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兰昆德拉代表作

为什么余华说米兰·昆德拉是三流小说家?什么是米兰昆德拉的媚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9 16:01:46 浏览48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为什么余华说米兰·昆德拉是三流小说家

先介绍一下这种说法的起源

网上的资料显示,最早是2004年人民网的一篇报道,里面是这么写的:

余华最不喜欢的小说是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写的小说,比如,在中国极受读者欢迎的米兰·昆德拉。余华甚至毫不客气地用“那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来形容昆德拉的作品。他特别推崇的是像司汤达、狄更斯以及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样的作家,“这个世界多得是道理,却的是生活。”

从这段叙述里我们可以得到哪些要点:

(1)余华最讨厌讲道理式的小说;

(2)余华认为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就恰好是这种讲道理的小说;

(3)余华推崇的作家全是司汤达、狄更斯以及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样的更文学大家的作家,他认为米兰·昆德拉还跟他们比不了。

这样梳理一下,逻辑是不是就清楚多了?

也因此我们就可以大致推断出余华会做出如此评价的最可能的三个原因了:

1.每个人的文学审美不同

余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

他的《活着》、《第七天》、《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和《兄弟》等作品都是深刻反映底层人民生活艰难的作品,是现实主义题材的。

也因此可以从他自己的作品中看出来,他最看重的作品的特征是什么?

是诚实。

简单来说就是“写小说不要绕”,就直接正面强攻,迎面而上,就像他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样:

他总是像一个推土机一样,缓缓的、一步步地向前推进,而文学的力量往往就是在这种正面推进中哗哗地展示出来的。

(出自中国作家网发于2007年1月9日的记录下来的一篇采访:余华与作者的对话,详见:

好啦,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解答你的疑问哦~

什么是米兰昆德拉的媚俗

米兰·昆德拉的书中满是机智、幽默、深刻的妙语,《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也如此。这本书的意蕴极为丰富深厚,是他最畅销的书,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昆德拉痛恶人类的媚俗,但也清醒地指出“媚俗”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境况,是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血脉相通的,是无法根治的。任何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便难免媚俗,便必定媚俗,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媚俗者。

“媚俗”可以是一种态度,也可以是一种行为。媚俗,即对他人的评价的需要,对他人的赞许的需要。他人的眼光仿佛就是一面镜子——当然是一面哈哈镜,而“媚俗”即在这面镜子面前搔首弄姿、扭捏作态,欣赏着镜子里的自己,并且以为那是真实的自己。

人对事业的追求,也可视作是人的一种媚俗。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为了他人的目光而追求事业的,都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尊重、羡慕或崇拜而追求事业的。对事业的追求,即是渴望在生活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一些的角色;对事业的追求,即是追求在他人的眼光——这面哈哈镜——里面看到自己显得高大伟岸。

而米兰昆德拉的认为,活着,就应该生活在真实中,应该忠实于自己的感受,而不应该愚蠢的把唯一的生命献给所谓的事业,不应该让生命受任何一项事业的束缚。至于理由是:生命只有一次,这唯一的一次生命应该珍惜,而珍惜的最佳方式便是顺应生命自身的需求,实际上生命不被任何外在的事务所奴役。理由相同而结论则相反。

托马斯不追求事业,只追求生活在真实中。追求生活的真实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意味着对媚俗的反抗,意味着一种拒绝、一种抗议,因而也便意味着放弃那些被世俗认为是最宝贵的东西——这当然需要非凡的勇气。

人们常视那种一心追求事业的人为有毅力有恒心的勇士。其实,在一心追求事业的人中,有些人也许恰恰是最软弱最悲怯的。他们的软弱和悲怯,表现在他们根本就没有勇气不追求事业,表现在他们根本就没有勇气反抗媚俗,表现在他们根本就没有勇气追求生活在真实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人才是真正可怜的懦夫,是可怜的庸人。

培根在《论赞美》中说过:“名誉恰似一条河流,能把轻的、空的东西浮起来,让重的、实的东西沉下去。”对名声的追求便意味着追求生活在虚空中,意味着追求一种轻飘的空幻的生活,而抛弃生活中真正沉实、厚重、有分量、有价值的东西。

米兰·昆德拉为什么没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谢邀。米兰昆德拉没能得诺贝尔文学奖,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哪一个因素都可能起遏制作用。

1.从诺奖评选条件上来看:

诺贝尔文学奖有几个评选条件,通俗一点来说是:对人类有重要贡献;对文学有重要贡献;最近产出过有全球性影响力的作品;作品富于理想主义色彩等。从这些条件来看,其他他都满足,但昆德拉近年来没有什么重要作品,这一点上比较吃亏,肯定对他拿奖不利。

2.从诺奖提名机制上来看:

每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人,为全球范围的相关知名人士,比如: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文学院院士;各国作协主席;大学的文学、语言学教授。

每年9月,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会发出600多封信,邀请上述有资格的人士提名下一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每个人可提最多两人。而据说,有相当一部分提名人会提名自己,再加上另一个人。所以,诺奖候选人名单实际上是比较分散的。

3.从文学奖评选影响因素上看:

平心而论,不同于其他科学类奖项,诺贝尔文学奖和和平奖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人文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所以,谁得诺贝尔文学奖似乎都有可能,谁得也不意外。有时候,一些呼声高的候选人反而得不到奖,已经成为一个规律了。

4.从昆德拉与诺奖委员会的关系上看:

据说,米兰昆德拉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的关系并不好。有几年,他曾经入选大热名单,结果陪跑几年也没得到。他就发表了一番言论,认为自己被诺奖骚扰了。诺奖那边就反击说,他太高估自己了。这样一来二去,他和诺奖委员会的关系就搞得比较尴尬,得不到评奖委员会的青睐、得不到诺奖,也就不怎么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