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陋 焦心 研究人 中华 内涵

中华古代文明内涵丰富,但方向上却“孤陋”:只研究人,只聚焦心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7 17:09:06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喜好研读历史文化的我来说,中华文明渊源流传,内涵丰富,且极富生命力。早在6600年前的上古时期,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华民族就展现出了不屈的精神面貌:没有火就钻木取火,没有食物来源就驯养野畜……

尽管努力了大概率会失败,即便成功了却要耗费常年累月的时间,但面对这些足以摧垮人意志的巨大困难,中华民族从来就没有说过“不”字,如此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种敢对困难说不,并且拿出了持之以恒的决心意志说干就干的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万古传承,并在后代文学家手中不断强化,产生出了诸如夸父追日、愚公移山一类的神话故事,无不在警醒后人一个道理: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不畏艰险、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水滴石穿、十年磨一剑,人定胜天的思想已经刻入到了我们的骨髓,由此构成了中华文明强大、不屈的精神内核。

也正是因为中华古代文明认识到人,尤其是人心对民族屹立的“定海神针”作用,故而后续几千的中华文明史,便将研究的视角完全地瞄准到了人心这一个靶心上了。

因此,经历过春秋战国时期短暂的思想大讨论后,中华古代文明的关注点就完全被人心所占据,儒家思想作为高举护“心”旗帜中的一员,在众多护“心”思想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维护统治、凝心聚力的史上最佳护“心”大法。

后来的阳明心学虽然看起来是明朝学者王阳明搞出的新型思想,实际上还是老套路:一样的护“心”大法研究方向,一样的儒学思想的传承。“致良知”作为心学的宗旨奥义,也不过是儒家思想的老一套说辞: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展开全文

由此可知,中华古代文明虽然看似内涵丰富,自古至今文人墨客著书立说不在少数,但大方向上却很“孤陋”:只研究人,只聚焦人心,至于其他的统统都入不了法眼,就连“民以食为天”的食物,孔子都懒得去了解。当有人请教他种菜的知识,他摇摇头,认为种菜是没出息的事情,因为修身修心,才能干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等大事。

找准了暗藏在中华古代文明内部的主流研究方向后,细细品味便会后背发凉:中华古代文明看似生命力顽强,实则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因为这个世界本是一个多元化的复杂世界,如果只关注一个点而忽视了其他客观存在的线和面,那么危机就会潜伏着。

毕竟,唯物哲学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故而存在着众多客观规律。而且让中华古代文明揪心的是:所谓的客观,根本就与人和人心没半毛钱关系。

不仅如此,人的主观意志还会对客观规律的认知形成误区、起反作用:当满脑子主观想法的亚里士多德在研究车子的运动和力之间关系时,想当然地认为:力是维持车子运动的原因;当观察羽毛和石块的自由落体运动时,看到羽毛下落慢、石块下落快,便也想当然认为:物体下落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

科学诞生地的西方都会出现人的主观思想带偏科学真理的发现这种笑话,那就更不用说长期沉浸在“人心”水池中不能自拔的中华文明了,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自不必说,当推后人无限崇拜的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在王阳明有思想的时候,他便立志成为圣贤,也就是要将中华古代文明自古传承的“心”灵大法发扬光大。当宋朝朱熹好不容易提出了“格物尽理”、“格物致知”这些有点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的思想理论,本可以对中华文明在“人心”上的一意孤行进行纠偏时,王阳明跳出来了,不仅全面恢复了中华文明的“唯人论”、“唯心论”,而且还将“人心”的作用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认为“心外无物”、“吾心就是宇宙”。

要想说服众人,让众人相信自己理论是正确的,首先要证明程朱理学是错误的,故而王阳明利用自己发达的大脑,在向众人解释一些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时,可谓非常“脑洞大开”。

比如,面对风吹动幡这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物理现象时,王阳明就故意回避客观世界,走出了一条与心紧密相连的不寻常路,提出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二者心动”这一让人哭笑不得的结论;

当听说“格物”能“致知”,于是开始了让后人津津乐道的“阳明格竹”,据说格了七天七夜,啥也没格出,反而病倒了,如此证明程朱理学的错误,也变相地推翻了:我们这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当然现在的我们都清楚“阳明格竹”的可笑之处:完全忽视竹子的物理特性,一意孤行地从竹子有没有良知,竹子会不会喊疼,竹子会不会喊他一声圣人这些角度去“格竹”,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

很可惜的是,如同王阳明一样的“唯心论”学者不仅不是少数,而是整个中华古代文明的主流产物,在此文化氛围下,“红杏枝头春意闹”、“雷公电母”这一类的文化作品数不胜数,对世界的客观存在性的认知就越偏越远了。

因此中华古代文明看似内涵丰富,但方向上却很“孤陋”:只研究人,只聚焦心。如此厚“心”薄“物”的中华古代文明体系注定就是一只跛脚的鸭子,虽然靠着“心”学的不断打气和自身强大的意志支撑着一瘸一拐地前进着,但只要来了一只四肢健全、目录凶光的狼,即便意志力再强大,在强大实力碾压面前,跛脚的鸭子必定会一击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