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格拉底是哪个国

孔子与苏格拉底,谁的思想更高?同时代的孔子和苏格拉底,谁对后世的影响力更大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0 19:40:31 浏览18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孔子与苏格拉底,谁的思想更高

孔子的思想代表着儒家至高境界,其学说己成为历朝历代国家的治国之本,在中国享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至现在其仁义道德核心思想仍在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颇具影响力。

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西方哲学的典基者,因藐视传统宗教、引进道德善、智慧真的新神、腐化青年、反对民主等而被判处死刑,但其对欧洲文艺复兴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人都强调道德和知识对思想改革的作用,但因背景不同,所以也存在很大差异性。

因此要比较两者的谁的思想更高,确实很难,但就影响力而言,个人认为孔子的思想影响更深远,而欧洲则是苏格拉底、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诸多哲学家、思想家共同努力才有了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

同时代的孔子和苏格拉底,谁对后世的影响力更大

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四大思想家大“PK”,看看谁的影响力大!

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这四位兄弟都是世界思想史上的宗师,个个地位尊崇,他们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都是开宗立派的大人物。老子创立了道家学说,在东汉时,他突然一飞冲天,被尊为中国道教的始祖;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而孔子和苏格拉底则创立了各自的学派,没有成为宗教。因为宗教是一种有神的信仰,在道教徒的心中,老子就是腾云驾雾的“太上老君”,释迦牟尼更是法力无边的“如来老祖”。而孔子和苏格拉底没有享受神仙的地位,他们是具有深邃的智慧和思想的心灵导师,他们是凡人中的圣者,圣者中的凡人。

老子讲“无为”,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他像一个看透了人生的智者,世界处处回响着他的冷笑声。老子认为这世界充满了矛盾和对立,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物极必反”。老子告诉我们,得意时不要忘形,失意时不要失志,因为顺境逆境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大家都要顺应自然而清静无为,躲到“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世外桃源”修身养性,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老子常常炫耀自己有“吉祥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做人要有慈爱心和同情心,生活要俭朴不奢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露锋芒、不争不夺、谦和卑下。通俗地说,就是在任何时刻都要保持谦卑和低调。假如我们用打油诗的形式来概括老子的思想的话,可以这么说:

聪明人死的早,愚笨人无烦恼。

有钱人易被盗,没钱人睡大觉。

反正是要清心寡欲,把日子过得清汤寡水才是王道。

释迦牟尼讲因果轮回。他认为人生像个无休无止的圆圈,我们都是被戴上眼罩拉磨的驴子,转来转去,转不过命运的轮回。民国时期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对佛教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我们一生下来就要接受惩罚,我们现在为我们前生所做的接受惩罚,我们将来为我们现在所做的接受惩罚”。照这样的逻辑,我们的人生简直是没办法过了,因为无论你躲到哪里,你总要接受惩罚。释迦牟尼为了避免信徒们陷入悲观的情绪不可自拔,他告诉我们,要想结束这种困境,就得转世,而要想转的好,就得慈悲为怀并善待一切。因为,你上辈子和下辈子可能会是你看到的一切。举个例子吧,今天你在大街上踢了一只流浪猫,那么问题大了,因为按照佛祖的教义,这只猫可能是前生的你,也可能是未来的你,也就是说,你很有可能在欺负前生的你或未来的你。所以,我们要善待一切,就是要防止“误伤”的情况发生。

孔子讲进取和仁义。他不赞成我们都向老子学习。这世界本身就充满了不如意,别一不如意就选择逃避,“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人生应当有追求,并且应该坚韧不拔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只有“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是英雄本色。他还要求我们要有“仁”心,我们要爱自己、爱父母,然后爱一切的人,做个爱心洋溢的人。

苏格拉底讲智慧。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他认为一个人连自己都看不清楚的话,肯定聪明不到哪里去。这一点倒是和老子异曲同工。因为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苏格拉底认为,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从苏格拉底的逻辑出发,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否则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了。

这四位大师的思想,到现在还在影响着全世界。老子看透了世界,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不知所踪,现在还仿佛飘荡着他的冷笑声。释迦牟尼看透了生死轮回,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慈爱地享受着世界众生的膜拜。孔子和苏格拉底俩兄弟混得有点惨。孔子为追求恢复周礼,建立“大同世界”,东奔西走周游列国十四年,惶惶然如一条找不到家的狗,政治家的生涯半途而废,却成了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一生追求真理,最后为自己信仰的真理而献身。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建立由聪明人统治的“理想国”。他四处和别人辩论,但最后被希腊法庭以对神不敬和带坏青年的罪名而处死。他们不同的命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伟人们的结局并不总是那么如意,但伟人们的思想,可以照亮世界的未来。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好玩的国学!

苏格拉底的死对于法律的发展是什么

答:苏格拉底之死于法律发展

公元前399年,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由500雅典公民组成的法庭陪审团的多数投票同意处以死刑,最后他不愿逃跑而在狱中服下毒汁而死。当然,苏格拉底的死,是有各方面原因的,包括当时的历史环境、他个人的性格及处事作风、民主法律制度的设计漏洞等。他死后的2000多年里,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相关系民主法律制度的反思。

苏格拉底,何罪之有?

三个雅典公民起诉苏格拉底,提出三个指控:一是不信仰供奉的神,而信奉新的神;二是荼毒青年的思想;三是颠覆人们传统的认识。事实上,这些指控都不是雅典法律所规定的罪行。而这些指控与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苏格拉底的性格、处事方式有关。

在伯罗奔尼撤战争(431–404 BC)中雅典败于斯巴达,接着斯巴达亲近派组成的新政府统治雅典的约一年间,杀害与驱逐了大量的异见人士,试图废除雅典民主建立寡头政治。这个政权被推翻后,雅典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去修理因战争与“劣等文化统治”留下的创伤。而曾亲斯巴达派的苏格拉底本来就不遭人们待见。

而苏格拉底的行事风格更是树敌不少。苏格拉底经常走到街上与人讨论哲学。他用独特的“苏格拉底式对话”提问,步步使对方答案破绽百出。他认为:“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对一切皆无所知。”他用这种方式揭露人们认识上的无知。但大多人讨厌这种被骚扰、最后逼迫承认自己无知的方式。以下是“苏格拉底式对话”的例子:

苏格拉底: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

路人:归于非正义的一行。

苏格拉底: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

路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

苏格拉底: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

路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哦,真是的,我真的很无知,很崩溃……)

对民主法律的反思

其实当时雅典的陪审团制度设计还是比较高级的:首先,陪审团成员是根据严格的公平的程序选择出来的;其次,陪审团两次投票。第一次投票表决有罪还是无罪。即使第一次投票裁定有罪,陪审团并不能自己决定刑罚,它需在起诉方与辩护方建议的刑罚间做第二次投票二选一,而非折中。本来苏格拉底可以建议交纳罚金的,但他故意激怒陪审团,说我不但没罪,你们反而要奖励我。于是他被彻底挂掉。

苏格拉底被判处了死刑,而且是由当时作为民主典范的雅典城邦的法庭作出的,这留下此后2000多年让人们深刻反思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促进相应的法律制度设计、完善:

  • 以莫需有的罪名定的罪,应不应该服从,也即“恶法亦法”吗?
  • 多数人做出的决定,看似是民主的体现,但其具有的无限权威和对少数施加的强迫,却无异于多数人的暴政。那么这种多数人的民主是不是应该有相应的自我制约程序?

  • 苏格拉底认为,政治不是所有人民可以参与和理解的,应该由知之者统治,不知者只需听命。那么,人人都可以参与政治、法律吗?这种广泛参与就可以保障公平吗?是有效率的参与吗?

  • 死刑这种剥夺生命的极刑,是不是应该更加慎重?例如,除非陪审团一致通过,否则不可以定夺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