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修 文情 俊逸 跌宕 书写

欧阳修这首唱酬诗,十六句诗八个春字,书写俊逸,文情跌宕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8 07:52:04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在山水之间寻找精神寄托,追求山林之趣和人生境况的完美结合,写出了许多山水诗。文坛领袖欧阳修更是寄情山水,醉归山林,他的山水诗,角度独特,文笔俊逸,诗中言理却有水木清华的自然清新。

欧阳修自己也曾说过:“须知我是爱山者,无一诗中不说山”。在担任地方官时,他纵情山水之间,寄情山水之乐,醉吟无数诗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把自己“自放于山巅水涯”,说:“山林本我性,章服偶包裹”,还说:“搴兰流水曲,弄桂倚山幽。波影岩前绿,滩声石上流。”

当然这些诗作中不乏唱酬应答之作,一般的诗酒风流之作,大都缺少深远意蕴,但是欧阳修毕竟是欧阳修,他的这首《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虽然是唱酬诗,但是写得一语双关,意脉流转,如怀珠抱玉,俊迈流丽。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

参军春思如乱云,白发题诗愁送春。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

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展开全文

题解:诗题是“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点明了写作时间在景祐四年二月。诗人赋诗寄给远在许昌西湖的友人谢伯初,谢伯初时任许州法曹参军,诗人称呼其官名为谢法曹。

其实,欧阳修和谢伯初是老相识,天圣七年,也就是1029年,23岁的欧阳修赴汴京赶考进士试时,与谢伯初相识。谢氏是泉州晋江人,字景山,是天圣二年,也就是1024年的进士,比欧阳修年长几岁,当时已有诗名。欧公考取进士之后,二人各自入仕,从此宦海萍踪,未曾相见,但一直彼此关注,书信往来。

景祐三年,也就是1036年,范仲淹上书言事被权臣吕夷简贬逐出朝,任馆阁校勘的欧阳修陈书左司谏高若讷,并指责他“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欧阳修随即被贬为夷陵县令。次年,远在许州的谢伯初千里寄诗《走笔寄夷陵欧阳永叔》,诗中有:“莫谓明时暂迁谪,便将缨足濯沧浪。”欧阳修收到谢诗后十分高兴,于是提笔写下《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注释:

1. 群芳二句:写花落纷纷,无法收拾。糁(sǎn),饭粒。

2. 参军二句:谢伯初诗中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如乱云”之句,诗人略做生发戏答友人。

3. 天涯万里人:指贬谪夷陵沦落天涯的人。

赏析: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

”诗人先用四个五言句细笔勾勒出许州西湖的暮春景色。西湖的暮春时节,湖水像被染成了绿色,落花纷纷,散落湖面,春风拂过,花落如糁。

“参军春思如乱云,白发题诗愁送春。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曹参军面对落花纷飞,思绪如云,飘忽不定。已是白发暮年,还要千里寄诗,满怀愁绪送春去。虽然远隔万水千山,只要有一杯酒,就可以随时忆念远在天涯的友人。暮春落花引人伤感,诗人借酒浇愁之际,自会思念远方的友人。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人为什么会思春,当然是因为心中有情思,有对于春天的深深眷恋。然而,年华似水,年复一年。雪水融化,千山披绿,江水泛青,春花烂漫。在对春天的迎来送往中,忽而惊觉自己青春远逝,人生的春天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远了,终于有一天被季节的春天惊醒了。

此处诗人连续用了两个“万里”,在诗人用顶针格互相勾连春思,诗情就自然而然地从友人所在的“湖上”转移到万里之外自身所在的“江边”。章法细密,不动声色,诗意与春情衔接自如,流转自然。

诗人所处的夷陵一带,山高气寒,相比于友人所在地许州,春天姗姗来迟。当许州西湖上落花如糁时,夷陵的高山融雪才缓缓流下,这水流浇出千山绿,也红了江边二月花。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诗人想起少年逢春,人是青春少年,春是春色满园,自然意气风发。而如今不过两三个年头,诗人已经饱经沧桑,头发花白了,而此时的欧阳修不过是而立之年。诗人与友人均在异地他乡,眼前的春色当然不是家乡的春色,所以引发了欧公许多惆怅。“东风”还是那个东风,却又不是那个东风。东风明指姗姗来迟的春风,暗指远方友人千里寄诗的温馨友情,语意双关,情感深重。

欧阳修因得罪朝中权贵,随即被驱离汴京,他们一家还没有收拾好行李,就数次被衙吏百般催逼,无奈之下,诗人带着老母亲和寡妹仓促上路。当时正是盛夏时节,没有雇到马匹,他只能携家人走水路,先沿汴水向东南,至真州后再溯江西行,历经五个多月才在当年十月到达夷陵。

夷陵地处偏远,民风淳朴却缺少教化,朝廷将欧阳修贬到此地,显然是要对他进行严厉的惩罚。不过,朝中还有以范仲淹等一众清流的士大夫,他们激浊扬清,砥砺名节,敢于为家国百姓激流勇进,一扫萎靡不振的习气,引导了新士风。

欧阳修正是因为范仲淹被贬而勇敢发声,虽然命运与范仲淹等清流相似,但他们彼此鼓励,诗酬唱和,一时间传为佳话。欧公这首发自内心婉转抒情的歌行,先勾画许州西湖胜景,再抒怀故交不遇流落江湖的失意,彼此题诗送春,对景怀人,抒发身在异乡的失落与客愁,尾句感物怀人,引发物是人非的命运感慨,全诗场景弘丽,又有惆怅苍凉,情感和谐而又跌宕起伏,风格俊迈流转。

这首《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属于歌行体,全诗共十六句,“春”字重复出现八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炼字时早就指出:“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诗》、《骚》适会,而近世忌同。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同字,也就是“重出”。

按照这个逻辑,一个字重复出现多次是诗之大忌,但是欧阳修诗中的八个“春”字 却各有其意,前四个“春”字分别点染春色、春水、春思、春去,后四个“春”字先后点明思春、春至、春意、逢春,同一个春字却各有侧重,读之并不觉得重复乏味,反觉笔姿俊逸,错综成文。

作为歌行体,同字的运用,反而加强了诗歌的旋律美,唱诵时定然悦耳入心,一个字反复出现,增强了诗人在夷陵因异乡春色与年华迁逝引起的双重伤感,也是歌谣的显著特点之一。

例如王安石的《游钟山》诗云:“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水自空流山自闲。”四句诗七个“山”字,却朗朗上口,不觉多余。

其实,谢公写给欧公的诗,是一首七言排律,全诗平仄合律,除首、尾两联外的六联皆对仗精工。而欧公寄给谢公的诗,则完全不顾谢诗的诗体特征而另辟蹊径,改用杂言古体作答,写得思绪灵动,文情跌宕,这在唱酬诗中十分难得,可谓别开生面。

#大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