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创设故事冲突
谢邀回答
这个题不好答,但答好答不好是水平问题,答不答是态度问题,我只好勉为其难了。
在这个世界里存在许多矛盾,归结起来有两大类:敌我矛盾和内部矛盾。就文艺和影视作品来说,有人归纳了十七种矛盾表现,倒是很细,但有点繁复,谁写作记得清?我觉得《江山文学网》关于影视写作中的冲突表现概括的很好:“冲突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就其程度而言,有强化的冲突和淡化的冲突;就其层面而言,有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就其表现而言,又分为显形冲突和潜形冲突;就其组合来说,又有情节小冲突和剧情大冲突。”这里虽然讲的是影视,但就冲突来讲,小说散文等也不外如此。
故事的本质是冲突。创设冲突的目的,是构成文艺作品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提高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说得再细一点,冲突的形式主要是:1.某一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冲突;2.人物自身内心的冲突;3.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之间的冲突。社会矛盾和人的矛盾渺如云烟,决不是三点这么简单,这就需要作者以敏銳的视角和体察,撷取最能表现有社会意义和时代性的东西,並加以提炼,作为创设冲突的资源。
那末,怎样来创设冲突呢?我倒想起了近代诗歌中起承转合的话。实际上这四个字恰恰是高度概括了写作的精髓。任何一部小说,一部影视片,都有开头,叙述,转折,高潮,结尾。冲突的创设就在于恰到好处地贯穿到这些环节之中,使作品跌宕起伏,弘扬主题。从看过写过的作品看,具体的作法,不外乎明设,暗伏,顺叙,倒插,以及前悬,后萦等。冲突的创设不是孤立的,要与写法配合一致。比如有的开头设一悬念,有的是倒插,都是为了使人亮眼,增强吸引力。
至于主题就不用说了,那是题外事。大家都知道的,宁肯写树不写林。
谢谢!请师友指教!
哈代是怎样描写宿命论的悲剧
谢谢邀请,我来回答题主这个问题。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博克汉普顿,1856年离开学校给当地一名建筑师做学徒。他在母亲的熏陶和鼓励下,研习古典文学,大量阅读文学和哲学著作,一边参与修缮古代教堂,一边阅读了大量神学著作,对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切都深刻地影响着他后来的创作生涯。
哈代为了挣钱而去写小说, 他的作品中一个典型特色即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寓言、史诗和圣经故事,以此宣扬传统宗教道德礼教和无为的思想。哈代同情弱者,却又没能让他们摆脱命运的束缚,终归沉寂,这不能不说明了哈代人格的两重性和矛盾性。其作品中,虽然揭示19世纪来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现实,寄弱者以同情,但终究未能就此深入探讨下去,而把希望托在命运,寄托在上帝的身上,这正是哈代作品极其消极而又对现实无奈的一面!
哈代的作品以人为中心,表现人的本能和人的情感,尖锐地批判虚伪的宗教和道德观念但又无法摆脱宗教道德观念的说教。他的作品抨击了19世纪后半叶的英国社会,揭示了在工业资本主义制度下小农的破产及他们一切挣扎的徒劳和无望。哈代笔下人物的命运往往受某种无法控制的力量支配,形成悲剧式的结局。
他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一种偶然的人无法控制的力量如机遇、巧合、偶然事故等决定的,这种支配人的生活的力量是超自然的,也是冷酷无情的。不管人们做出多大的努力,仍然不可能主宰得了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其小说或诗作中,无不体现出哈代的悲观宿命思想。他主张一切事件,包括道德的选择,完全受先前存在的原因决定,这些原因排除自由意志和人能够作为的可能性,所以他的作品常常以悲剧告终。
《还乡》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英国艾格顿荒原上,天色阴霾,一片荒凉,这正是19世纪英国乡村社会变迁的缩影。用艾格顿荒原象征无情的命运,表现了个人追求与命运之间的冲突和较量,但在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理想难以实现,追求终归徒劳。
对被命运之神的咒语所控制的人,苍茫的荒原所显示出的冷漠,更甚于人之对那荒芜的蚂蚁山上困境中的蚂蚁。性格坚强的人物相互作弄,又被沉寂的环境所作弄,这正体现出了哈代的宿命论。
哈代在《卡斯特桥市长》一书中试图阐明有道德的人终究得到回报而令人生厌的人要受到惩罚。对于法弗里和伊丽莎白一简的胜利显示了抱有并实践简单、老式的道德标准是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在他所有的韦塞克斯小说里,他都制造出外来的老于世故的城市人与韦塞克斯善良的当地人之间的矛盾。而且在他所有的小说里,简单、严肃、通常是循规蹈矩的韦塞克斯人总被正式地评判为优越的一方。
小说《苔丝》的子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引起当时统治阶级的愤恨,资产阶级道德观及宗教法制难以容忍作者赋予同情的这个生过私生子又谋杀情人的女子。《无名的裘德》更是招来更多人的攻击,他们对已婚的裘德和苏抛弃配偶而同居生子更加无比愤慨。韦克菲尔德主教将该书付之一炬,并使一家重要的图书商禁止销售该书。这两部小说在当时受到了资产阶级卫道士的猛烈抨击,在基督教会的圈子里引起了极大的愤怒,从而使得哈代这个虔诚的教徒放弃了小说写作,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他最初所热爱的诗歌上来。
哈代从小说写作再次转向诗歌创作表现了他本人的妥协和退缩!宗教传统意义上的德行与人性之间不可能存在着交叉点,这两者对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来说是正相反的,这是哈代永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
他本人本来就是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他不可能偏离他自小得到的信条太远。这正是哈代小说作品中人物的悲观性,背景的灰暗和压抑性,小说结束的失望和绝望感变浓的真正原因所在!
悲观主义者认为事物都是向坏的方面发展,过于看到生活中的黑暗面,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即消沉和无希望。
总之,托马斯・ 哈代他同情弱者,但因其所处的时代及所受教育及宗教思想的影响,对社会的不公却又无能为力,不能从根本上去加以解决,故而使得其作品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把人的命运归结于冥冥之中某种特殊的偶然的力量。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特殊的社会历史因素和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固有的劫掠性,使得人们之间冷酷无情,充满敌意,就是亲人之间也缺乏理解和信任感,这也使得哈代对西方社会追求物质、金钱的憎恶和对西方文明的失望,因此笔下的人物对生活抱有一种悲观的看法,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自身对生活无能为力。
有没有一部电影是把你看哭的
1.上甘岭。2.狼牙山五壮士。3.刘胡兰。4.董存瑞。5.英雄儿女。刘胡兰,邱少云。扬根思。黄继光。董存瑞。等等。他们都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他(她)们的死是很光荣的!为国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缅怀先烈!赞美英烈!肯定英雄!胜利来之不易,他们和老一辈革命仁人志士拋头胪洒热血,前仆后继,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经过了多少苦难,在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推翻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我们世世代代不忘本,永远跟党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