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三立
资产规模庞大,再加上员工队伍也大,这些都增加了建行转型的难度,也正是这一点上体现了革新者的勇气和力量。建行正在走出一条安全与发展并举,创新与守正协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并将引领其走向卓越的未来。
总资产规模近35万亿元的中国建设银行(601939.SH,1939.HK,下称建设银行、建行)为金融行业树立了一个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新金融发展路径的样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金融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建设银行贯彻新发展理念,适时推出新金融行动,并迸发出盎然生机。其具体表现为:以新金融思维引导金融资源助力化解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
对比传统金融,新金融服务的目标人群是最广泛的大众,金融机构不应只是考虑利润和资本回报,还要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义利兼顾,义字当先”。
建设银行的目的,在于以新金融重塑增长曲线——“第二增长曲线”。随着建设银行新金融实践的不断推进,其成果开始浮现,普惠金融、住房租赁、金融科技、乡村振兴等全面发展,业务活力逐步展现。
3月29日公布的2022年度财务报告显示,建设银行2022年总资产规模达到了34.6万亿元,同比增长14.37%;当年实现营收8225亿元,实现净利润3232亿元,同比增长6%。2022年,建设银行不良资产率1.38%,是这家银行201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稳步提升,资本充足率达18.42%,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处于行业内领先水平。
事实证明,建设银行正在形成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金融范式。随着这一全新模式的活力泉涌而出,资本市场将重估建设银行的估值水平。
三大战略谱写新发展理念
科技赋能新金融
2017年以来,建设银行陆续推出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战略”,目的在于以金融的力量赋能社会民生,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业务新的发展。
展开全文
金融科技是”三大战略”的载体,无论是普惠金融还是住房租赁,都需要科技的赋能与支持。为推动金融科技特别是数字化金融的创新和发展,2018年,建设银行成立建信金科。2022年,建设银行发布《数字建行建设规划(2022 – 2025年)》,明确了数字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和总体路线图。建设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业务数据化和数据业务化双向驱动,着力提升数字化经营效能,促进获客和主体业务目标实现。
建设银行副行长王兵在今年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我们的愿景是致力于打造最懂科技的金融集团。”建设银行将持续夯实数字基础的建设能力,以技术和数据双轮驱动做好金融创新。
为此,建行投入大量的资金以推动科技创新。从2018年至2022年的五年间,建设银行金融科技领域的累计投入就达到了1000亿元,其中2022年投入232.9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83%。就科技投入的总金额来说,建设银行的投入力度在所有大行中位居前列。涉及科技的人才方面,建行金融科技人才过去5年内翻倍,从近7000人增加至1.58万人。
2023年年初,建设银行正式发布其数字化领域重要成果——“建行云”。数字化时代,数据与算法成为新型生产要素。云,由此成为任何一家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将“建行云”定义为“数字新基建”,并表示将依托“建行云”构建其全国的算力布局,并持续推进全面云化转型,打造“建行云”高价值品牌。
目前,“建行云”已率先实现“多功能区、多地域、多技术栈、多种芯片”的“四多”布局,算力规模较上年提升超30%,整体规模和服务能力保持同业领先。基于安全性、算力等在内的综合考量,目前“建行云”还可以为超过200家金融同业、政府等客户提供科技服务,从而形成强大的数字科技输出能力。
受益于数字化基础的建设和推动,建设银行的普惠金融以及住房租赁两大战略业务齐头并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
普惠金融方面,建行进一步巩固其业务先发优势,聚焦小微、民营等市场主体。截至2022年底,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2351.4亿元,对比2021年底增长25.49%,普惠金融贷款市场份额10%。数据还显示,建行“小微快贷”等新模式产品累计提供信贷支持8.83万亿元,服务客户352万户。
住房租赁方面,建行积极探索住房金融服务新模式,推广“长住即安家”的新理念,让房屋回归居住本源。随着中国经济迈向中高速增长阶段,叠加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建行践行“房住不炒”的政策要求,全力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目前已经形成“投、融、管、退”全周期金融服务闭环。
截至2022年底,公司类住房租赁贷款余额达242.2亿元,对比2021年大幅增长81.47%。2022年,建行还设立全国首个住房租赁基金,总规模300亿元。目前建行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覆盖全国96%的地级以上行政区,建行保障性住房App在全国215个城市运行。此外,建行还积极参与首批3只保障性住房公募REITs发行与推广。
数年的改革和战略推进,正在收获丰硕的果实。如今,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已经发展成为建行重要的战略纵深,三大战略相互交叉、相互联动,共同驱动建行业务不断向前迈进,共同塑造建行的“第二增长曲线”。
“第二增长曲线”浮现
建设银行2022年盈利稳步增长
“第二曲线”概念在国内金融圈热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是源自建行。根据2019年年初建行相关报道称,其集团将开启“第二增长曲线”,创新未来动力引擎。所谓“第二曲线”,即面对未来的新技术、新消费者、新市场所进行的彻底的变革,并由此展开全新的企业生命周期。
建行的这一战略部署听起来容易,实施起来难度不小。如前所述,资产规模庞大,再加上员工队伍也大,三十八万员工,这些都增加了建行转型的难度,也正是这一点上体现了革新者的勇气和力量。
从2022年的业绩成果来看,建行目前已经实现“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相融并进。
传统金融领域,建行积极加大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2022年,建行向实体经济新增信贷2.39万亿元,信贷余额同比增长12.71%至21.2万亿元;当年新增债券投资超9300亿元,债券余额增长12.7%至8.3万亿元。
资产规模的扩张,同步受益于存款的稳健均衡增长与信贷资产的积极投放。存款方面,2022年末,建设银行各类存款余额25万亿元,同比增长11.81%。信贷业务方面,2022年末,建设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21.20万亿元,较上年增加2.39万亿元,增幅12.71%。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22年,建行投向制造业的贷款余额2.24万亿元,同比增长32.78%。建行还积极支持区域重大战略、服务基础设施、赋能“制造强国”建设等领域。数据显示,建行2022年基础设施领域贷款余额5.71万亿元;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客户贷款余额1195亿元;建行战略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47万亿元。此外,面对房地产市场近三十年来最大幅度的调整,建行积极支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境内房地产行业贷款余额7507亿元,同比增加406亿元。
传统金融领域夯实建行的业务根基,而新金融着力塑造的“第二增长曲线”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除去前述的普惠金融、住房租赁业务的进展以外,建行个人金融业务价值贡献也开始持续提升。依托“手机银行+建行生活”双子星平台,建行个人用户数量达4.4亿户,其中月活用户(MAU)达1.23亿。目前,每天有2000万用户使用手机银行与建行发生业务交互,在头部互联网机构网络支付消费市场交易份额稳居同业第一。
受益于此,建行个人业务方面实现存款和贷款双双高增长,2022年,个人存款余额超13万亿元,同比增长15.92%;零售信贷余额超过8200亿元,同比增长4.37%。
建行在乡村振兴、绿色金融以及智慧政务等方面成果颇丰。仅以乡村振兴为例,建行通过构建“1211”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体系以及“裕农通”平台,成功拓展涉农生态。截至2022年底,建行涉农贷款余额超3000亿元,同比增长21.85%;县域对公贷款超2200亿元,同比增长22.59%。
“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相融并进,推动建行2022年业绩实现稳健增长,也凸显新金融行动的战略价值。
据2022年度财务报告,建设银行2022年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4.37%至34.6万亿元。14.37%的资产规模增速,这是这家银行2010年以来的最快资产增长速度。
建行资产规模之所以能够较快增长,除了前述的“第一、第二曲线”协同推进,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建行的资本水平,这让建行更有底气。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建设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3.69%,一级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4%和18.42%,均满足监管要求,并较上年小幅上升。这一资本充足率水平,在A股全部商业银行中位居前列。
此外,严格的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的不良贷款率,也是建行敢于较快增长资产和投放信贷的重要保障。资产质量关乎商业银行发展命脉。建设银行一直重视信贷资产管理,数据显示,2022年,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降低至1.38%,对比2021年下降0.04个百分点,也是201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成就来之不易。众所周知,2022年,中国房地产出现近三十年来最大幅度的调整,建设银行又是国内住房按揭贷款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为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保障房地产业务平稳,在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下,建设银行通过加大对优质房企支持力度以及科技创新等手段,稳定房地产发展格局,进而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防范重大次生风险的发生。数据显示,建行2022年对公房地产业务不良率4.36%。整体风险可控;个人按揭贷款业务不良率0.37%。
普惠金融其实也面临挑战。虽然业务规模可观,市场份额位居绝对领先地位,但是由于小微企业的特殊性,很容易出现不良贷款。依靠科技手段,建行在实现普惠金融贷款业务扩张的同时,依然成功的将普惠金融业务不良率控制在1%。
应该说,在全球经济遭受地缘冲突以及疫情冲击的背景下,建行2022年的成绩值得肯定。此前召开的2022年的业绩发布会上,建设银行行长张金良指出:“去年非常不容易,我们很好地平衡了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成绩来之不易,特别是面对宏观经济‘三重压力’,建设银行坚定履行大行的责任担当”。
不难发现,建行正在走出一条安全与发展并举,创新与守正协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并将走向卓越的未来。
打破传统金融估值壁垒
建设银行估值将获提升
尽管业绩稳健增长,但是资本市场对于建行的估值似乎并不高。截至4月3日,建行总市值1.55万亿元,参照2022年的财务数据, 0.55倍PB(市净率)。
建行的低估值,部分反映了整个传统金融体系估值的不足。传统的金融理念下,不仅商业银行的经营过于关注资本和利润,资本市场的评价也主要是围绕ROE(净资产收益率)展开,对于一家银行的“人”或者“社会”的因素考量不足。如一家银行的社会贡献、员工就业、扶贫助农等等。举例来说,建行遍布全国各地的上万个营业网点,38万的员工,以及建行通过自己的行动所服务的成千上万家企业、数亿消费者等等,正是一个个这样的画面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因此,一个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估值体系,还应该综合考虑“人民性”“协调可持续”“安全与发展”等维度。
信达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指出,“海外成熟估值体系以股东价值为核心,更看重企业在当前所体现出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而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本质是对海外成熟估值体系进行本土化,引导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兼顾股东、员工和社会价值”。
事实上,随着华尔街银行危机的暴发,投资者已经看到“激进”经营的危害。过分激进,意味着未来市场的惩罚,如硅谷银行倒闭。建设银行极为可贵的品质,恰在于持久的稳健经营,积极践行高质量发展之路。
针对欧美银行业危机,建设银行副行长纪志宏表示:“建设银行坚持稳健审慎的管理策略,持续强化对欧美货币政策和国际金融市场动向的分析和应对,通过利率掉期等工具开展外部投资组合的久期管理;注重加强资产负债期限的错配管理,严格守住流动性安全的底线。”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有望成为建行估值提升的重要催化剂。在中美科技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代表科技与创新的那些公司,包括具备科技输出能力的传统金融企业都将因此而备受资本青睐,当前中国的低利率环境将加剧这一趋势。
据Wind,建设银行财报公布之后,至少15家内资券商发布研报(截至4月3日),并分别给出“买入”或者“增持”评级,如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等。
当前,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和地缘政治日趋多变,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进一步上升。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未来依然可期,科技进步、数字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与传统经济融合渗透,为金融开启崭新天地。
张金良在业绩发布会上指出:“银行业面临着经营环境总体向好。2023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经营风险……具体从增收和降本两个方面来提高效益。”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