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演员在榆林老街非遗大集开集仪式上表演秧歌腰鼓。新华社发(邹竞一摄)
咸阳茯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陕西拥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增至4项;
《2022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创新报告》出炉,陕西非遗影响力位居全国第十;
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榆林市)通过国家验收,陕西已拥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处;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陕西在推动全省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各项工作中走出了一条夯实根基、打造品牌、活化利用、融入生活的发展之路。目前,陕西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1项、省级76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8人、省级581人,各类非遗展示、传习、陈列场所1200多个,整体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夯实非遗传承“生态工程”
“清涧道情、榆林小曲、陕北民歌、二人台等非遗项目连续展演,每天都有特色非遗项目给咱老百姓带来新鲜体验,让人听得痛快、看得过瘾。”从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五,在榆林古城的六座楼里“听曲”过年成了榆林市民的日常。
从2006年起,榆林古城的六座楼里就常态化开展陕北民歌、陕北说书、陕北道情、榆林小曲等展演活动,深受老百姓喜爱,不仅成为陕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融合利用的典范,还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而这只是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一个剖面。
自“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一场关于维护和培养文化生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役”就在这片黄土地上拉开了序幕。
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将整体性保护贯穿始终,以生态修复为首要任务,不断健全保护传承体系……
展开全文
如今,榆林市已建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陕北民歌专题博物馆1个,市级非遗综合展馆1个,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12个,非遗专题馆23个,文化生态博物馆70多个,出版200余部陕北文化研究专著,开展25万场各类文化活动,形成了一大批叫得响、留得下的文化品牌。其中,全国知名的陕北文化“打卡地”——陕北民歌博物馆已成为展示陕北民歌艺术发展的新窗口,至今已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推动区域性整体保护,持续加强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延安市)和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设立省级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动黄河流域非遗保护落地见效,探索建立省际非遗联动协作机制……陕西非遗保护传承正在实现新的突破。
焕发乡村生机活力
曾经的“泥耍货”凤翔泥塑成为老百姓脱贫增收的重要来源,昔日的小村庄变成旅游民俗村;传统刺绣艺术成为带动群众就业的核心技艺,形成生产、销售、培训一条龙的扶贫就业机构;手工编织技艺化身乡村振兴的拳头产品,带动一方百姓发家致富……
近年来,随着非遗工坊的设立,陕西丰富的非遗资源转化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助力,带动就业4.9万余人次,80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带动就业人员人均增收约4900元,让村民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也让陕西走出了以“政府引导为主、企业形式为主、非遗传承人品牌为主”的非遗工坊建设之路。
在安康紫阳,当地多个部门联合成立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举办培训班60期,让紫阳蒸盆子制作技艺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真本事。在汉中宁强,羌族刺绣传承人王小琴,以“公司+学校+合作社+基地+绣娘”的模式带动1000余名农村妇女实现灵活就业、居家就业。
如今,全省86家省级非遗工坊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不仅12家非遗工坊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对象,西秦刺绣助力精准脱贫行动项目入选全国15个“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名单,石泉县中坝村“作坊小镇项目实现旅游减贫”更是被选入2020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为更好发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我省将非遗工坊发展纳入文旅产业发展中统筹谋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销活动,搭建多样化产品销售平台。2022年,陕西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360场线上线下活动,带动销售额近2000万元。三年来,陕西226项非遗项目、350余家网店入驻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网络销售平台,年销售额达2.2亿余元。非遗保护利用成效进一步融入全省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中,非遗产品也走进了千家万户。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不可思议,太美了!”“这些应该就是了解中华文化、读懂中国的密码”“我现在就想去这个神奇的国家看看”……当《陕西非遗之美》主题摄影作品展通过海外新媒体平台在法国上线,将在三秦大地上流传了千百年的民俗文化、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艺术展示在法国观众眼前时,评论区满是赞叹。
根植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间、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近年来,陕西不断加强非遗文化品牌建设,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西安鼓乐、秦腔艺术、华阴老腔等一大批陕西非遗传统项目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众多具有鲜明陕西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活跃在各大国际节庆展会中。
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期间,“2022丝绸之路非遗大师对话”、开闭幕非遗展示活动成功举办,凤翔木版年画、华县皮影戏等34个代表性项目精彩亮相,受到各界的关注和称赞。十四运会举办期间,建设非遗展厅、举办非遗展览、开行非遗号专列、开展“陕西非遗传承人绝活才艺展”等品牌活动,让陕西非遗文化魅力得到全方位展示。
全国首个以秦腔非遗项目为核心的文旅融合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的建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非遗体验基地、旅游精品线路、研学产品的推出,让非遗融入生活。同时,越来越多的陕西非遗通过中国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国风秦韵”海外文化交流活动等平台,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让海内外友人在一件件精美的器物、一次次精彩的展示中了解陕西、了解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至关重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西将持续夯实非遗保护根基,巩固提升转化利用水平,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融入人民生活,精心打造非遗特色品牌,加大非遗文化国际传播力度,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光彩,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