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秦岭脚下的周至县马召镇绿意扑面,一栋栋三四层小楼错综排列。袅袅炊烟中,美丽乡村的画卷映入眼帘。
这里是全市最大的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安富园,郭仪荣是该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管理着周至县7个镇44个自然村1013户3652名搬迁群众。2022年3月,她有了新的身份——西安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
翻开郭仪荣的“民情日记”,每页的走访记录写得满满当当:
“倪秀平,丈夫残疾,没有收入来源。”
“已对接。协调县残联安排其在社区服务中心残联岗位上班。”
“李听巧,板房子镇人,家里经济困难,亟需解决就业问题。”
“已解决。安排其在社区超市干活儿。”
“段晓梅反映孙子张宏伟上学无法打印学习资料,缺课外阅读书籍。”
“已了解。让孩子随时来居委会打印,另为其借阅图书。”
摊在掌中,小小的“民情日记”虽然并不厚重,却纸短情长,字里行间生动流露着一位人大代表为民履职的初心和情怀。
情系3000余名搬迁群众
2019年底,占地400亩的安富园移民安置社区建成投用,3652名山区群众告别大山,在此开启新生活。这么多搬迁群众,既要让他们在此安居,又能乐业,离不开一批有能力的社区管理者。作为全市最大的移民安置社区,安富园聚焦了诸多目光。到底让谁去?谁合适?
“让我去吧!我就是咱周至山里长大的娃,了解山区群众的生活习惯和处事风格,我能行!”时任周至县马召镇镇政府党政办主任的郭仪荣主动挑起担子。
“安富园和普通社区不同,这儿的居民都来自山区,人口来源复杂,对社区集体管理认同度低,家庭收入少,就业难度大,这些问题都实实在在地摆在眼前。”接管社区后,郭仪荣迅速组建班子,用一个月时间连续七次逐楼逐户走访,摸清了居民底数,争取居民的认同理解;以党建为引领,针对不同群体创建了党群服务中心、红色会客厅、代表工作室、老年餐桌、妇女儿童之家等,想尽办法促进搬迁群众与社区融合;通过楼栋长和微信群等沟通渠道,逐渐建立了“共管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
“去年三月,我当选了市人大代表,这份荣誉和光环时刻提醒着我要尽心履职,要把代表工作和社区治理工作结合好,更扎实地深入群众,及时准确地反映民意,多提好建议。”
新身份赋予新的履职责任。每天,郭仪荣都要在社区转上一趟,上门走访部分重点对象,在日记上写下群众反映的问题,逐一推进解决。
“陈莲叶,听说你儿子在西安打工给家里捎钱咧,这下你可放心了吧?”
“郭书记,多亏了你,新鹏最近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呢,腰板都挺直咧!”
展开全文
每次在社区走访,碰到的都是熟面孔,郭仪荣亲切地和他们打招呼,拉家常。
“搬迁群众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到新环境中安家落户很不易。要想走进他们的心里,就要把他们当作亲人一般看待,用心帮他们解决急事、难事。现在大家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支持配合,安富园社区各项管理工作已步入正轨,还获得了全国‘美丽安置区’的荣誉。”
“当好群众致富的领路人”
记者看到,郭仪荣的“民情日记”里写着这样一句话:“当好群众致富的领路人。”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因为党的好政策,3000多名群众搬出大山,摘掉了‘穷帽子’。如今,怎样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让群众在脱贫后走上致富的路子,是我最操心的事。”
郭仪荣说,对于社区大多数年轻居民,通过举办就业招聘会、创业培训、各类就业信息发布等形式,助力他们“走出去”自食其力;外出多次实地考察后,把陕西郑远元集团专业修脚按摩公司、西安聚仙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引进来”,在社区成立培训班,也帮衬了一批居民就业;与周至县楚晨果业专业合作社联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居民们参与固定分红;家中有困难无法外出的,可在社区工厂、老年餐桌、社区超市等就近上岗;链接社区周边岗位资源,介绍身体健康的60岁以上人员在县内灵活就业;一些社区里的致富“能人”,则发挥他们的优势组建了“绿化队”和“布艺队”,自力更生,拓宽收入渠道;对社区有创业意愿的居民,还积极地为他们申请了创业小额贷款,助推发展致富……
“目前,社区居民已全部达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有些家庭好几人就业,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
郭仪荣表示,获得市人大代表这个新身份后,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做好新时代人大代表,她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把初心倾注到民声民意,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想尽一切办法带动大家发展致富,力争把安富园移民安置社区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样板,真正让这里的居民们体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记者 朱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