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一位非常有谋略的人物。
在民间,刘伯温常常被拿来与诸葛亮相对比,甚至有着“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可你知道吗?刘伯温学成下山时,还曾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妇教育了一番,直到他帮助朱元璋夺得天下以后,这才知晓其中的道理。
这件事还要从一碗被洒满了谷壳的凉水开始说起。
01 下山科举
刘伯温天资聪慧擅长学习,在年仅12岁的时候便考中秀才,街坊邻居都将他称作“神童”。
即便如此,刘伯温仍然谦虚好学,用了十年的时间阅览了世间大半的经书典籍。在刘伯温23岁那年,他决定赴京赶考。
古代交通不便,刘伯温只能依靠步行前往大都。
当时,正值夏季最热的时候,无法,刘伯温每走一段路就要停下来饮水休息,没过多久,水壶里面的水便被他喝得一干二净。
展开全文
刘伯温走的这段路,虽说不是人迹罕至,但路上的
人家并不是很多。水壶见底以后,接连走了数公里路都没看到一个人影,甚至连溪流都没能看到。
既看不到人影,又没有河流补给水源,这可让刘伯温着实感到有些痛苦。
可是,不继续走下去,
干等着也不是个办法。无奈之下,刘伯温只好再努力咽了咽唾沫,继续朝着大都的方向赶去。
走着走着,刘伯温终于在远方看到了一缕炊烟,那是有人在此处生活的信号。知道自己终于能喝到水,刘伯温加快了自己赶路的步伐。
02 谷壳井水
随着距离的不断缩进,刘伯温已经能够看到这个村庄的大致轮廓,他情不自禁地跑了起来,只是为了能够赶快喝一口水。
恰好此时,村头的一位老妇人正在井边打水。刘伯温已经等不及去做那套礼仪,眼睛直盯着那口井,恳求对方能给他一碗水喝。
在古代,类似于刘伯温这样的旅人,在村庄请求喝一口水,又或是吃一顿饭,算得上是屡见不鲜的事情。
面对刘伯温的请求,这位老妇人没有任何犹豫,直接从井中为他打了一碗水。
看着能够解渴的水就在面前,刘伯温从妇人的手中将碗接了过来,刚要仰头一饮而尽喝个痛快的时候,却被老妇人出言叫停。
刘伯温一时感到有些不解,自己明明都渴成这个模样,眼前这位老妇人为何还非要突然阻止自己呢?
虽然心中有疑虑,但刘伯温还是听从了老妇人的要求,按耐住了自己想要立马将这碗水一饮而尽的心思。
只见这位老妇人从身上的口袋中,用手抓出了一大把的谷壳,就这么当着刘伯温的面洒在了盛满井水的碗里。
刘伯温着实被老妇人的举动气得不行,他认为自己在讨水时没有注重礼节,这才遭到了对方的恶意刁难。
虽然心中感到很不爽,但毕竟人在屋檐下,刘伯温只好忍着心中的怒火,慢慢地喝起水来。
令刘伯温没想到的是,碗中的谷壳不仅数量多,而且还非常的扎人。
每喝一口,他都得提前把嘴边的谷壳吹到一边。本想痛痛快快地喝一碗水,被老妇人搞得喝水都不自在。
可是,眼前的老妇不仅没有丝毫的愧疚之情,反而坐在一旁和他聊起了家常。刘伯温虽然心中不满,但出于对长辈的尊敬,还是有一句没一句的应和着对方。
这时的刘伯温毕竟年轻气盛,聊着聊着便将自己的那些本事一五一十的全部说了出来。
老妇人这才得知,原来眼前的这位年轻小伙,既懂风水又会看相,是一个有能耐的人。
恰好,老妇人家中有一个儿子,虽然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却尚未成婚,老人对子嗣的婚姻大事非常上心,便希望刘伯温能够为他算上一卦。
这时的刘伯温虽然表面不动声色,但其实内心还在对那碗井水的事耿耿于怀。于是,刘伯温没有认真给对方看相,而是胡说了一通便决定离去。
直到刘伯温临走前,那位老妇人和她的儿子仍在向对方道谢。
03 重见妇人
众所周知,刘伯温考中进士后,恰逢当时天下大乱,他跟随朱元璋的身边先后平定各地的叛乱,最终一举建立了明朝。
天下平定以后,老谋深算的刘伯温知道像他这样功高震主的功臣,继续留在朝中对自己并不是一件有利的事情。
为此,刘伯温谢绝了朱元璋的挽留,顺着当年下山的路线回到家乡,又一次遇到了那个在当年给他一碗水喝的老妇人。
距离上一次见面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刘伯温自然不会把当初那件小事挂在心上。只不过,这么多年来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不让自己痛快地喝下那碗水呢?
当年的老妇就在自己的面前,刘伯温知道自己这么做有些不合礼仪,但他最终还是朝着对方说出了自己的疑问:“您当年洒下的那一把谷壳,是不是在故意刁难我?”
老妇听后哈哈大笑,向刘伯温阐述了这一举动背后的深意。
原来,井水本就属于寒冷之物,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季,井水也不能随随便便就直接一饮而下。
那时的刘伯温顶着酷暑走了好几十里路,身上肯定是燥热无比,如果突然喝下一大碗的冰冷井水,自然会导致心肺炸裂一命呜呼。
对于一个口渴难耐之人,用言语劝说并不一定能够起到
效果。因此,老妇这才在水中洒满谷壳,就是希望刘伯温能够喝得慢一些。
知晓其背后缘由以后,刘伯温顿时感到羞愧无比,当年对方的一番好心,自己竟然擅自误解。
结语
刘伯温虽然自幼饱读诗书,但一些生活中的小常识,他或许懂得还不如一些普通的村人多。
好在,刘伯温功成身退以后,得以重新遇见那位当年那位老妇人,解开了这个困扰他多年的疑惑。
对方虽然只是一名寻常的
老妇,但她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