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图 长兴 苏皖 青山绿水 启航

【大宏图·“县”在启航】浙江长兴:襟带浙苏皖三省新门户 青山绿水间谱写共富曲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7 19:42:03 浏览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编者按: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中国各地县域以实干笃定前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备受期许的新征程。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立体展现中国县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感受新时代壮美中国、活力县域的蓬勃气象,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宏图·“县”在启航》系列主题报道,33个地方频道100多名记者走县域、看发展、探变化,沉浸式解读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密码”,与您共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图景。

央广网湖州3月30日消息“以前一个人只能管几十只羊,现在通过智慧平台一个人可以管两三千只羊,效率大大提高了。”浙江省长兴县湖羊智慧循环产业园天下牧业综合部负责人蒋舒兴带着记者参观时,笑容满面。

从几百头羊,到3万只羊,长兴这家产业园的规模越来越大。传统湖羊养殖业转型为现代智慧产业,这样的例子在长兴比比皆是。

长兴,坐拥太湖、背倚天目,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襟带浙苏皖三省门户。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让长兴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机遇,也面临更高的要求。

长兴县主城区航拍(央广网发 长兴县委宣传部供图)

目前,长兴城镇化率已达到64%,但城乡统筹发展依然是长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也是迈向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课题。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区位优势?最大力度探索产业转型?最大跨度实现协调发展?面对这些发展中的新问题,长兴给出了自己的答卷。

小湖羊成就大产业,“富美长兴”牢筑基石

春暖花开,一辆辆满载湖羊的卡车从长兴县驶出,开往对口帮扶的四川马边、新疆柯坪等地。

长兴县吕山乡是“中国湖羊之乡”。走进湖羊智慧循环产业园,整齐划一的大棚、干净整洁的羊圈和智能智治的数字管理平台映入眼帘。蒋舒兴告诉记者,通过数字湖羊、科技湖羊、绿色湖羊、共富湖羊四大板块的建设,湖羊产业已经从传统养殖业转型升级成为智慧农业产业。

展开全文

长兴湖羊智慧循环产业园智慧羊圈整齐划一(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以前湖羊养殖都是村民散养,每家每户几十头羊,道路旁尽是羊的排泄物,臭味熏天。”蒋舒兴说,现在使用了湖羊智慧循环系统以后,村子里道路干净了,空气也清新了。

在长兴湖羊智慧循环产业园数字中心的智慧大屏上,有羊只管理、人员管理、物联设备三大版块。在“今日存栏情况”一栏中,当日园区总存栏数、育肥羊等分类数据一目了然。总存栏、月存栏趋势图,可以清晰呈现羊只的数量变化。

夕阳西下,天色渐晚。当园区内体感温度明显下降,此时,羊圈的卷帘自动降了下来。

这是平台借助特定的传感器实时监测羊圈内的温度、湿度、氨气等数据变化的结果。现场的技术人员陈熠豪正用手机操作智慧后台,“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远程操作园区内多种智能物联设备,特别方便。”

园区内技术人员正在调控羊圈物联设备(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长兴湖羊智慧循环产业园相关负责人施邱斌告诉记者,产业园采取“政府主导、九村联建、公司运营”的模式,在2021年底完成了“智能环控、精细饲喂、繁育管理”等智慧化体系升级,而技术研发则是邀请高校、科研单位协同完成。通过数字赋能、科技赋能、绿色赋能,提升了传统湖羊养殖产业的智慧化和现代化程度,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富裕。

“比起传统养殖,智慧循环最大的优势就是降本增效。一方面可以降低湖羊大规模养殖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湖羊的品质,通过‘码上溯源’提升市场竞争力。”施邱斌说。目前,该产业园建设规划是年出栏量5万头,实际年出栏3万多头,营业额超千万。

产业强,百姓富。近年来,长兴依托湖羊产业“九村联动”,带动就业增收,推动了共同富裕,实现了“一方湖羊富一方百姓”。截至2022年底,长兴湖羊饲养总量达28.4万只,存栏16.11万只,全产业链产值近7亿元。

长兴还拥有“中国吊瓜之乡”的美誉,吊瓜子销售份额占全国近70%。近年来,长兴吊瓜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农民致富的有力推手。

在长兴,由数字构建的“共富矩阵”加速崛起。除了降本增效,长兴还借助数字化改革,打造电商区域公共品牌“长兴鲜”,推动农产品营销数字化。“长兴鲜”区域公共品牌电商平台上,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可数字化追溯,实现了农产品全程标准化生产、数字化认证、平台化营销。

“长兴鲜”农产品展示(央广网发 长兴县委宣传部供图)

2022年,浙江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了深化“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发展模式,推进特色农业数字化转型,这一切正在长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绿水青山颜值提升,“富美长兴”生态隽美

在长兴县夹浦镇“网红”产业园——吴城村纺织产业小微园里,来这里考察学习“小微园模式”的参观队伍络绎不绝。现代化,是记者走进小微园的第一感觉。宽敞明亮的车间内,一台台整齐有序的织机运作不停。三楼加弹、二楼整经、一楼织布,各个区域划分明确。

曾经的夹浦镇,10个行政村共散落分布着4万多台织机,家庭织机户达1500多户,75%以上的家庭从事纺织业相关工作。但“家庭作坊”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产安全、质量低档等多种问题……这些一度严重制约了当地传统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

困境摆在眼前,转型迫在眉睫。改变“散装”模式,让散户集聚起来成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长兴县以1到2个村为单位建设纺织小微园,让家庭织机入园,每个小微园集中管理2000-5000台织机。与此同时,淘汰老旧设备,新增高效喷水织机,布匹质量和织布效率都迅速提升。

夹浦镇吴城村纺织产业小微园数字化纺织车间(央广网发 长兴县委宣传部供图)

吴城纺织产业小微园的集聚户季玉林还告诉记者,“以前我们都是自己拿货送货,销售渠道很窄,现在只用管好生产,小微园统一对外销售,一条龙服务,销量都有保证了。”

搭着数字化改革的东风,夹浦镇还将所有织机实行在线联网、接入云平台,水、电仪表实现在线采集……小微园里进料、出料、生产等各项参数可以通过云平台全程监控,这也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一站式、规模化、智慧化的生产管理方式,让织机排污也能统一纳管处理,从而推动了整个纺织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园区现在有上千台织机,已吸纳吴城村及周边3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左右。”在夹浦镇吴城村纺织产业小微园,吴城村党总支书记孔有明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夹浦镇家庭纺织作坊的“脱胎换骨”,开辟了家庭织机户集群化、抱团发展新路径,既恢复了长兴的“绿水青山”,也保住了织机户的“金山银山”,实现了纺织行业绿色转型升级。

绿色发展之路,让乡村长美,让产业长兴。

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长兴县出台文件,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河长制”体系。县级河长统筹协调、镇级河长具体领办、村级河长日常管,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河长”。拉开了全域每一条河都有专属管理员的变革序幕。时隔20年,河长制不仅改善当地水域环境,还带动村民增收创富。

如今,在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满眼是成片绿色的山林、清澈见底的河流、干净整洁的健身道,新川村的“美”,掩在可爱的绿水青山中,映在群众的院落楼宇里。

山林掩映中的煤山镇新川村景色宜人(央广网实习生 丁梓珂 摄)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以前村子的河道是一条臭水沟,现在里面流淌的是清澈的溪水。”煤山镇新川村党委副书记胡春强告诉记者,通过“河长制”环境整治之后,村子开始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村子的环境也越来越好。

近年来,新川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等特色农旅产业,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体育等富民产业、美丽经济的深度融合。同时,鼓励引导村民开办民宿,把绿水青山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夯实了新川村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新川村溪涧两旁的健康步道干净整洁(央广网发 长兴县委宣传部供图)

“以前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村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自愿从大城市回家了。大家的幸福感越来越高了。”胡春强说。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长兴,是一本踏踏实实捧在老百姓手里的致富经。

精神富足人文彰显,“富美长兴”底蕴加深

走进长兴县画溪街道明门居民区党群服务中心,一个设施完善、宽敞整洁的民生服务综合体映入眼帘:超市、办事大厅、心理咨询室、老年食堂、儿童乐园、卫生站等功能空间在这里一应俱全。

长兴县画溪街道明门居民区党群服务中心儿童之家(央广网实习生 丁梓珂 摄)

现场,社区工作人员正在向市民免费发放礼堂观影票。“真是太好了,刚好可以带孙子一起看最新的电影。”领取电影票的阿姨笑得合不拢嘴。在服务中心的大屏幕前,画溪派出所副所长周欢娣正在向大家普及安全骑车的小知识。“骑电动车时一定要佩戴好头盔,做好自我防护。”

“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春泥计划’、养老防诈骗、创意手工等多主题活动,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地提升基层群众的综合素质。”画溪街道明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主任方俏辉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计划围绕一老一小,打造民生服务工程,提升社区居民15分钟生活圈的品质。”

社区不仅为老人设计了老年食堂、老年学堂,还有志愿者主理的免费理发室、心理咨询室和矛盾调解处。方俏辉说:“让老有所依、让幼有所养,这也是我们打造服务中心的初衷和理念。”

城市文明与乡风建设一衣带水。自2013年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启动以来,农村文化礼堂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盆景”到“风景”,从“物理空间”升华为“精神文化空间”,走出了一条适应时代要求、顺应群众期盼、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在长兴县夹浦镇丁新村,人文风貌同样精彩。丁新村文化礼堂的讲解员告诉记者,丁新村以明代戏曲家臧懋循为传承点,开展臧懋循艺术节和学戏曲、诵家训等活动,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为核心持续发展。

孩子们正在丁新村文化礼堂学习传统剪纸(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一日之计在于晨……”,还未走到丁新村文化礼堂,朗朗的读书声便从礼堂内传出。有孩子在门内捧书而读,也有孩子正在学习传统剪纸,一只只生肖动物跃然纸上。

另一旁的戏台前,夹浦镇文艺戏曲带头人郑秀凤身着传统越剧服饰,正向学习越剧的孩子们做示范。

“这是小生戴的头饰、这是花旦穿的鞋子……”拿起旁边的越剧服饰,郑秀凤如数家珍,“村民们对戏剧的兴趣都很浓厚,大家都特别喜欢戏剧,包括这些越剧服饰上的饰品。”说着,郑秀凤开始为记者穿戴起越剧服饰,让记者也来感受越剧文化。

央广网记者(左一)学习体验当地的越剧文化(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当“手秉诗书话桑麻”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纷纷贡献家谱、寻找老物件、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世代传承的文化流淌在日常生活中。

在夹浦镇丁新村村委委员臧建伟看来,“无论是戏剧课堂还是诵家训,都是为了推广传统文化,把它更好地展现给老百姓,同时让年轻一代也能更好地接续、传承。”

目前,长兴县已建有文化礼堂219个,其中省级五星级文化礼堂19个,市级四星级文化礼堂28个。各地把文化礼堂打造成集礼堂、讲堂、文体活动场所等为一体的村级文化阵地综合体。过去单一的场所,逐渐变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殿堂,激活了农村文化的一池春水,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乡土文化中日渐丰富。

夕阳下的新川村文化礼堂徒增古朴质感(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如今,长兴奋力描绘发展蓝图,围绕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两篇文章”,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绿水迢迢,清音袅袅。“现代化”长兴正以十足的底气持续拨弦,在青山绿水间谱写精神丰、人文美的“共富曲”。

【百家读城】

长兴,一切都恰到好处

□田家村

夫概城荒日已斜,三余王气凿三鸦。大雄寺里千年树,罨画溪头十里花。

陆汇青山高士宅,程桥绿水酒仙家。曾从顾渚山前过,金色沙泉紫笋茶。

认识长兴,可以从元代诗人杨维桢的诗作《夫概城》开始,全诗写出了古时长兴七大美不胜收的景观。

站在碧波万顷的太湖西岸往东眺望,前有碧波帆影,彩霞满天。回头看,这是一片世世代代被人们称之为人间天堂的富饶大地——长兴。

长兴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浙苏皖三省交界。早在100万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作为中国茶文化发祥地之一,“茶圣”陆羽曾在此寻茶品茶,写就《茶经》。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小说家吴承恩曾同治长兴。长兴“金钉子”入选全球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

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英雄荣光。

铁军精神是长兴,荣光力量在长兴。长兴的崇山峻岭中,分布着18处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其中15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5年,新四军苏浙军区在长兴成立。曾经,粟裕司令在长兴运筹帷幄,把握着正确的战争方向;王必成旅长指挥新四军英勇杀敌,夺取一场又一场战斗的胜利……回顾历史,几多艰辛,几多奋进。一路的风雨兼程,让长兴披上了“江南小延安”的英雄荣光。

春风从大地走过,留下美不胜收。

物产富饶是长兴,可观可赏在长兴。久负盛名的银杏、吊瓜、板栗、青梅“长兴四宝”及紫笋茶、紫砂壶、金沙泉“品茗三绝”在长兴;闻名内外的银鱼、白虾、鲚鱼、大闸蟹“太湖四珍”也在长兴。来长兴,去中国扬子鳄村、十里银杏长廊、仙山湖、顾渚茶乡和世界级旅游综合体“太湖龙之梦乐园”走走看看,定能让你流连忘返。

无论谁来过走过,将留下满满幸福。

生态优美是长兴,社会和谐在长兴。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卫生县城、全省首批美丽县城试点县,这些都属于长兴。便捷的交通、宽敞的马路,美丽的田园风光,一幢幢气派的别墅洋房,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这些都属于长兴。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溪,每一棵树,每一座房,每一个村都是美的主角。长兴,社会事业协调进步,这里有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等文教卫设施,能让生活在这里的人获得满满的幸福感、安全感。

长兴,不大不小刚刚好,冬不冷夏不热刚刚好;长兴,绿水青山,宁静宜居,应有尽有,恰到好处。在长兴,不想远足,这块土地和这里的风与阳光正适合。

(作者系浙江省长兴县作家协会主席)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统筹:陶玉德

记者:姜頔 尚天宇 孙维庆

编审:李红笛 王文伟

视频:尚天宇 丁梓珂

片头手绘:陈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