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5月6日,在经历了南北战争、解放黑奴运动不久的美国人似乎正要步入人们梦想中的繁荣生活,但此时的美国国会却通过了《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也就是臭名昭著的1882年排华法案。
依靠各国移民才不断强大起来的美国,为何在将要迎来繁荣之时,启动如此极具民族歧视色彩的针对华人的法律条文?
一、迫于生计,远走他乡
远在美国的华人是什么时候、从何而来呢?
华人赴美的现象早在美国建立初期就已经开始,1820年美国建立了权威的移民统计系统后,才有了详细的在美华人数据,根据统计1820年至1848年这段时间里,来到美国的华人多是以华工的身份进入美国,人数更是仅仅不到五十人。
但是这一情况在两年后发生改变,赴美华人人数迅速增加。按理来说,传统中国的文化思想带给中国人更多的是恋家和故乡情节,一般来说不到万不得已,中国人是十分不愿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的。如此,只有一种解释,这片生养的土地已经让他们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
展开全文
当时的中国正是内忧外患之中,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让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连年天灾更是让百姓颗粒无收,再加上对外软弱无能的清政府面在列强的坚船利炮威胁下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欠下了大量的外债国库却无力偿还,这些欠款又转嫁到百姓头上,内忧外患下,百姓的生活每况愈下。
广东地区先后两次爆发鸦片战争,这里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因为是通商口岸,西方在此的掠夺也最为残暴,于是从广东开始,越来越多走投无路的中国人纷纷选择去海外寻求出路。
可为什么美国成为了这些外出华人的选择呢?
首先,在1848年,美国在与墨西哥的战争中获得胜利,并得到了加利福尼亚的统治权,在这里美国人发现了蕴藏着丰富数量的金矿,消息不胫而走,不仅是美国人,美国以外做起黄金梦的也大有人在,加利福尼亚开始有了"淘金热"。
即使当时的中国整体文化素质还比较低,但对于黄金这个象征着财富的东西还是知道它的重要价值的,于是当美国有黄金的消息传入中国的沿海城市后,华人也纷纷加入其中,当然大部分是以华工的身份加入的,不管怎么样,总归有了分上一杯羹的机会。
不仅如此,美国当时志在开拓西部,但仅仅依靠本土国民远远不足,更何况还有一大堆人跑去加利福尼亚淘金去了,劳动力就成为开发西部的重要条件,这就进一步推动了华人赴美成为廉价劳动力。铁路等大量基础设施的修建也带动了西部餐饮服务、金融、甚至洗衣行业的发展。
二、吃苦耐劳的华工
事实上,华工也没有让它们的美国雇主失望。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模式,这让中国人养成了坚毅和吃苦耐劳的性格,再加上当时他们已经在国内没有了活路,来到美国只要能活下去,报酬多少根本无关紧要。
多么"优质"的廉价劳动力啊,这一定是美国雇主们不约而同的内心写照。在中国生活日久的美国驻华公使安森·蒲安臣心里更加清楚,这样的"优质"劳动力在中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恰好国内也十分需要,于是力促更多的华工进入美国。
恰逢此时的清政府正在筹备一个外交使团,将要离任的蒲安臣应清政府之邀担任了这个使团的长官。1868年2月底,蒲安臣使团从上海出发,两月后抵达美国,经过与时任美国国务卿威廉·H·西华德三个月的磋商,《中美续增条约》被炮制而出,也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蒲安臣条约》。
条约中第五和第六条与赴美华工有着直接的联系,分别规定华人拥有赴美自由清政府不得无故阻拦,且华人到达美国后享有最惠国待遇,相当于只要来到美国,当你落地的那一刻就拿到了美国亲手送上的"绿卡"。
这份条约的效果十分显著,仅一年赴美华工人数就达到1万余人,且往后年年如此,只增不减,到了1880年,美国就拥有了十余万的华工数量。美国成为了华人名副其实的"避风港"。
但是情况很快发生了转变。
19世纪70年代,美国迎来的不是繁荣而是经济衰退,经济衰退就势必会引起劳动力迅速饱和,为了压缩成本,维持利润,生产过程中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了。失业人数的逐渐升高,终于迎来了1873年经济危机。
但是正如上文所述,华工是廉价的"优质"劳动力,无论待遇好坏,华工都能够忍受资本家延长工时、降低工资等等不公平的剥削,所以失业对他们来说毫无威胁,反而对是常常挑三拣四、不是嫌工资低就是嫌太简单的白人劳工来说是致命的,白人不愿到工厂、农场干活,也不愿从事他们认为低贱的服务业,资本家也乐得让他们走,以便多雇些便宜的华工。
于是很多白人就开始仇视华工,认为它们抢走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就业岗位。
三、无稽之谈的证据
根据统计,在1873年的经济危机中,之前还沉浸在淘金热的加州就有三成工人失业,也恰在此时,华工赴美迎来了新的高潮,仅1870年到1875年,五年时间就有8万华工进入美国,这就使得白人更加仇视华工。
资本家和政客为了转移矛盾,缓和国内危机,也对社会舆论进行刻意引导,让全社会都认为是华工抢了白人的饭碗,才导致如今的经济危机,从而激起了全社会的对华种族歧视。
其实早在加州淘金热开始时,对华工的歧视就已经非常严重。
当时身陷淘金热的大多是白人,他们利用本土和身份优势占据富矿,而华人只能到贫矿或是美国人已经开采过的矿区淘金,但仅凭这些不利条件打不倒华工的坚韧,在美华工凭借在中国的技术和吃苦耐劳集体协作的精神,依然能淘出不菲的黄金,且工作效率比白人高得多。
这让美国人开始羡慕嫉妒恨,纷纷惊呼是中国人抢走了美国的财富。1849年美国就发生了史上第一起反华暴乱,被称作图卢姆恩暴乱。不仅如此,还对华工和华人在美产业征收高额税款,甚至肆意屠杀华人。经济危机的发生只是让排华登上了更旷阔的台前。
经济危机也使得美国的两党即共和党、民主党的斗争更加激烈。南北战争并没有彻底消灭南方奴隶主势力,上台后的共和党并没有肃清南方反而对其采用妥协退让的政策,这让美国民众开始对共和党失望,共和党的公信力每况愈下。民主党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开始逐渐恢复实力与共和党再战政坛。
两党都十分敏锐地察觉到工人的选票成为之后大选的关键。为了迎合国内工人,他们纷纷开始主张排华,连共和党都不惜违背建党精神,公然与民主党一道大肆宣扬排华主张,目的都是为了捞取工人的选票,一时间,排华运动逐渐从加州蔓延到全美国。
四、最终通过的法案
1876年,美国国会成立了特别联合委员会着手调查中国移民问题,虽然最后的结果是五五开,但两党却已达成共识,以工人为主的民意也似滔滔江水势不可挡。但因有《蒲安臣条约》在前,还需要从长计议。
1880年,美国派出使团前往中国,在北京与清政府签订了代替《蒲安臣条约》的《安吉尔条约》,限制甚至暂缓中国向美移民,这就为美国之后的排华拥有了法理上的先期依据。
紧随着新约的签订,1882年,围绕排华问题的辩论在国会召开,辩论持续了将近一月。辩论的主要集中点在于对中国的人口恐惧,其实就当时美国国内的华人人口而言,心理压力大过事实压力,且并未占用美国的公共资源,因为华工用不着上学,也没钱去昂贵的医院看病。甚至在调查报告中经常出现"勤劳""可靠"等词汇形容华工,所以政客们只能在中国本土的庞大人口做文章。
辩论的另一个焦点是华工薪资的多少和他们是否把钱寄回了中国。当时的一个美国参议院指出华工的工资仅有白人的三成到四成,当时的纽约时报还指出:"德国人靠美国丢弃的东西就能生存,犹太人靠德国人丢弃的东西就能生存,现在中国人仅靠犹太人丢弃的东西就能生存。"这让企图从薪资问题打开突破口的政客无从下手,至于华工的工资是否寄回了中国,并没有人能给出具体数字,也成为无稽之谈。
但是排华已成为必然,群情激昂的民众可不在乎这些,议员们也乐于在其中捞取政治资本。1882年3月4日,美国东海岸掀起了大规模的排华集会,这为推动排华法案的出台给出了最后一击。最后的一点反对呼声也淹没其中。
1882年3月9日,美国参议院以20票赞成,15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排华法案》。23日众议院也作出表决,以近七成的赞成比例通过了该法案,虽然当时的美国总统亚瑟否决了这份法案,但在最后仅是对该法案做出部分修改后,如将排华范围时限缩短后,最终于5月9日正式生效。
时至今日,虽然1882年《排华法案》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事实上的排华仍在继续,从贸易战到华为案再到如今所谓的制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不断出台着不同形式的"排华议案"。可不同的是,现今中国已不再是积弱的那个中国,比之过去我们有了更为强劲的竞争力,我们正在用自己的魅力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能够倾听到中国的真实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