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最火最热的人工智能软件非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莫属了,短时间就有大量用户注册,以至于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2023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中都谈到ChatGPT。大家在惊讶和赞叹之余,也纷纷表达了担忧,尤其是它对教育领域的冲击。在ChatGPT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教育如何面对挑战与变化?如何定位自己?又如何面向未来?
拥抱科技,教育的天然属性
有教育人士将ChatGPT对教育的影响比喻为“把教育逼到了墙角”“冷兵器时代突然出现了核弹”“闯进房间里的大象”等,十分担心ChatGPT会如同阿拉丁神灯、潘多拉魔盒等一样带来对教育的负面影响和可能风险,甚至担心学校的消亡和教师的失业。科技与教育天然就是捆绑在一起而相互成就,须臾不可分。一方面,教育是科技再生产、创新发展、交流传播、应用与传承的重要渠道和依靠。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会制约、冲击和推动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科教兴国战略,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进行统筹安排和一体部署,这本身就很好地说明了科技与教育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要更加主动、更加紧密地拥抱科技,大力推进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育,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以科技改变生活和促进发展,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早日实现。
面对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挑战和冲击,回避、恐慌和拒斥等“鸵鸟心态”行不行?肯定不行。事实上,ChatGPT的出现是必然且不可阻挡的,前期的围棋超能AlphaGo、自动驾驶技术、AI绘画、AlphaFold2蛋白质结构预测等人工智能技术就是ChatGPT的前奏,并且我们可以坚信ChatGPT还会不断进化,还会有比ChatGPT更先进更炫彩的人工智能技术,甚至是创造式人工智能的出现,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ChatGPT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但它还是缺少原创性能力,而人的创造性和超越性本质就决定了人永远是机器的创造者和掌控者。当然,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会倒逼人类更加重视创造性劳动的开发,更加注重技术伦理的提升,防止被机器和技术所异化与控制。因此,对ChatGPT既不要“反乌托邦”的恐慌,也不要“乌托邦”的天真,而要理性且积极地面对,拥抱它、适应它、调适它,从而为我所用。
立德树人,教育的永恒主题
ChatGPT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就任何议题生成文本,有别于搜索引擎等分析式人工智能,被誉为“地表最强聊天机器人”。这就引发了教育人士的深深担忧,既包括代写论文、代做作业等学术不端行为,也包括思维钝化、人格依赖、迷失自我、情感缺失等素养不逮的问题。“ChatGPT与未来教育”“ChatGPT与教育重塑”“ChatGPT的教育应用”“未来的教育者是谁”“谁来掌控ChatGPT”“学生最重要的素养是什么”等话题已成为当下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要回应的问题。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带来诸多启示和更高需求。唯有创新型人才方能发展、运用和掌控不断创新发展的科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是科技的“主人”而非科技的“奴隶”,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培养能理性驾驭和能动创造科技的创新型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ChatGPT的出现再次引发教育人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教育根本问题的再思考和再回答。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告诉我们,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站稳和坚守育人初心。教育要坚持人文主义的生命立场,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由“知识传递”的学科教学向“人的培育”的学科教育的范式转变,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将人的潜能变为现实。虽然ChatGPT拥有超强的信息检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然语言能力以及文本生成能力,但其也有“能力边界”,如原创性不足、难以真正理解或体验情感等先天性短板。另外,教育对ChatGPT带来的冲击重视不够或运用不当,会导致教育偏重知识教学而忽视育人根本,会导致学生过度依赖机器而缺少独立思考以及情感和人格发育不健全。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要高度关注技术伦理、隐私保护和数字鸿沟等问题,尤其要强化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道德责任感、情感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素养能力的培养。
展开全文
变革创新,教育的自我迭代
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教育兼具保守性和超越性,教育是流变的,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只有创新的教育才能培养创新的人才,只有创新的人才才能掌控创新的科技。面向未来的教育必须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向改革创新要红利,提升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在人脑智能和人工智能相互较劲和相互促进的今天,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技术等都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归根结底教育要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要为未来培养人才,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为未来而教,为未知而学,已成为教育共识。
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发展倒逼教育以改革创新来实现自我迭代升级,积极应变而不是抱怨、恐惧、躲避和无视。当前,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教育新体制的“四梁八柱”已搭建好,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不仅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而且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教育要变革,学校也要变革,封闭保守的办学行为和教育教学就会出现井底之蛙、刻舟求剑、坐以待毙等笑话。教育内容上,更加注重核心素养培养。教育技术上,主动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策略上,高度关注情感沟通和价值引领。教育方法上,充分运用对话交流和体验反思等方法。教育资源上,积极挖掘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科技发展、时政热点等的教育价值。教育评价上,更加关注德行修养、情绪情感、思维品质、交往能力等,真正做到“破五唯”,追求“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人工智能时代来了,它不会走,它还会更加智能。学校教育要在人工智能时代把握好“变”与“不变”,从容淡定而又自信主动地推进自我迭代和革命性重塑,从而培养好人工智能的“创造者”和“主人”,确保人类的持久生存、幸福生活与永续发展。
(作者系成都七中副校长、成都冠城实验学校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12日第5版
作者:毛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