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科技观察】预制菜“大跃进”背后,资本正加速推动行业跑马圈地。但事实上,被资本裹挟的预制菜似乎与初心有些偏离。
最近两三年,预制菜如火如荼,上到政府部门产业规划,下至企业或跨界或创业布局,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能看到餐饮行业的预制菜风潮。
但与此同时,大家也能直观感受到围绕在预制菜身边的各种乱象,资本无序扩张、跨界蹭风口成常态、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大众接受度成疑。
种种“滤镜”下,这个降本增效和标准化经营价值得到公认的新行业物种往往被蒙上了一层看不清的面纱:在支持者眼中,它是未来,是“掘金地”;在反对者眼中,它是餐饮倒退,是拔苗助长,是短期内乱象不会断的舆论场。
或许从行业中最广泛的中小创业者那里,我们才能窥见预制菜行业的真相。
资本搅局,认真做预制菜的反而叫苦不迭
风光无限与乱象丛生是目前预制菜行业的一体两面。头部资本玩家看见的或许是机遇,但对于行业内的海量中小创业者们来说,他们正遭受越来越大的压力。
在我们接触这些创业群体的过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无奈。
正如一位预制菜创业者所言,目前的行业热度多是由资本吹起来的,大量的跨界与资本玩家进入之后,他们追求的是迅速做大规模,然后上市,接着是获利出逃。这种相较其它行业“换汤不换药”的玩法正在伤害着预制菜行业的根基。
预制菜的重心是什么?
在用心参与这一行业领域的玩家心中,应当“是菜”,至少不应该为了规模扩张而到处抄袭、往预制菜中加防腐剂。但事实上,随着大量资本通过营销把泡沫吹起来,规模追赶成为主旋律,预制菜的重心完全偏向了“预制”,消费者在预制菜品牌中再难感受到餐饮的价值。
“我们认识的有核心技术和专利的企业,比如从不在预制菜中添加防腐剂的一些中小玩家,它们也没能抵抗住资本的诱惑,为了扩张而不得不放弃对于一些餐饮的要求”。
展开全文
“行业冲击下,中小玩家的价值被压得很低,这直接影响了它们的后续融资表现,进而影响长期发展,行业已经被资本摧残地七零八落”。
这些“心声”都在表明,目前的预制菜行业早已背离了原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美食的初衷。现在的主流玩家不是为了做大做强,就是为了上市,这真的是来做预制菜的吗?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预制菜行业已经跟新能源、芯片等行业领域一样犯了“大上快干”的毛病,但实际效果上并没有达到预期。提及预制菜品牌,大家只能记得隔段时间就会出现的轰轰烈烈的热度,却留不下让人有深刻印象和长期消费欲望的选择。
资本催生下,行业的火热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目前预制菜行业并没有形成产业成熟度的现状。在基本没有人摸清楚这个行业到底该怎么做的时候,资本热度只会加速将真正想做好这个行业的人挤压出去。
宏大叙事下,多关注些基本问题才是关键
那么,预制菜行业到底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相比这几年很多知名企业甚至政府机构直接或间接进入预制菜市场、将其纳入产业计划的轰轰烈烈,或许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个行业的一些基本问题。
首先,消费者接不接受预制菜?
与刚出现时的一片看好不同,随着越来越多消费者认识到预制菜在品控、口味、健康、添加剂、标准层面的一言难尽,人们对预制菜的信任度越来越低。
甚至,一些事关预制菜产品争议的行业事件还让预制菜背负上了“猪狗食”的偏见。这种现状让加速进场的预制菜玩家们显得很尴尬:当它们在抢占行业红利的时候,消费者正在“抛弃”预制菜。
其次,在最基本的食品安全维度,大量预制菜玩家存在食品安全质量风险的新闻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度。
比如近期,有望冲击“水产预制菜第一股”的鲜美来就被不少媒体报道产品不合格,还曾出现产品标签、净含量、过氧化值项目抽检不合格等等问题。
作为一个餐饮衍生行业,如果预制菜不能在食品安全标准上做到令人放心,那么它的未来肯定会充满不确定性。
最后,在行业创新上,目前的预制菜行业可谓是“张口就来”的典范,基本上是随便一家企业都可以在预制菜上有所布局。
做牛肉丸、速冻饺子、调味品的“挂羊头卖狗肉”被称为预制菜企业,碧桂园、顺丰、格力、农夫山泉、猎豹、趣店等很多企业跨界预制菜,进行研发销售产品、建立产业体系。这说明目前的预制菜行业完全没有壁垒,既然是个玩儿家都能做,那它们口中的创新技术含量或会大打折扣。
真正的行业创新不是用热钱投入来扩规模,而是深耕消费者喜好和解决行业痛点,推出美味、健康、可持续的预制菜产品体系,建立打通上下游链条的预制菜产销体系。工具和载体只是一方面,预制菜其实是慢活儿,需要洞察用户偏好,在食材和品味方面不断创新,要用预制菜的专利技术打造护城河。
目前的预制菜玩家只能说是“噱头大于实际”。高举高打、烧钱扩张的资本打法下,预制菜市场正呈现出一派妖魔鬼怪横行的局面。身处其中,预制菜市场“全是科技与狠活”,却失去了它原本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