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北岛、舒婷谁的诗歌才是正宗的朦胧派
严格说来,北岛、顾城和舒婷的诗是对“文革”后期直白浅露的诗歌风气的矫枉过正。虽然如此,但三人的诗风并不一样,而称之为朦胧诗其实只是当时文坛的戏称甚至贬称,其实三人的诗特别是北岛朦胧过度。
至于诗,本来就是需要朦胧的,象征、隐喻、联想、用典等是其主要艺术手段,扑朔迷离的意境和多解性是其朦胧的表现。中国最早的朦胧诗是《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此后历代都有好多朦胧诗出现,比如:汉魏的部分乐府诗,两晋时期的游仙诗,唐代王昌龄、李商隐的诗,北宋的西昆体,北宋的江西诗派大部分作品,南宋的江湖派,元代马致远等人的小令,明代的题画诗,清代数不清的哲理诗,近现代李金发、戴望舒、痖弦、洛夫等人的诗,等等。
顾城创作过哪些经典的诗句
《安慰》是一首充满童趣、纯净明亮的叙事小诗,作于1980年10月。
青青的野葡萄
淡黄的小月亮
妈妈发愁了
怎么做果酱
我说:
别加糖
在早晨的篱笆上
有一枚甜甜的
红太阳
它借儿童的眼睛、儿童的口吻、儿童的想象、揭示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生活苦难的时期人们所应坚持的生活理想和人生真谛。作者在诗中所流露出来的纯真、善良和诚恳,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就是这么几行短短的诗句,不知燃起了多少读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情。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而失手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被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多国文字在境外出版。
全诗分二节,共九行。第一节从孩子的角度,以诗人特有的童稚的想象力描绘了成人世界的现实生活,只有“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母亲在在为生计发愁,怎么做甜美的果酱?”诗歌第一节一二句写景.描画了一个月光朦胧、宁静祥和的夜晚。三四句叙事,从孩子的角度叙述妈妈为做果酱发愁这件事。在这么美好的夜晚,我们有理由期待着会有什么幸福的事情降临。但是妈妈却为生活上的困难而愁眉不展,引起了敏感的孩子的注意。这与前面舒缓祥和的氛围构成了一对矛盾,形成了审美上的张力。生活所抱有的美好希望。“淡黄的小月亮”,淡黄色,不是明亮的艳黄,而是淡淡的,朦胧的,含蓄的,优雅的。小月亮,写出了月亮的精巧别致,令人怜爱。
第二节是这个懂事而又充满想象力的孩子安慰母亲的话,“我说:/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充满了温暖的色调。在短短几行诗中,我们看到了自然界丰富多变的色彩,看到了参差多态的自然形态。把最后两行连在一起,“一枚甜甜的红太阳”,从形状、味道和色彩写出了一个全新的太阳意象。一枚,意味着精巧别致,如胸前佩戴的像章;甜甜的,意味着幸福甜美的生活,是我们精神的果酱;红,意味着光明与希望。
顾城在同年的散文《少年时代的阳光》中写道:我要“使人们相信美,相信明天的存在,相信东方会像太阳般光辉,相信一切美好的理想,最终都会实现。”诗人的这句话是对这首小诗完美的诠解。
顾城是很善于思考的,虽然他写的是童话世界,用的几乎都是儿童的想象,儿童的语言,但我们不能说顾城写的是儿童诗,因为他的诗里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思考。他的著名诗句,“黑色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证明了顾城的思想所达到的深度。
而把这种思考化为纯粹的诗情是很难的,因此,当顾城轻松地写出一派“天真”的时候,我们说,正是这种思考使这“天真”不只属于儿童,而属于永恒。顾城是个内倾式的诗人,他的感情常常是宁静而淡泊的,即使是在思考或忧伤的时候。因此,他的诗歌藏在单纯背后的深刻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和琢磨才能体会得到。
什么叫做诗歌的张力
我认为诗歌的张力就是开头含蓄所延伸出去的句子越来越有力度,大有“剑指江河”的那种气概。进一步说明了作者对诗歌的造诣有着深厚的底蕴。
“点点火花,燃亮一片天空”,类似我写的这句,可能有人会质疑句子结构有问题,其实诗歌在某程度上不宜过于直白,一定要给读者带来一些想像。就如这句,中间发生了什么?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场景。
比如这一句,“张弓一箭,人仰马翻”,虽然很直白,而我所表述的,正是诗歌的“张力”,从开始只是张弓,射出去之力度,大大超出了一般之想像,也是作者想要的效果。
我再写一句,“一壶水,盘活了数十人的性命”,此句,虽然有些夸张,但是,我们不妨想像一下,这一队人在沙漠里,几天缺水,又会是发生什状况?
诗歌表达的是意境,既要“空灵”,而不失“写实”,如果能做到“气势如虹”,不多花心思,缺乏张力,是无法吸引读者之“耐读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