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傍晚,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一座渔港,身着传统服饰的惠安女沿着海岸一字排开,摆起鱼摊,在夕阳下格外艳丽。
当天,“穿越宋元·知行泉州——上海媒体、大V泉州行”团员们来到崇武古城,体验惠安独特民俗,感受勤劳的惠女风采。从古到今,她们不辞劳苦,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追求美好生活,生动诠释了泉州“爱拼敢赢”的精神。
泉州惠安女身着传统服装。 泉州市文旅局供图 / 摄影 王泗荣
崇武古城位于惠安县东南海滨,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花岗岩海防卫城。沿海而居的崇武人,靠海吃海,以海为生。男子常年出海捕鱼,女子则承担起了全部的家庭重担。
海边风大阳光强,古代的惠安女发明出独特的服饰,用色彩靓丽的头巾包住头部,只露出面孔,对抗海边的风吹日晒,成为惠安女的鲜明印记,如今已经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出圈走红,穿惠安女服饰成为很多女游客的体验。
花岗岩垒出崇武古城
素有“闽南八达岭”雄关之誉的崇武古城,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
展开全文
4月13日,游客走在崇武古城外的海边,海水非常清澈。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古城没有给商业气息让步,保持了原生态。” 崇武古城讲解员介绍说,崇安古城的古城墙全部由白色花岗岩垒成,大约有六七米高,为明朝时期抗击倭寇所建。城墙下是崇武海岸,被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还是中国东海和南海的气象分界线。
崇武古城城墙上遗留的一种炮击痕迹,系日寇侵华军舰所为。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沿着海岸线徐行,美丽的海景尽收眼底,与众不同的是,沙滩上、礁石上,栩栩如生的石雕随处可见,有四大名著人物雕像、八仙、十二生肖……古城讲解员告诉澎湃新闻(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惠安古城居民区里一条安静的小巷。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靓丽精致的惠安女服饰
崇武古城也是惠安女的主要聚居区之一,惠女民俗风情园就坐落在大岞村金山海湾的礁石上,背山面海,颇为清新。
“黄斗笠、花头巾、短衣衫、银腰链、宽裤筒”的惠安女形象最近走红网络。惠安女服饰款式奇异,装饰独特,色彩协调,融民族、民间、地方和环境的特征于一体,既有少数民族的特点,又具有地方特色,极具视觉冲击力。
从实用性来看,宽裤便于涉海,打湿易干;短衫便于劳作,挑石、补网都很方便,又可避免劳作时弄脏衣沿衣袖;黄斗笠可顶炎日;花头巾可御海风和日晒。而头巾艳丽的色彩和精美的花卉图案,是对美的向往,为劳作中的惠安女增添一份丰采和神韵。
惠安女们头戴黄斗笠、围着花头巾,在海边修补渔网。 泉州市文旅局供图 / 摄影 吕健荣
据当地导游介绍,惠安女自古爱美,在她们的布庄,琳琅满目的色彩,细致的绣工,不论是头饰、头巾、腰带、宽脚裤还是手绢,其工序繁杂,一颗小小的纽扣,都要配上麻花结。
关于爱美的惠安女,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的蛮荒时代,东海龙王的婢女鲤鱼擅自逃离来到海边拈香许愿。龙王大怒,顿足捶胸,遂引起地震,一时山呼海啸,东京开始陆沉,福建浮出海面。色彩斑斓的鲤鱼姑娘逃难于此,摇身一变,穿着花蝴蝶一样的衣服,几经跋涉,迁徙到这天之涯、海之角的“福地洞天”繁衍生息。因此,这些爱美的惠安女们,也被称赞为“大海的女儿”、“鲤鱼姑娘的后代”。
2006年,“惠安女服饰”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除了艳丽、精致的服装,惠安女腰间的银腰链也大有来头。
据导游介绍,这些银腰链多由未婚夫赠送,往往一根就重达一斤半甚至几斤,但惠女们戴在腰间却不觉疲惫,反而有一种辛劳过后的满足和自豪。
爱拼敢赢的惠女精神
当家中的男子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时,惠女成为家庭的主力军。她们下海、耕田、锯木、修海堤、雕石头、织网、裁衣,甚至经商做买卖,敬公婆、教子女,不分粗活、重活、细活,被称赞事事能干、样样出色,惠安女也就成了美丽、勤劳、坚韧的代名词。
4月14日,泉州市惠安县大岞村一座海港边,惠安女们在岸上售卖刚刚捕捞上的海鲜。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如今,在大岞村金山海湾边,身穿传统服饰的惠安女们还习惯在鱼市忙碌着。她们带着箩筐、背着挂包、沿着岸边摆起了鱼摊,大大小小的鱼、虾、蟹、贝,让空气中都充满着欢乐的海洋气息。路过的行人、游客闻声而来,争相买鱼的场面给本来宁静的海岸线增添了不少生机。
4月14日,走在泉州市惠安县大岞村海港边的惠安女,头披艳丽的头巾。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惠安女们和家人的辛劳,一起换回幸福的生活,大岞村那一幢幢外形优美、高达数层的民居正是其中的代表。
惠女精神是泉州人“爱拼敢赢”的生动写照,也成为泉州一个重要的文化和精神符号,生生不息。
海报设计:澎湃新闻设计师 祝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