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工 考证 录取 虚假 揭秘

取得“社工证”能包分配、还能优先录取公务员?揭秘考证培训虚假宣传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7 18:14:03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转自【上海网络辟谣】;

最近,上海辟谣平台接到多名粉丝留言,询问“社工证”的真伪,因为在短视频平台上,有很多主播宣称 “社工证”具有考核难度低、含金量高等特点,可以为求职者在职场上加分,甚至“包分配”“优先录取公务员”。

经调查,我国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均需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中列出。根据这份目录,正规“社工证”的全称应当是“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

人社部提醒,我国对职业资格实行清单式管理。2021年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共包含72项职业资格,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9项(准入类33项,水平评价类26项),技能人员13项。目录内这72项职业资格均明确了实施部门或单位,除此之外,任何机构或者单位不得再自行设置实施职业资格。

专业人士提醒,国家认定的职业资格若有调整,都会公示。公众考证前,一定要参看人社部发布的最新版目录。有些培训机构利用公众对职业资格目录不熟悉,谎报证书名称,忽悠捞钱,发放所谓的“职业培训证书”。然而,这些考试和发证机构都来自培训公司,考生“参加培训”和获得的“证书”并不被国家和用人单位认可,千万不要上当。

展开全文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调查时发现,即便是真的“社工证”,部分培训机构的宣传水分不小,短视频平台、搜索引擎等也为不实信息提供了传播空间。

即使是真“社工证”,也不是“敲门砖”

从各地人社部门的官网介绍看,今年的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审已于近期启动。这成为不少培训机构招揽公众报名考证的理由。不过,在不少短视频对“社工证”的介绍中,出现了“考核门槛低”“收入高”“能兼职”“包分配”等介绍。部分网友以为,“社工证”是“社工”的上岗证明。

事实并非如此。

按照人社部目录,社会工作者属于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不是准入类职业资格。

那么,这两种职业资格有什么区别呢?

人社部解释,准入类职业资格所涉职业(工种)关系公共利益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且必须有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比如,教师资格、法律职业资格、医师资格、注册建筑师等。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所涉职业(工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社会通用性,技术技能要求较高。比如,经济专业技术资格、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等。

换句话说,“准入类职业资格”是某项职业(工种)的准入门槛,没有相关证书就无法从事该项职业(工种);而“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体现的是某项职业(工种)从业者的技术技能,并非准入门槛。

所以,当记者以拟报考“社工证”市民的身份向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咨询时,接线员表示,上海发放的“社工证”分为初级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三种,都是水平评价,不是准入资格。接线员特别强调,它们不是从事社会工作的“敲门砖”,而是行业内对从业者工作水平的考核和认定。

不是报考条件,也不能优先录取公务员

在短视频主播的介绍中,“社工证”还是考取公务员或事业编制的必要条件,有的主播甚至说,获得“社工证”后能包分配。这些也是谎言。

记者以想考公务员的市民身份致电上海市人社局12333热线咨询。接线人员说,上海的公务员报考要求都会通过“上海市公务员局”官网公布。报考没有要求报名者必须持有社工证,不论有证没证,符合公示条件的都可以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

接线员还说,具体岗位的职业资格要求也会通过职务简章公布。不同岗位要求不一,是不是需要“社工证”或持有“社工证”能否被优先录取,可以参考职务简章。她特别提醒,要通过官方网站查询这些信息,不要轻信培训机构介绍。

记者登录上海市公务员局官网查看了《上海市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政策问答》《上海市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简章》《上海市2023年度公务员招考调剂职位简章》,发现没有职位要求有“社工证”才能报名,也没有职位表示持“社工证”者能被优先录取。

可见,有些培训机构的宣传都是无稽之谈。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主播为获取观看者信任,还会使用“先抑后扬”的话术,变相夸大“社工证”的作用。例如,用户名为“***进修学校”的主播在短视频里表示,考证要有“问题导向”,不要什么证都考,避免被割韭菜;但“善意提醒”后,主播话锋一转,明确表示考公务员、事业编等都需要“社工证”;在回答网友提问时,也明确表示这类工作需要有“社工证”。显然,他此前“不要多考证”的提醒只是为了抬高“社工证”的“含金量”,为推销培训课程做铺垫。

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水有多深?

培训机构夸大“社工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自然是为了诱导公众参与培训和考证。这当中,又有很多陷阱。

以“社工证”培训为例,记者收集了多名网友经历,发现大致相同:

第一步,培训机构用“免费资料”“低价培训”等诱导公众参与培训。

第二步,当公众参与培训后,培训机构将官方机构公开的考试信息,如报考须知、考纲等资料整理后,作为“学习材料”发送给学员。绝大多数学员觉得这些资料“不解渴”,而培训机构也表示,“社工证”通过率较低,“低价”套餐无法通过,建议学员购买“高价”套餐,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培训。

第三步,如果学员同意购买“高价”套餐,培训机构就用拼凑的资料充当“学习资料”;如果学员不同意购买,培训机构就不断电话骚扰,诱导学员升级套餐。

然而,有的学员在参加“培训”后发现自己压根不符合报考“社工证”的条件;有的学员报考未通过,“培训老师”就此失联;至于“包分配”“收入高”等承诺更是无法兑现。

从网友投诉看,大部分都要求培训机构退款和下架“社工证培训课程”。然而,网友最多只能收到退款,但充斥不实信息的“社工证培训课程”仍在互联网上传播。

谁在纵容虚假信息?

面对考证假消息的传播,信息发布平台难辞其咎。可调查发现,部分平台用“免责条款”撇清信息审核责任,有的甚至默许错误信息误导公众。

例如,在某短视频平台搜索“社工证”等栏目时,赫然显示“社工资格证是证明社会工作者从业资格的文件”,并表示社工证分两种,分别是《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这一说法显然与人社部名录不一致。

而平台上恰恰有不少推荐“社工证”培训考核的短视频,并强调社工证是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制、获得教师资格、成立民非组织的“敲门砖”。

如果消费者在平台上看到这些有关“社工证”的短视频,又通过平台“百科”来确认视频内容的真伪,发布错误消息的平台能推卸责任吗?

然而,许多平台竟然设有“免责声明”,称:“我们的条目或其他项目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专业建议……”也就是说,平台只负责公布内容,却不审核内容。

这样的免责声明合理吗?

无独有偶,搜索引擎及杀毒软件也是虚假宣传的推手。

在一些搜索软件上,记者以“上海公务员报考”“社工证是真是假”等关键词搜索,搜索结果排名靠前的都是培训机构。有些结果标有“广告”“保障”,表示结果来自竞价排名,且平台承诺用户若选择相关服务上当,会先行赔付;但还有一部分结果没有任何提示,点击进去后,相关网站页面模拟权威部门,可实际仍由培训机构运行,迷惑性极大。

杀毒软件也混淆了真伪信息。记者调查“社工证”时,多次在网页上输入“社工证”“职业资格”等字眼,结果电脑安装的“**安全卫士”跳出了“精选推荐”弹窗,贴心地表示“学习‘充电’都在这——国家职业资格”。点击进去,网站名称看似来自官方机构,谁知仔细研究,又是培训机构的广告。

由此可见,平台和应用的不作为或“主动推送”,增加了公众识别真伪信息的难度。在“国家职业资格认定”“公务员考试”等严肃话题上,平台应当承担审核责任,让真正的官方信息显示在搜索结果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