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窦文涛 捐钱 光标 慈善 当年

陈光标为何现在没声音了?窦文涛当年聊:被搞后没人敢捐钱慈善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8 17:10:05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莎士比亚将慈善比作“高尚人格的真实标记”。慈善不分大小,不仅是一种人格,更是一个行动,凝聚着所有的美好。可是,当单纯美好的奉献被披上了金钱的外衣、穿上了欲望的镣铐的时候,付出就会变得如同被墨水点沾过的清水一般,变得丑恶。

“中国首善”陈光标先生曾经拿铸成的钱币墙捐赠给有需要的人,将名声传播到了极点。

但是渐渐地,人们发现原来经常出现在各大头条的陈光标似乎是隐身了一般没有了声音,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这究竟是因为做慈善之人心虚逃窜,还是因为舆论声音的夸大其实?窦文涛先生研究了这个现象,慨叹陈光标先生被搞后没人敢捐钱慈善了。

回忆慈善本心

1968年,陈光标出生在一个改革开放还未开始的时代,依靠种地为生的父母辛苦劳作,努力养活着家里的五个孩子。

可是,由于集体土地并为引起所有人的重视,不久陈光标的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由于家庭的困窘,先后饿死,这也给陈光标童年对于灾害和贫困的伤害有了极其深刻的认识,他开始发誓要改变自己的一生,不再因为饥饿而担惊受怕。

依靠着自己从小设立的目标,陈光标开始将金钱和付出看得十分重要。1978年,还在上小学的陈光标开始将自己的创业想法第一次落实到了行动之上。每天中午在别人午休的时候总是提着一个小扁担,跑回离学校一公里多的一口井中打水,在挑回集镇上叫卖。

展开全文

就这样,在每天一毛钱、两毛钱的集赞下,陈光标不仅仅攒够了每年要上交的书本费,还代替邻居家没钱上学的孩子上交这一份书本费,并告诉他要依靠知识一起改变贫困的人生。

小陈光标不仅仅是善良的,更是可敬的,年纪很小就将自己辛辛苦苦积攒了一整年的积蓄捐赠给了同学,还有着远大的胸怀和理想。

不久,年仅17的陈光标依靠着过人的创业头脑,成为了家乡江苏省泗洪县里远近闻名的少年万元户,不仅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让自己的家人开始过上好日子。

度过千禧年之后,陈光标的事业也在节节攀升,先后开设了南京一家有名的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和一家致力于再生能源和新型材料制造的朝阳产业,他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从1996年陈光标创业之初,他就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之中,并把它真正当作自己的使命去完成。甚至是在自己一年收入不到20万元的时候,还是坚持将3万元资助给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安徽白血病患者。

变了味儿的慈善

可不同于原先的单纯、低调、温暖、为人,这次的慈善好像变了味儿一样,充满了金钱、名誉的味道。为了宣扬他的善举,陈光标找来了当地的媒体,将他的慈善募捐的事情通过报纸宣传了出去,还要求媒体拍下了他和受捐赠人的合照,发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之后,陈光标不仅将慈善事业做得越来越大,更将声音造势搞得越来越猛。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陈光标带领了数百名抗灾团队、上亿元捐赠资金,来到了震区,不同于韩红默默无闻的奉献,陈光标将此事大力宣传,提高声誉。

高调的情怀给予了他足够的知名度之后,他开始将自己产业的产品都贴上或者口述上一份爱心的标签,通过让人们产生对公益事业的奉献之心骗取更多实际购买行为的转化。

在陈光标的慈善报道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个男人站在用金钱堆砌成的墙前,用着最张扬的笑容、竖起的大拇指,表达着内心的空虚和虚伪。

陈光标没有了声音

陈光标好像一瞬间被千夫所指,引发了关于真假慈善的舆论热潮。人们开始追问他捐赠的物资都去了哪里?起了什么作用?人们开始通过网络、信件等一切可以想到的方式,诅咒他、咒骂他。

最终逼得陈光标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活回了低调的农民,彻底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声觅迹,没有了声音。

陈光标慈善的目的被媒体强加到了为了产业的发展、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空白,甚至为了名声。将陈光标评价为被金钱和赞扬的包围下对自己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虚伪先生。

是为人的高调还是舆论的压迫

中国上千年的礼教文化将华夏子孙的骨髓里融入了低调、含蓄的基因传统,为人处世以和为贵、言谈行事不漏滴水。但是,中国更有一个声音的存在,那就是兼容并蓄。我们允许默默无闻之人存在的同时,也要允许高调处事的人的存在。

在网络兴起的时代,语言可能是虚伪的、图片可能是片面的,但是数据却绝对不会造假。

从1998年开始,陈光标的捐款数额超过了二十亿人民币,他直接帮助的特困家庭超过了七十万个,不仅如此,他还设立学科专项基金、组建抗灾支援团队,为中国的贫困人民贡献力量。

陈光标的慈善是一份不知天高地厚的、高调的慈善,但是也正是这样的慈善才给予了千千万万贫困家庭和求职青年的希望。

他们不知前路如何、不知自己前进的动力在哪,恰恰是陈光标的这一份高调,才能让他们知道求知的路固然艰辛,当下的情况固然艰难,但是社会主义会给予你们翅膀,阻断你们暂时的困难。也让这些受到帮助的青年、家庭在成长之后,更加心怀感恩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是一种社会的良性循环!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即使我们认同他是一位因为浮躁的社会压得忘记了自己的初心的虚伪先生,但是他专心做慈善的事情还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多少成功人士在扬名天下之后能想到做慈善,他们宁愿让钱留在仓库里发霉腐烂也不愿捐出一文,不如陈光标先生的万分之一。无论陈光标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做慈善,最起码他是在真真正正地做,单从这一点来看,他就能称得上“慈善家”这样一个称呼。

窦文涛就对此非常感慨,在各种新兴事业不断绽放的今天,社会愈发浮躁。人们在自认为的“道德”和“责任”的生活里言论自由,肆无忌惮地发表着对世俗的批判,却在批判中失去了对于慈善的初心、慈善的纯真和慈善的温暖。

陈光标固然有很多为人处事上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在评价他人的时候要客观的再思考一遍、先反思一下自己。

窦文涛说:在陈光标先生被言论冲击之后,便没人敢捐钱慈善了。社会的舆论不仅可以让一个陈光标没有了声音、让千千万万做慈善的大将消失在视野里,它也可以激励出一个陈光标,千千万万胸怀天下之士。

请不要让自由变成武器,刺痛人们心中仍有的善良。从我做起,从每一句话做起,不要让像陈光标的“消失”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不要让渴求知识的贫困学子蜷缩在无尽的黑暗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