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张江科学会堂
春节假期7天,上海迎接游客突破千万。其实,除了去外滩、东方明珠、迪士尼乐园、南京路步行街、上海科技馆等老地标外,不妨避开人潮,去看看那些代表未来的新地标,2022年,《IT时报》首次评选出“魔都数字十景”《2022首个工作日,带你看“数字蝶变”下的魔都十景 》。
2023年,我们第二次推出“魔都数字十景”特别报道,春节后开工第一天,让记者化身导游,带你看魔都的数字变迁,让“数字之都”的样子在你我眼前清晰可见。
2022年,上海发布了《数都上海2035》白皮书,随着上海驶入城市数字化转型“高速路”,一个“国际数字之都”的形象正在逐渐树立起来。如何让实实在在的“数字之都”在人们眼前活灵活现?当然是将新地标立起来,在这里看到未来,感受科技震撼。
科创新主场的满满“科技范”
地点: 海科路1393号张江科学会堂
导游:潘少颖
夜晚的川杨河荡漾着一片“碎金”,河的一畔,一栋建筑显得熠熠生辉。白天的阳光下,十色渐变瓷板和玻璃窗构成的幕墙营造出独一无二的效果,夜灯下,则又是另一种美。这里是张江科学会堂,西邻哥白尼路,南靠海科路,北临川杨河。以科学家命名道路,是张江的特色。
展开全文
科学与艺术交融
张江科学会堂一“出生”就自带科学的基因,地处张江科创CBD入口,隔河北望“张江药谷”,西邻张江人工智能岛,东接在建的“张江科学之门”。更重要的是,作为张江城市副中心首个建成使用的地标建筑,张江科学会堂面向全球科创力量、创造开放融合的科创能量交流平台,实现了张江科创交流主场从“0”到“1”的突破。
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幕墙面积5.2万平方米、1万多种规格的瓷板共3万余片、用钢总量1.9万吨、结构最大跨度68.5米……十三种复杂的幕墙系统,都有着各自的施工代码和技术内涵。
张江科学会堂以阳光、大地、水和空气这些大自然最常见的元素为建筑设计理念,与周边丰富的生态系统完美融合,开放连续的公共空间营造出纵深流动的场景体验,人们可拾阶而上到达屋顶花园和三个“气泡空间”,一边体验科研最新成果,一边感受眼前的翠绿掩映。
从户外一楼沿着旋转步道往上走,可以直达屋顶,在“旋转上升”的过程中,川杨河和智慧河在眼前缓缓流淌。转角遇到的幕墙镂空玻璃,不经意传递出大自然的信息。
自带“科学”基因的张江科学会堂整体偏向冷静色调,含有科学的味道。在工程建设中也不断解锁技术密码,比如定制钢系统工程,它既是幕墙龙骨,又是室内装饰的一部分。就像一幅“双面绣”,既要用于外部的效果表现与幕墙结构受力,又要确保内部视觉效果的美观。
张江(集团)资产运营事业部总经理陆晓炜曾表示,张江科学会堂的包容性很强,比如,汽车通过专用电梯可直接开到多功能厅,这是为发布新车预留的;多功能厅还有旋转舞台,可以上演音乐剧。甚至,在旋转楼梯走个秀、户外步道开个啤酒节都有可能。
从最初的地基、龙骨到如今纵深流动的幕墙,张江科学会堂从时光中走来,汇聚科创的力量。
科创的梦想之地
张江科学会堂,不仅仅是一栋建筑,也承载着张江的梦想。2022年9月2日,张江科学会堂正式启用,短短4个月,举办了张江科学城建设发展30周年座谈会、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浦东分会场等数十场会议、活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浦东分会场是张江科学会堂的“首秀”,在这里,许多人驻足在由Tiamat团队带来的一幅元宇宙数字绘画作品面前。
张江科学城聚集了大量的科研院所、研发机构以及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张江科学会堂也在不断丰富科学城的城市功能内涵。
创新,在要打造“未来之城”的张江科学城是一种常态,这里建设了全国首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明专利审查时间从3年缩短到3个月;建设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物品通关时间从2~3个工作日缩短到6~10小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是张江三大“硬核”产业……
张江科学会堂将继续串联起张江科学城内外更多资源、功能,成为科创思想和文化、科创人才和成果交流的舞台,也将成为张江参与全球对话的平台,提升友好人文的“张江温度”。
不难想见,这个“科创新主场”将会迎来更多的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形成科创人文的“核心圈”,科技共享的“朋友圈”,带动多元包容的“辐射圈”,体现张江的“科技范”。
一部手机搞定就医“全流程”
地点: 瑞金二路197号瑞金医院
导游:范昕茹
从陕西南路地铁站6号口出发,沿着茂名南路直走,穿过上海文化广场,再走50米左右,来到了瑞金医院。冬日的上海街头弥漫着冷意,街道两旁的梧桐树上,零散地挂着一些还未落尽的黄叶。瑞金医院门诊入口处,有许多人在排队,整体十分有序。
在线预约、签到、缴费
想要进入医院,闸机是第一道关口。按医院规定,进入医院前先扫身份证、医保卡或者健康码,就能顺利进入医院。
进入医院大厅,暖气扑面上来。在大厅中央的平台上,能看到一架钢琴,这是瑞金医院的标志性物品之一。偶尔,能看到志愿者在弹琴。一楼大厅主要承担着挂号、预诊断等服务性的功能,许多穿着马甲的志愿者提醒前来看病的人,用手机挂号。
和上海大部分医院一样,这几年瑞金医院进行数字化改造,只要拥有一台智能手机,就能顺利完成就医过程。
由于医院大多实行预约看病制,在来医院前,记者已经在线预约好了时间。打开瑞金医院公众号,点击医疗服务—线下医疗,完善诊疗信息,绑定医保卡,进入“门诊预约”或者“当日挂号”,就能预约就诊。不过由于每天放号有限,想就医的患者最好提前几天预约。
除了线上提前预约,医院内也提供挂号服务。除了一楼的人工挂号柜台,在医院的其他楼层,都有挂号机。点击挂号,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好科室和时间,就能进行门诊预约。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医保卡,如果忘带医保卡的,也可以使用电子医保卡。在实际的体验中,电子医保卡可以应用在看病整个过程中,完成预约、签到、缴费等功能。
候诊提醒很贴心
看病过程中最麻烦的就是各个环节中不停排队,有时候要耗去一整天。但现在,一切不一样了,许多曾经要在医院现场完成的步骤都可以提前在线上完成。比如挂号费,瑞金医院规定,就诊当天,进行线上预约的患者就能在线上支付挂号费。更为方便的是,支付完挂号费之后,就能获得就诊号,进入系统排队进行就诊,而不需要在线下进行任何操作。也就是说,对于一些想要减少排队时间的人来说,可以在抵达医院之前,结清挂号费,节省排队时间。不过,缴费时间不能提前太多,以免过号。
记者在手机上交好挂号费后,就能在手机上查看候诊号和排队情况,在线下医疗—便民服务中找到候诊提醒,就能看到自己的候诊信息。页面上不仅会显示自己的就诊号,还能实时显示排队情况。当然,在候诊室里,大屏上也会实时显示叫号情况,不愿意盯着手机看的,可以关注屏幕信息。
更让患者感到惊喜的是,医院还推出了短信通知服务,当快要叫到你的时候,医院会给手机发送就诊短信,告知你即将就诊的诊室号,提醒你前往候诊。一般而言,此时前方还有三人在等候。所以如果有急事需要走开一会,也不用担心自己会错过叫号。
瑞金医院支持扫电子医保卡来代替实体医保卡,扫描医保卡后,系统内会出现在医院就诊的各种信息。就诊结束,医生开具领药单,只要前往指定药房,出示电子医保卡,就能拿药。
除了这些常规的就诊体验之外,体检报告、病历信息等功能都能在瑞金医院公众号中查看。电子导览功能、预诊功能也为初次就诊患者提供便利。在瑞金医院一楼还有报告自助打印机,病人可以通过扫描检验二维码或医保卡获取报告。为了方便一些不擅长跟机器打交道的老人,医院还特别设置了志愿者,让老人适应医院的自助化服务。
首个全光FTTR小区扑面而来
地点: 哈密路1500号绿谷别墅
导游:钱立富
蜿蜒的上海长宁区的哈密路上,绿谷别墅小区有着超高回头率,仅是一瞥便可见高耸竹篱掩映下的幽静秀美。不过路人不知道的是,一场新的“光纤革命”正在这里发生,国内乃至全球首个全光FTTR(光纤到房间)小区将成为绿谷别墅小区的新标签。
打造FTTR“样板间”
绿谷别墅小区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如此大面积的别墅区在市区相当少见,这里居住着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租客,不少人是企业高管。为了进一步提升别墅区的通信网络质量,在物业方配合下,上海电信正在这里实施全光组网FTTR改造工程,目前已接近完成。
FTTR是下一代家庭宽带升级的重要方向,它将光纤从家庭信息箱延伸至家中的每个房间,推动每个房间的网速升级至千兆。相比之下,FTTH(光纤到户)只是将光纤接入至家庭信息箱,而从信息箱至每个房间的“最后10米”,仍是通过传统网线进行传输。
FTTR的优势不仅是为每个房间带来千兆网速,而且可满足家庭宽带在未来20~30年内不断升级的需求,因为光纤的传输速率几乎可以无限增加,随着通信设备不断迭代,可以在不重新布线的情况下,同步提升家庭无线网络上网速率。
如果说FTTH是“一次光改”,那么FTTR则是“二次光改”。在国内FTTH全面普及之时,FTTR开始步入大众视野。一直引领着国内宽带发展潮流的上海电信,在2021年“5·17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期间,率先正式推出基于FTTR的全屋千兆业务。
FTTR在国内的正式规模商用,意味着我国宽带发展比欧美主要国家领先了一个身位。欧洲光纤到户委员会2021年9月针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FTTH渗透率情况的统计显示,中国FTTH渗透率达到94.9%,同期英国只有5.9%,德国为6.3%,意大利为9.3%,美国也只有21.5%。
“全光城市”越来越近
这一年多来,欧美主要国家正在加速推动FTTH发展,提高渗透率。比如德国政府发布了新的千兆宽带发展战略,中期目标是2025年前至少实现FTTH覆盖50%德国家庭。
这一年来,中国FTTR发展渐入佳境,尤其是在上海。作为FTTR发展先行者的上海电信,克服了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等一系列困难,完成了打造高端装维工程师队伍、打通业务受理流程、优化交付标准等一系列动作。2022年下半年,上海电信实现了“起跑”到“起量”的转变,FTTR业务日均用户发展量大幅提升,相比去年水平提升了数十倍,提前且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
对于家庭用户来说,基于全屋千兆,消除了家中信号死角,从而打造更为丰富的数字家庭应用场景,彰显生活数字化转型的显示度、感受度、集成度。对于上海这座正在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的超级都市而言,全屋千兆意味着,千兆网速正在“填满”城市每一根毛细血管,一张更加贴近用户感知的超高速数字底座正逐渐夯实。
2023年,在政策东风吹拂之下,在电信运营商的全力推进之下,上海会有更多的FTTR全光小区、全光楼宇、全光园区出现。
工信部已明确提出“推进基础电信企业加快光纤到房间商用步伐,推动光纤进一步向用户端延伸”。
近期发布的《上海市千兆光网建设应用“光耀申城”行动计划》提出,上海要“以OTN全光传送网、FTTR全光接入网为重点,率先建成终端用户、政企客户全覆盖的端到端全光网络”,而且要“持续提升千兆光网使用率,大力发展家庭千兆用户和FTTR用户。”到2023年,上海全市FTTR用户数达到30万户至40万户,全光商务楼宇超过2000栋,采用全光组网的园区和企事业用户数超过1000家。
上海,离“全光城市样板”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数据在这里发生“化学反应
地点: 丹桂路999号上海数据交易所
导游:潘少颖
一块大屏上,交易的不是股票,也不是贵金属,而是看似很“虚”的数据,产品名称、数据产品登记证书、数据产品说明书……这些元素让数据成为可识别、可测试、可使用的产品,数据不再“沉睡”,它们在市场上活跃了起来。
数据交易的“上海方案”
“数据还能这么交易?”不少数商惊呼。
这里是2021年11月刚成立的上海数据交易所,这一年来,上海数交所在制定交易制度、释放数据价值、促进数据流通、形成数商生态等方面不断探索,让数据流通交易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2022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 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这对数据交易市场来说既是“指南针”,也是“定海神针”。
世界上的数据资源总量是40ZB,中国的数据资源总量是8ZB,上海数交所设立在上海,数据交易在上海,数据交付在全球,这里好比是“数据的黄浦江”。
“不合规不挂牌,无场景不交易”是上海数交所制定的数据交易的基本原则,也是上海数交所这一年来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此原则上,建立了数据交易的六项指引、七项规范,涵盖了从数据交易所、数据交易主体到数据交易生态体系。
上海数交所自主研发了数据交易系统,供需双方均需通过这个系统进行交易,保障数据交易全时挂牌、全域交易、全程可溯,和数据交易规范一起构成了“软硬结合”的模式。交易系统的交易流程和用户体验借鉴了证券交易和电商平台的模式,数据产品上架前,会从合规性、质量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在数据交易市场,面临着确权难、定价难、互信难、入场难、监管难,上海数交所也在探索解决这些难点,比如确权难,上海数交所发布了《全国统一数据资产登记体系建设白皮书》,《白皮书》首次提出采用“七统一”原则建设全国统一数据资产登记体系和登记市场,并正在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资产链与登记系统;对于定价难,目前数交所支持供需双方协商定价,“随着交易量、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上海数交所希望能形成数据交易的市场定价机制。”上海数交所副总经理韦志林这样表示。
“沉睡”的数据醒了
一张数库科技挂牌的“数库产业链图谱”定位了我国超过5000万家上市及非上市企业的主营业务,并形成上下游产业关系及产业链间的网络关系,一上架,就被一家基金公司慧眼相中。
这样的例子在上海数交所不是个案,数据在交易市场上形成了“化学反应”。在刚刚落下帷幕的世界杯上,球迷们通过咪咕、百度、虎扑等平台了解到实时比分、赛事分析、球员球队资料库等,背后是一家叫作“纳纳科技”的体育数据服务商。纳纳科技打造的足球数据产品“足球赛事实时数据”,在上海数据交易所已挂牌,提供全球足球赛事的实时数据,包括首发阵容、实时比分、实时统计等,更好发挥体育数据的价值。
2022年底,上海数交所预计交易额突破1个亿,有800多个数据产品可供交易,金融、交通运输、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数据比较热门。由随申行打造的首款覆盖上海全量停车场库信息的“城市级”数据产品“城市智慧泊车”在上海数交所挂牌,这是对公共停车场信息进行深度清洗和衍生加工计算后所打造的数字化产品,旨在面向图商、导航软件提供商等B端客户,提供精准全面的智慧停车信息。
接下来,上海数交所将围绕包括交运、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在内的重点板块,发掘典型的数据应用场景,培育灯塔型企业;此外在高质量数据供给方面,加大数商生态建设,让市场迫切需要的公共数据和消费数据进入流动市场;另外也要形成国家队和平台企业的示范效应,推动国有企业数据要素流通。
XR乐园,虚拟更接近“现实”
地点: 申迪北路753号上海迪士尼小镇
导游:贾天荣
沿着迪士尼小镇湖畔边走,会惊喜地发现这座不久前刚落成的占地近5000平方米、科技与未来感十足的建筑物——超体空间SoReal VR。入口处蓝色炫光闪耀,吸引人们走入5G+XR乐园的科幻西游元宇宙世界。
和齐天大圣上天入地
和齐天大圣一起斩妖除魔是什么体验?场馆中“西游降魔——起源之战”特色项目,通过佩戴VR头戴设备,在齐天大圣的引领下,脚踩着筋斗云游历花果山、龙宫、天庭,惊险闯关。
和以往VR体验中需要背负沉重的背包不同,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 玩家佩戴上简单的头戴式设备和“武器”,就可以踏上“征途”。跟随设备的语音指引,玩家在巨大场地中自由行走,体验着上天、入海的奇妙旅程,腾云驾雾时移动滑块、水雾系统、震动平台的互相配合,伴随着场景的转换让人仿佛真的置身神话世界。少年时代幻想过的英雄梦想在这一刻成为现实,转动目光就能飞天遁地,按动手柄就能斩妖除魔。摘下眼镜的那一刻,已经不知不觉在几百平方米的场地中走了一遭。
科技的进步能让人足不出户有哪些新奇的体验?室内VR设备如何让人体验到“速度与激情”?
坐上能够360度旋转的VR过山车,带上VR头显,在俯冲时营造出的推背感,迎面吹来的风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过山车速度的变化。在体验跳伞项目时,一台像是“时空通道”的仪器将玩家拖起,腾空体验从万米高空一跃而下的刺激跳伞,双手还能通过拉环控制伞的方向与落点,让人在室内也能感受到极限运动的畅快。或许这就是从VR到XR的升级中所强调的“沉浸式”的奥秘之处。
XR,“3R”合一
XR,扩展现实,可以用公式理解为XR=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打破了现实与虚拟边界的深度融合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与可穿戴设备相结合产生一个真实与虚拟的组合,并进行人机交互。XR技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未来甚至可感受嗅觉和触觉)等信号,营造出完全沉浸式的感受。
而要实现与提升“沉浸感”,5G边缘运算的运用则成了关键。边缘计算是5G传输网核心技术之一,具有低延迟、高宽带、高感知、安全性等特性,在保障隐私安全的情况下,通过在靠近用户端的一侧部署边缘运算,使数据处理在边缘侧发起,可以有效减轻中央云数据处理压力,进一步提高网络传输效率,构建更加高效的边缘渲染服务,实现XR技术所要求的高精度、实时性的全景画面呈现要求,保证清晰、流畅、真实的交互式超感体验与服务。同时,5G边缘计算降低了对硬件的要求,实现了XR设备轻量化,可以为游客带来更加轻便、舒适的设备佩戴体验。也是这些技术的存在,让虚拟更靠近“现实”。
同时,场馆和西游IP的结合也十分紧密。除了各种与西游故事联动的游戏项目,在二楼的齐天大圣超影空间,有奥运主创团队打造的沉浸式艺术空间光影秀,通过3D扫描、三维全息影像、雷达互动等前沿技术,以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塑造了齐天大圣,带来视觉盛宴。其中展现齐天大圣历经浩劫升华过渡的一座直径6米可透视球形显示装置,表面由128万个LED发光点覆盖,每一颗发光点均由匠人手工粘贴。
相比传统的主题乐园,XR乐园所需的设备及场地更小,成本更低,通过技术设备游客也更能体验到各种各样的项目。或许在未来,如何将文旅与科技、文化的结合,进而规划智慧文旅产业园区,会成为下一步的讨论热点与趋势。
听,“城市大脑”间的对话
地点:运河北路1239号奉贤区城运中心 ;
同普路602号普陀区城运中心 ;
城桥镇翠竹路1501号崇明区城运中心
导游:孙妍
倚靠在徐汇滨江的栏杆上远眺时,你感知不到身边的座椅、灯杆、井盖都已被连到云端大脑上;策马驰骋在横沙岛的草甸上,你想不到脚下的一草一木、江河湖海都已被连到云端大脑;走出地铁站,共享单车总是在你需要时出现,你想不到的是,一辆单车、一个快递,都被调度监控,维持大城市有序运转的,正是这一个个云端大脑。
数字化的“触角”如此深入
普陀、奉贤、崇明,在上海多个区的城运中心,都装载着上海这座有机体的云端大脑,每个城运中心都有一块硕大的超级屏幕,展开来就像大脑的横剖图。而在各个街道,同样会有一块缩小版的屏幕,各种各样的城市应用,就像绣花一般罗织其上。
当同一场台风来袭时,奉贤区城运中心调集遍布在7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28000多路“天眼”,找出潜在的积水点,根据积水的紧急程度,调配防汛物资、人员、单兵、无人机和应急医疗等资源。此时,远在崇明三岛上的感知器开始工作,实时监测雨量是否达到特大暴雨程度,气象云图、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叠加在一起,可以看到台风的实时路径、潮位、内河水位等。内河水位接近3米时,灾情预警会响起,现场指挥部的领导即可通过GIS地图调取现场监控拍摄到的实景,向防汛单位发起视频会议和抢险指令。
在没有自然灾害等公共事件时,各区城运中心习惯于单兵作战,它们也各有专长。
菜鸟驿站红色预警,有爆仓占道风险,请及时处理;同一个公寓房间有十多个不同的收货人,有群租风险,请及时处理……站在普陀区城运中心的大屏前,眼前不断跳出这样的“对话”所震撼,数字化的触角已经如此深入老百姓的生活。
普陀区城运中心做得最极致的是出行管理,“你知道普陀区最堵的点在哪吗?武宁路桥。”“你知道现在哪个地铁站出口最缺共享单车吗?看,这是每家共享单车厂商提供的实时数据。”
在城市大脑的背后,一场最后一公里的便民出行实验开始奏效。2021年4月,上海普陀区曹杨街道开启了共享换电柜、电动车共享充电桩的实验,为的是掐灭电动车乱充电导致的火灾隐患。没想到,2022年4月,上海全城静默期,这项已经在上海风靡的共享换电柜实验,竟然帮快递、外卖小哥的电动车跑了起来,帮这座城市重新运转了起来。
上海铁塔换电业务数据显示,2022年4月3日达到全年最低点,1.6万名付费用户中,只有800名“在线”。2022年7月,上海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一月有余,仍有1000多名骑手“失联”,那些曾经背着被子送外卖的骑手,离开上海了吗?
来自一草一木的“投喂”
数据的背后是人,数治的背后是人治。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字城市治理者来到崇明,他们想要探究的是,如何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对话?
4年前,近千个传感器被埋入土里,漂浮在河道上,挂在参天林木上,撒落在崇明横沙岛的各个角落里。每隔5至10分钟,这些草木发出的信号,会以数据包的形式,通过物联网传输到城运中心。
这里的水质超标,经模型测算,污染的源头可能在某村,污染源为生活污水,可能会影响几户居民的用水,请及时处理。城市大脑与一草一木、一风一水对话,并“翻译”成人类听得懂的报告,由城运中心派送工单,最后由各个网格人员来着手处理。由于一草一木不断向AI“投喂”数据,城市大脑变得越来越聪明。
电梯里的“天眼”负责劝退电动车,工地里的“天眼”负责保障工人安全,路边的“天眼”负责捕捉占道的快递……在城运中心的大屏上,“天眼”罗织成一张“天网”,老百姓生活中的细节转换成数据,罗织成一幅城市治理图,保证城市有序运转。
机器人掌勺,走红上海社区
地点:长宁区虹桥路1004-1号
导游:毛宇
数字城市引领数字生活,市民们的衣食住行都一一被照顾到。上海首家AI智能食堂,这里便是数字生活中“食”的写实之处。
面和饭AI都能做
寒冬的傍晚,掀开厚实的门帘走进长宁区的这家AI食堂,家常饭菜的香气扑鼻而来。地方不算太大的食堂里坐着三三两两结伴的食客,大多数人选择了2~3小碗的家常菜,一边聊天一边品尝着饭菜。
“因疫情原因客流量近期有减少,平时正常情况下,这个饭点店里几乎都是满客的。”虹桥社区AI食堂的陆店长说道,从开业第一天起,AI食堂就深得周边社区居民的欢心,食堂每天一日三餐给食客们变换着花样,品种虽不如大饭店丰富,但也满足了人们日常对于肉蛋维生素等营养所需。
每日的食材是由合作的厂家直接供应,做好清洗削皮切片等工序后真空包装好直接配送至店铺,再由无人机械臂统一送进智能烹饪系统中烹饪,这一过程中不会有人工干预,避免了人工污染。烹饪的时间不会过长,往往在上午与下午的快速休整后,食堂便可赶在饭点前开门营业。
如果今日不想吃饭,还可以选择AI制面。在食堂大门左手边有一家小巧玲珑的“智面局”,自行扫码选面付费,无人机械臂与智能烹饪系统就能为食客烹饪所选的面点,烹饪时长仅需两分半钟,食客们便可得到一碗香喷喷的美味吃食。从付款到制作完成,整套流程AI一气呵成。现场可以看到,这台烹饪间采用全封闭式设计,整个过程无接触、全自动,可提供24小时用餐服务,除了提供餐饮的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观赏乐趣。
深得老人们的欢心
“一是方便,二是健康,三是菜价相较于其他餐馆比较实惠。”陆店长指着餐盘旁标注的菜价介绍道,大荤9元,小荤6元,素菜则是3.5元,一顿饭吃下来一般在20元左右。
“这家店开业第一天我就来捧场了,后面几乎每天都来,我是铁杆粉丝。”家住虹桥社区附近的陈奶奶笑盈盈说,开业第一天,这里排了将近1小时的队伍,大多都是周边老人。吃过一次后,AI食堂便抓住了这位80多岁老人的胃。在陈奶奶看来,AI食堂的干净卫生和便利性对于她这样的老人来说十分重要。“我年纪大了没什么精力做饭,这里口味也适合我,我每天都要来吃的。”陈奶奶给记者展示了自己的饭盒,饭盒里满满当当的都是刚打的新鲜菜,有荤有素搭配合理,她计划着今晚和明天中午可以吃上两顿。
“我们的菜会偏清淡些,不会做得很甜,要考虑到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病的老人,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选择也许没有那么丰富。”陆店长提到,虹桥社区AI食堂是全国首家AI食堂,主要的服务群体也是周边的社区群众,“希望科技与智能可以真正帮助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与便利。”
智慧餐饮将在沪上社区普及
这些无人机械臂与智能烹饪系统均由上海熙香艺享电子商务公司自主研发完成,目前全上海范围内已经开业了三家。另外两家是针对年轻的白领群体而打造,目前也正在营业阶段,而这一套烹饪系统已经掌握了中餐八大菜系的菜品,也很好地满足了年轻群体的口味。而落座长宁大融城的熙香AI食堂还实现了自动补餐的智能回转台,以方便食客选餐。
AI食堂的智能化远不止做饭,结算付款也均由AI完成,只需将选好菜品的餐盘放置摄像头下方,由AI识别菜品并计算好菜价,食客只需完成付款动作即可,避免了人工计算可能出现的误差。但由于部分老人对于长宁区的敬老卡和优惠政策并不熟悉,在AI食堂内还是配备了几位员工不时地帮助老人答疑解惑。
在人工成本日益走高的当代社会,AI食堂正将智慧餐饮悄然植入人们的生活。熙香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未来AI食堂会陆续在上海各区开店营业,便利且健康的智慧生活将普及到大大小小商圈与社区。
AR商场,真的很“魔幻”
地点:虹口区西江湾路388号
导游:毛宇
“天翼云图”概念在2022年末着实火了一把,随着11月初其在上海凯德龙之梦商场首次亮相,上海市民终于揭开了AR商场的神秘面纱,魔都商圈搭载智能科技手段被赋予了新的玩法。
“AR红包雨”从天而降
位于虹口区的凯德龙之梦商场在2022年12月更显得热闹,在原定的“双十二”及新年氛围活动上,“天翼云图”两次大显神通,将两场活动氛围推上了高潮。
12月10日、11日连续两天,凯德龙之梦中庭人声鼎沸好不热闹。在赛博朋克风格的活动现场上,五彩斑斓的大屏幕上标注着“AR红包雨抽好礼”的字样。原来,这里正举办着“双十二”红包雨活动,主持人不时有序地引导在场观众扫码参加AR活动,随着AR场景中的箭头指引到达指定场所,红包雨便随之而落,现场市民纷纷开启了红包雨的争夺赛,在价值1951元的购机优惠券、汉堡王抵用券以及瑞幸咖啡券等精美礼品的刺激下,现场的小朋友们也十分兴奋,迫不及待也想要通过家长的手机体验一番。
活动现场还可以免费体验一次VR剧本杀搜证,大屏幕上轮番播放着搜证的碎片场景,不少年轻市民纷纷拿起VR眼镜“一睹为快”。同时,玩转AR红包雨也有机会抽中VR剧本杀抵扣券和VR游乐体验券等,随着奖品的“真面目”不断“浮出水面”,活动气氛也随之达到高潮。
而到了24日及25日,恰逢圣诞节,市民通过扫码进入天翼云图AR导航场景,跟随指引左右转动手机走到指定地点,便可看到“凯心鳄”化身圣诞树空降现场,憨厚萌趣的形象令人童心萌动,当天不少打扮得俏皮可爱的市民朋友纷纷赶来与凯心鳄合影留念。
此次凯德龙之梦设置了四处打卡点,每一处的圣诞形象都有不同,每处打卡成功后,有机会领取到隐藏惊喜,不仅有百变圣诞元素空降到身边,更会送上一份惊喜“心愿卡”。集齐4张心愿卡,便可兑换一份精美圣诞礼物。
一场平日里看似普通的商场活动,被“天翼云图”玩出了满满的科技感。
AR商圈玩法还有很多
随着体验经济的蓬勃发展,商业购物中心愈发重视特色化体验内容的打造。
“5G导航”是天翼云图一项超强的能力,具备了地下停车场反向寻车功能。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购物后准备离开,却在偌大的停车场里迷了路找不到车。此时通过天翼云图的AR导航功能,扫描周围进行定位,然后跟着手机屏幕上的箭头提示,就能轻松寻得自己的爱车。
在“数字云Mall”,消费者化身数字人足不出户即可实现云逛街,并在3D全景云MALL中与小伙伴自由逛店互动、沉浸体验虚拟商品,参加5G信息消费节、品牌发布直播、会员内购日活动,一键下单开启云购物,领取数字权益,尽享高保真、沉浸式、24小时不打烊的数字消费新玩法。而“5G慢直播云逛街”的概念也正在悄然孵化,商业空间里的24小时慢直播,网红地标线上轻松打卡互动,进入直播间便可轻松体验“云速逛街”。
未来,AR商圈的玩法还有很多,上海市民有机会体验到AR试口红、AR试眼影、AR试装、在虚拟商场吃饭和购物等全新应用,在体验AR游戏的同时还可领取消费券、到店参与优惠活动。届时,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商业街可能幻化出更加魔幻的、未来感十足的新样貌。
上海光源 这里能观察新冠病毒结构
地点:浦东新区张衡路239号
导游:沈毅斌
从张江高科地铁站出来,向南2公里,一座银白色、带着蓝色“螺纹”的圆形建筑格外醒目,俯瞰下去如同一颗充满科技感的鹦鹉螺,这里就是上海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以下简称“上海光源”)。
上海光源的能量居世界第四,仅次于日本、美国、欧洲,是世界上正在建造或设计中的性能最好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同时也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地标之一。
一个超级显微镜
进入建筑内部,满满的科技工业风扑面而来,环形的走道上布满了精密仪器,每个仪器都拥有自己的使命,研究人员则通过仪器前的显示器进行科学实验。
上海光源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科学装置,由一台15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一台周长为180米能在0.5秒内把电子束从100MeV加速到3.5GeV的全能量增强器和注入、引出系统;一台周长432米的3.5GeV的高性能电子储存环;首批建成的7+1沿环外侧分布的同步辐射光束线站和实验站组成。其中包含众多系统,分别涉及超导高频及低温技术、超高真空技术、高精度数字化电源技术等多项先进技术。
此外,上海光源每年供光时长超过5000小时,每天可容纳几百名科研人员,在各自的实验站上,使用同步辐射光进行多学科前沿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应用。
那么,上海光源主要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研究员李爱国介绍,光,是人们观察物质的必备条件,光的波长越短,人们能看到的物质就越小。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时,最多能看到细胞器,面对小于200纳米的物质,肉眼便无法观察。
上海光源通过电子在高速运行的过程中,产生出亮度达到普通X射线的一千亿倍的同步辐射光原理,进行科学实验。若是使用同步辐射光源进行观察,更短的波长,就能让人们看到原子级的物质,例如蛋白质分子、核酸分子等。因此,也可以将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理解为一个超级显微镜。
科学研发好帮手
要问这个“超级显微镜”能解决哪些科学难题?生命科学、医药学、材料学、微电子,甚至是考古学,上海光源都能作为一种最先进且无法替代的工具,提供研究帮助。而且这个看似只为科研人员提供的巨大装置,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紧相连。
以生物科学与医药学为例,新冠病毒对人类来说还存在许多的未解之谜。我国科学研究员便利用上海光源,观察新冠病毒的整体结构,并对病毒表面蛋白质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一款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冠治疗性抗体药物JS016由此诞生。目前,这款药物已经完成国际多中心二期临床试验,正在积极推进三期临床试验。
此外,上海光源还在解析禽流感、埃博拉等病毒结构,筛选抗病毒药物、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为人类了解病毒、对抗病毒做出巨大贡献。
上海光源的建成,不仅标志着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达到一个新的层次,还显示出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决心和意志。2021年,上海光源被中央宣传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2022年11月,还成功入选2021-2025年度第一批补充认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试想一下,在这颗“鹦鹉螺”中,科研人员们一次次观点碰撞的同时,伴随着发现新突破的喜悦,热火朝天的科研氛围弥漫开来。孩子们在这里看见微观世界、体验光学原理、开展趣味实验,科学兴趣与爱国热情都被激发出来。
未来,上海光源将朝着更“亮”更聚焦的方向,带领科学研究员进一步探索更加微观的世界。
别样“悦读”体验
地点:浦东新区迎春路300号合欢路300号
导游:林斐
从上海地铁二号线的上海科技馆站3号口走出,到了迎春路,抬眼就会发现一栋宛若漂浮在森林中的建筑,它就是上海图书馆东馆(以下简称“东馆”)。作为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今年9月份正式开放的东馆分为地上7层、地下2层,提供了近6000个座位供读者使用,年接待量可达400万人次,能满足每年200余场讲座、上千场各类学术活动的文化需求。
处处感受艺术之美
东馆有个美妙的称呼——“林中玉石”,其建筑整体呈现为几何体形态,外表线条硬朗,如精心切割雕琢后的宝石。东馆的外立面采用了大量灰、白、青的大面积幕墙玻璃,15张大理石纹路的照片,通过数码打印技术“装裱”到玻璃表面,剩下的透明部分则犹如腰带绕行腰间,在不同光线条线下会幻化出奇妙的色泽呈现。
进入馆内,处处都是惊喜。中庭的地面本身就是一件艺术作品——《往来春秋》,上海艺术家申凡选择了上海图书馆成立年份(1952年)的老报纸为创作原型,用黑白二色涂抹掉文字,仅保留段落结构样式和标点,覆盖于中庭大厅的地面上。读者穿行其间,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印记。
在三楼阅读广场的中央,816个不同字体的“英文方块字”书写的“BIRD”从一个敞开的书中飞起,飞向天花板,飞向玻璃幕墙,向着窗外森林的方向,它是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的装置艺术作品《鸟飞了》。
科技赋能“悦读”体验
设计和艺术品只是让人感受到东馆的外在之美, 22个主题阅读服务空间、终身学习室、阅读静音舱等阅读空间则让读者能够获得多种多样的“悦读”体验。
“阅读广场”、阅读室或是馆内任意一个座位,读者都能舒服安坐捧读书刊;而在屏蔽网络干扰的“极静阅览室”,也能更全心沉浸到书籍带来的喜乐悲欢中;看到兴起,到或大或小的“研讨室”,关上玻璃门,也可以与同行的好友一起激辩一番。
东馆对“声音”“影像”也是极为友好,每一个开放日的开闭馆时刻,在馆内还会听到由青年作曲家罗威为上图东馆创作的专属开闭馆音乐。
除了五楼的“音乐馆”“视听室”,设在二楼的“广播图书馆”是中国第一家以广播为主题的图书馆,放置了主题分类的全国各类电台栏目卡片、广播声音类图书,还有专业录音设备和沉浸感十足的直播间,读者能化身成为电台DJ,录制一段书摘、书评。
在七楼,读者会遇见虚拟偶像“洛天依”,她正在吟唱《诗经》中的名篇《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旁正是“世界的诗经”特展区,书架是来自全世界各地与《诗经》相关的出版物,另外一边的互动区,读者还能欣赏到多段水墨国风的《诗经》咏唱动画。
如果需要查找资料文献,在馆内可以找到各种形态的电脑设备,既有可以手指点划的触屏电脑,也有方便输入大段文字的传统PC。
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座位除了配备护眼灯、充电接口等之外,桌上还附有二维码,扫一扫即可预订座位,或者与借阅助手“图小灵”互动、查找所需书目的具体位置,还能“劳驾”在馆内游走的借还书机器人帮忙,享受到 “图书送到手”的VIP体验。
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曾表示,东馆所有的服务空间都是阅读空间——正襟危坐看书的地方是传统阅读空间;看展、听讲座乃至看演出、听音乐是阅读推广活动空间;而围绕“阅读”开展的一系列文化、艺术和科学普及活动,最终也将促进大家的自主阅读。
自开馆以来,东馆举办过沉浸式音乐会、为音乐剧《浮生六记》举办了专题讲座,与悬疑作家蔡骏带领的团队合作,推出了以《基督山伯爵》为主题的沉浸式阅读体验项目,还设置了“如何让机器人写诗:从识字到写诗——自然语言处理百年简史”的展览等。
记者/ IT时报记者 潘少颖 王昕 林斐 范昕茹 孙妍 见习记者 沈毅斌 贾天荣 毛宇
编辑/ 潘少颖 王昕 挨踢妹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时报 张江科学会堂 上海数据交易所 东方IC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