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 进化 逻辑 中国企业

改革开放45年 中国企业的进化逻辑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8 03:54:03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 在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有145家,位居第一。中国在40%以上的工业产品类别中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 ]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年。中国企业的发展与崛起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对中国企业家管理思想与创新经验的总结也是时代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

从2014年起,第一财经联合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历时8年,穿越疫情,深入访问了近50位中国领军企业家,先后制作播出了7季50期电视专题片《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访谈录》,并在此基础上,于今年3月推出了《春夏秋冬又一春》和《超级进化》两部纪录片力作。

前者是以“四季”为线索,反映中国企业家在不同的周期中砥砺前行的精神,后者则聚焦于新冠疫情等时代大变局之下的个体崛起、管理变革、组织转型与创新,试图为未来的中国管理打开全新视角。如果说前者更像一部中国企业家的奋斗心灵史,后者更像一部中国企业的创新管理启示录。

这些以视频影像方式完成的工作,对我们回首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的进化轨迹,总结过去,前瞻未来,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企业在不少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企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方方面面都存在巨大差距。

这种起点上的差距也导致在认知层面,一直存有“中国企业相对落后和负面”的印象,虽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人依然使用“落后者VS先进者”的大框架看待中国企业,总觉得中国企业和世界差了一大截,而没有充分注意到和挖掘出中国企业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基于独特的场景,已经在很多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且在不少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关于早些年海内外对中国企业的负面评价,最有代表性的包括:“10亿双袜子换一架飞机”,说的是中国产品附加值低;“中国的企业都像是水果贩子,没有耐心去好好种水果,也不好好去种那种优质基因的水果,看到市场上有什么需求,就去当水果贩子,去组装、去仿冒,去尽快提供给市场”,说的是中国企业急功近利,仿冒流行;“远看是洋货,近看是土货,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说的是中国产品质量不行。

此外,还有说中国制造是“血汗工厂”“污染严重,破坏环境”“竞争非中性”“缺乏社会责任”,等等。

而从管理角度看,上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的水平确实很低。比如张瑞敏1984年底担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后,发现工厂臭气熏天,工人们上班打瞌睡,想来就来、想走便走,旷工之严重,甚至到了“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的地步。为了整顿生产秩序,他推出了13条劳动纪律管理规定,其中第十条规定“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现在看这些,感到很可笑,但当年就是这样的管理现实。

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在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有145家,位居第一。中国在40%以上的工业产品类别中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

当年日系的松下、索尼、东芝、夏普、三洋、日立,韩系的三星、LG,欧美的惠而浦、伊莱克斯、GE家电、飞利浦、西门子、博世等,在中国市场八面来风。而最近十几年,海尔智家收购了三洋白电、新西兰斐雪派克、GE家电,创维收购了德国美兹的电视业务,海信收购了夏普的墨西哥生产线、欧洲品牌Gorenje和东芝的黑电业务,美的收购了东芝的白电业务,格兰仕入股并掌控了惠而浦的中国业务,高瓴资本收购了飞利浦家电……很多世界品牌的家电业务都已是中国所有。

展开全文

今天中国也已在不少行业具备了向世界输出技术的能力,如高铁、核电站、工程机械、消费类科技产品、生产资料如水泥和玻纤、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网游等。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说,30多年前,中国在水泥生产上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大型设备、工艺技术都从国外引进并模仿消化吸收,经过国内水泥市场高增长和长期摸索,中国水泥企业在技术和工艺水平、环保上已经不亚于欧美企业,甚至处于先进地位。中国建材集团从原先的进口国外设备及技术,到现在向欧洲、日本输送成套大型设备和管理经验,成套设备出口在全球水泥大型装备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2/3以上。且非常环保,从天上看连一点冒烟也看不到。

今年2月14日,福特汽车CEO吉姆·法利在底特律宣布与宁德时代合作,在密歇根州投资35亿美元新建一座磷酸铁锂电池厂。《纽约时报》评论说:“就在25年前,中国官员还曾热切要求美国汽车制造商将投资和专业技术带到中国。如今,角色发生了互换,为了在飞快变革的全球汽车环境中求生存,美国最著名的工业巨头之一开始向中国寻求技术。”

中国为什么能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领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去年在一次演讲中说:“材料体系创新是电池性能提升的关键,我们凭借每秒1000万亿次的计算能力,基于第一性原理演绎先进算法,来找到每种材料元素之间的结合点以及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另一方面,我们从实车搭载数据中进行分析,从而对产品研发进行正向反馈,沉淀出多样性的解决方案。正是算力、算法、数据相辅相成,形成完整闭环,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推出钠离子电池、M3P这样的材料突破。”

在移动互联网特别是消费互联网领域,源自中国的一些产品在全球备受青睐。市场调研机构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26日的一个月内,美国人在苹果App Store和Google Play商店中下载最多的前四名App,全部和中国有关。即拼多多旗下电商平台Temu、TikTok、字节跳动旗下影音编辑应用程序CapCut、电商平台Shein,第五六名才是美国的WhatsApp和Instagram。

当然中国企业在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品牌等方面与世界水平比还有差距,有些地方卡脖子的情况还很严重。但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表明,相当部分的中国企业已经建立起世界级的竞争能力和管理能力,否则无法解释它们在全球的成长与发展。类似“人单合一”这样中国化的管理思想能走向世界,也预示着中国企业的软实力将越来越得到世界的认可。

中国企业的能力在不断更新、创新

如何总结中国企业成长背后的管理经验?过往西方学者习惯于用性价比、关系、政商合作等进行概括,而忽视了中国企业自身的主体性创造。

当然,这种创造是在开放环境下形成的。如果说“主体性”是“我之为我”的前提,“开放性”则是“我为新我”的前提。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是主体性和开放性统一的结果。

例如,中国企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重视学习日本的管理,海尔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就是引进日本全面质量管理的结果,即全方位地对每个人每一天所做的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做到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而且每天的工作质量都有一点提高。张瑞敏说,坚持每天提高1%,70天工作水平就可以提升一倍。但是在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来临后,海尔更多的是借鉴硅谷的创新精神,并开始富有自身特点的人单合一和物联网生态的探索,海尔提出的“场景替代产品,生态‘复’盖行业”就是变革与创新的一个证明。

中国企业的进化,除了是开放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也是宏观助力和微观动力的统一。

宏观的助力包括后发优势、人口与人才红利、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改革、融入全球化、投资拉动带来的基础设施改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以及“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信息化五化融合”等。

例如,由于国家在信息化、数字化基建方面长期投入,也由于大量创新公司在数字技术和应用方面不懈努力,中国抓住了信息革命的风口,站在了数字经济的潮头,从而建立起世界领先的,快速获取信息、分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国企业的进化机制之所以强,实质是中国企业在信息和数据采集、挖掘和支持明智决策方面的能力更强。这又和中国的人口规模、互联网的网络效应有关。市场规模决定分工效率,中国的规模足以支持企业的成长、投入和收获。

我曾采访过很多在中国运营的跨国公司高管。“中国消费者太喜欢尝新了”“中国企业的响应太快了”“中国的知识外溢太快了”“在数字化方面中国企业已经走在世界的前面”,这是经常听到的说法,反映出中国企业对于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已超过跨国公司的响应速度,中国企业的自我变革速度也超过了更加强调统一性和标准化的跨国公司。因为这种变化与速度,也使得中国企业在传统的性价比能力之外,已经开始建立“新奇酷智快”的能力,并为全球消费者所检验。

从微观来看,我觉得最激动人心的是中国企业的能力在不断更新、创新,与时偕行,生生不息,形成了能力创新的路径,而不只是对成本创新的依赖。今天中国领先公司对研发人员提供的激励水平已经高于很多发达国家。

回顾过去的45年,中国企业的能力创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中国企业的1.0成长阶段,基本可称为copy阶段(海绵阶段),主要是follow和拷贝国外的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只有少数企业有一些微创新,如成本管理方面的创新。

中国企业的2.0成长阶段,大致可以称为Me too Me better的阶段,如:Me too, Me cheaper;Me too, Me faster;Me too, Me stronger,等等。中国企业在这个阶段形成了一些具有整体性的特色,如极致成本效率、多元灵活机变、无限贴近用户、残酷竞争求胜、民族文化支持、产业群聚效应、强烈追赶动能等。

也是在这个2.0的阶段,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能力创新模式,如内生跃进、创新整合、追求完美、无限贴近等。

优秀的中国企业家会引领中国企业不断迭代

当我们在赞扬中国企业的管理进化与能力创新时,也要注意到“双刃剑效应”的存在。

例如追求极致成本效率,往往导致只想节省成本,而不是创造高价值;追求多元灵活机变,往往让企业陷入机会主义,缺乏长期主义;无限贴近用户,往往带来卖点化、流量化、媚世化;残酷竞争求胜,往往陷入价格战和对合作者的过分压榨;民族文化支持(强调集中和纪律),往往导致缺乏分布式和个性化创新;产业群聚效应,也容易带来路径依赖和创新不足;强烈追赶冲动,往往让我们过于攀比和copy,缺少恒心和静气,博大有余而精深不足。

展望未来,中国优秀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境界和能力。在内生跃进方面,要从博大到精深,追求进一步突破,朝向根本性领先和原创性开拓跨越;在创新整合方面,要更加注重以对未来的探索来驱动,而不只是概念创新;在追求完美方面,要创造更多的软实力和文化价值;在无限贴近方面,要意识到,可爱、可信赖、亲切比强大更重要。

新的进化方向,对于中国企业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核心竞争能力、全球合规、好奇心、创造性、批判性思考、工匠精神、复杂创新等。

中国有少数企业正在从2.0阶段向3.0阶段跃升,定义3.0阶段的伟大中国企业的新标签是:技术追求、科学信仰、文化之美和世界公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努力比肩全球最佳品牌、雇主,全方面迈向世界一流企业和领导性企业。

从改革开放起,一代代中国创业者、企业家,在开放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抓住机会,奋力拼搏,在一个个产业上追赶、并跑,局部领跑。他们的努力,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生产和消费形态,也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命运和世界经济的格局。中国经济舞台的主旋律就是变革与创新,而且是包括战略、组织、文化、机制、结构、技术、市场在内的全面变革与创新。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市场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上,相信优秀的中国企业家会引领中国企业,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之中,不断迭代,超级进化,迈向更加壮丽的未来,不负时代也不负自己。

(作者系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