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康慧盟 通讯员 肖雅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环境育人,鄄城县充分发挥“文明实践+手造研学”“1+1>2”的聚合效应,积极把非遗手造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把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把课程资源转化为青少年的学习成果,以全县手造非遗优势打造研学基地和研学路线,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等各场域良性互动的育人生态。
在凤凰镇“手造研学点”丝路东方非遗展馆,木雕传承人石强为学生们讲解了木雕传统制作工艺的起源、历史传承、发展现状、技艺技巧等相关知识,同学们现场观看了木雕师傅对原材料木制品的精雕细刻,亲身感受着艺术的魅力,通过非遗馆陈列的艺术品,详细了解了鄄城县奇幻莫测的民间故事,巧夺天工的民间手工艺术,丰富多彩的礼仪习俗。左营镇乡村“复兴少年宫”里木板年画第四代传承人李章霞正向孩子们详细介绍木板年画的技艺传承、历史由来、工艺制作流程等,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了木板年画的艺术,亲手体验了雕刻、拓印,“今天来到研学点,我看到了这么好看的木板年画作品,了解到非遗是人类珍贵的历史财富,我们只有了解它,才能真正地保护它、传承它。”学生刘梓昊激动地说到。
非遗手造文化不仅要静态传承,还要活态传承,零距离感受其魅力。今年以来,鄄城县正在着手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手造研学”赋能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新模式,成立了“12+N”手造研学志愿团队,即国家级非遗鲁锦传承人刘春英、国家级非遗砖塑传承人谢新建、泥塑传承人刘昌伟、木雕代表性传承人侯光辉等12位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以及N名文化文艺志愿者、手造爱好者组建的人员矩阵。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将区域内手造资源、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打造鲁锦研学、人发研学、木雕研学、羊毛编织研学手造研学点5处,线路周边经过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展览馆、黄河文化法治广场、冀鲁豫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鄄南战役史料展室、马本斋红色文化馆、冯庄生态园等,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非遗传承融入研学空间,串珠成链,集结成线。开展“山东手造 青丝绕指”“趣味手造”“妙剪生花 纸为传承”“点亮非遗”主题研学活动32场次,覆盖中小学生2360人次。从一架架具有年代感的织布机、纺棉机到色彩明艳的鲁锦,一缕青丝到时尚发套,一根毛线到巨幅挂毯,一张红纸到花样图案,每一次研学都让孩子在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学习动手能力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真正做到“全环境立德树人”。
鄄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李婷表示,打造“手造”研学点与立德树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特别在当前“双减”大的政策背景下,通过丰富多彩的“手造”研学活动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素养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华文化之美、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