知后,告诉儿子,让他服从组织的安排,自己这边不需要担心,让他去北京好好照顾陈伯达。

于是,1981年的年底,陈晓农就带着妻儿来到了北京,和父亲住在了一起,在北京重新上户口的时候,他就趁此机会,把名字从“小农”改成了“晓农”。

来到北京后的陈晓农,每个月也会抽出时间去到石家庄看望母亲。

1989年的9月20号,正在吃午饭的陈伯达因突发的心肌梗塞病逝,享年85岁。

父亲去世后,陈晓农回忆起自己的父亲,觉得他在外人面前是显赫的人物,可在自己看来,父亲其实是一个软弱的文人。自己的母亲余文菲也曾说过,父亲的性格太懦弱,是个老实精。

不过,父亲有时候却又表现得很倔强,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陈晓农的眼里,父亲的为人处世,也有很多的缺点,也有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偏听偏信的时候。

作为儿子,在陈晓农看来,陈伯达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也是一个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