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龙 赵云 合群 一身 家伙

子龙一身都是胆,真实的赵云没那么传奇,还是个不合群的家伙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7 05:36:03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因为明人罗贯中笔下的一部不朽的巨著,三国这个夹在汉晋之间、存续不过60年的分裂乱世,成了令无数后人心向往之的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三国最大的特点就是英雄辈出,无论是枭雄如曹、刘、孙,谋士如诸葛、司马、鲁、郭、贾,猛将如蜀之五虎上将、魏之五子良将、吴之江表十二虎臣,个个如雷贯耳。让人不禁感慨华夏数千年历史里孕育的精英似乎都一股脑的投胎到了那个时代自相残杀,这是个多么巨大的浪费啊!“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剧简直数不胜数——别的不说,曹刘孙三大巨头只要有任一人早生或晚生个几十、一百年,那么强汉的荣光又何止400年?华夏陆沉的那一幕又岂能上演?

若没有《三国演义》,很难说三国人物还会不会如此受人追捧

说三国、话三国,自古以来有关三国的话题就让人津津乐道,其中不乏对各种英雄人物的点评。比如说谁是三国时期最完美的人物——按照屁股严重坐偏的《三国演义》的观点,刘备是君主中当然不让的人选(我个人更属意老曹,而我的偶像老辛则推崇小孙,毕竟“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嘛),至于臣子中诸葛老妖估计能众望所归。但是如果这个榜单再继续排下去,下一个入选的该是谁?

二爷太傲,三爷太糙,周郎心眼太小,鲁老实像个憨憨,陆白脸更是干掉了男一号的大反派,至于曹贼阵营……更统统都是反派。如此一来,每次出场亮相都必须报备一下自家的石家庄户口的赵云赵子龙(常山郡真定县人,今属石家庄市所辖),就成了很多人共同的选择。

展开全文

《三国演义》将各种英雄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不过《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家言,历史上的赵云肯定没有那么传奇和完美,但也不乏一些值得一提的小故事。

去掉小说赋予的光环,真实的赵云远没有那么传奇。

提起赵云,就不能不说《三国演义》。为啥?因为在此书走红以前,赵云其实没啥名气,历史评价也不高。比如陈寿就认为他仅是个武夫而已:“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灌婴)、滕(夏侯婴)之徒欤。”(《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刘昫对此深表赞同,认为不是赵云有多猛,全靠诸葛指挥好:“至如武艺,则赵云虽勇,资诸葛之指捴。”(《旧唐书·卷一百一·列传第五十一》)

白马银枪美少年——这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赵云的形象

不过《三国演义》一出,舆论顿时逆转,“一身是胆”的赵子龙成了明清时期的“网红”,尤其是在清朝——众所周知,没啥文化的满洲人是拿《三国演义》当兵书读的,而且看待其中的英雄人物深受罗贯中的影响。在蜀汉的一众将领中,关二爷走过麦城,张三爷死得太窝囊,黄、马属于叛将,于是赵云便脱颖而出,成为最受满洲人推崇的三国人物之一。甚至有传闻说哪儿哪儿都少不了要露一小脸的乾隆皇帝都感慨,刘备要是听赵云的话,“汉事未必无成”(我没找到出处)。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于是原本不怎么起眼的赵云在清朝骤然走红并大受追捧,这种影响也一直持续到了今天。甚至还有人将赵云吹捧为三国第一人:

“顺平(即顺平侯,赵云的谥号)真儒将哉。其律己也严,接人也慎,其见理也明,其去私也力……当阳之战、孙夫人之归,微子龙则后主将不免矣,故无论功烈才品逈出三国诸人之上。”(《季汉五志》清·王复礼)

如果扒开《三国演义》给套上的那层华丽的光环,赵云的人生经历虽说不至于黯然失色,但显然去掉了大半的传奇色彩,不过仍不失英雄本色。

先读演义再翻史书,总是觉得索然无味——虚幻与现实间的差距就是如此悬殊

赵云在三国时代的大舞台上初次亮相,确实与小说里讲的一样投奔了公孙瓒,不过甫一登场就大战河北名将文丑的故事是罗贯中杜撰的。也正是在同一时期,赵云与刘备相识相交,并结下了缘分。

话说刘大耳朵文韬武略样样稀松,唯独情商指数高到令人发指。所以等到赵云二度出山、两者再次相遇之后,他为了招揽这员猛将不惜弄出了搞绯闻这个损招(“同床眠卧”,开个玩笑),终使得赵云毫不犹豫的投入其麾下,从此生死相随,不离不弃。

赵云的人生巅峰当然是当阳之战。在《三国演义》中说他为了救阿斗在曹营中反复冲杀,“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这才有了后来刘备摔阿斗的故事。

而在京剧《长坂坡》中,这位石家庄史上第一名人更是在曹营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俨然形同超人。不过这幕戏显然是移花接木——历史上确实有人干出过如此逆天的壮举,不过不是赵云,而是文鸳。

要完成“七进七出”这种逆天壮举,勇气、武技和运气缺一不可

文鸳,本名文俶(在《三国演义》中叫文淑),是曹魏扬州刺史文钦之子,素有骁勇之名。嘉平六年(公元255年)大将军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时任镇东大将军的毌丘俭和文钦等人起兵勤王,遭司马师亲率大军镇压。当勤王军战败、司马师穷追不舍时,文鸳的表演开始了:

“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资治通鉴·卷七十六·魏纪第八》)

当然,文鸳还是没法跟戏里的赵云相比,毕竟后者的怀中还揣着一个名曰阿斗的拖油瓶。

不过正史里,赵云在当阳之战中的表现就远没有文鸳那么出彩了: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

啥意思呢?就是说刘大耳朵不愧是汉太祖刘邦的种,充分发挥了他家一遇到危险就抛妻弃子、逃之夭夭的优良传统。不过当老大的可以不讲究,做小弟的却不能擅离职守——当年刘邦逃亡时嫌弃一对亲生儿女是累赘,一次次的将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踹下车,结果又一次次的被当车夫的夏侯婴捡回来;这回刘备又不管不顾的自己跑了,当保镖的赵云只好抱着阿斗、拖着甘夫人(当然她也没跳井)东躲西藏,最终幸运的逃出生天。

老刘家抛妻弃子、只顾自己逃命是有传统的

至于期间赵云是否与曹军遭遇、是否有厮杀,史书没说,我也不能瞎编。

不过还有种说法,说是大耳朵爸爸自己跑了以后,小耳朵儿子压根没人管,还被人贩子拐卖了,跟赵云没有发生半毛钱的关系:

“魏略曰:初备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遑遽弃家属,后奔荆州。禅时年数岁,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

后来刘禅被卖到了关中,还在当地娶了媳妇。直到刘备拿下了益州,才通过张鲁牵线父子相认。

您说我们该信哪种说法?

赵云在当阳之战中救阿斗可能存疑,不过后来二救幼主应该不假。

阿斗还算知恩感恩,赵云加官进爵大都发生在刘备死后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自封荆州牧以后,与东吴间的矛盾尖锐了起来,哪怕他娶了孙权的小妹也无法改变这一现实。后来孙权获知刘备率军西进益州以后,就派出舟船打算把妹子接回娘家,顺便把刘备唯一的儿子刘禅也带走,准备以后当个人质啥的。幸好张飞和赵云带兵在江上拦截了东吴的船队,才把刘禅夺了回来。

其实赵云在荆州期间表现得很低调,演义中所谓的智取桂阳和随诸葛亮吊祭周瑜(这事本身就是子虚乌有)时威慑江东依然是罗贯中杜撰。他真正的高光时刻是在入蜀以后。

在入蜀之战中,赵云与张飞兵分两路,率军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阳、犍为等郡,完成了对成都的包围。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汉中之战,这回赵云确实在曹军阵营中反复冲杀,不但勇救部将张著,还大摆空城计吓退曹军,因此被刘备赞为“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

子龙兄确是大将之才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箕谷之战中,作为蜀汉开国宿将中硕果仅存的赵云,却仅被诸葛派作疑兵吸引曹军主力,最后还因街亭失利导致被曹真击败,但损失不大。

至于赵云独守阳平关,一将当关万夫莫开;70多岁仍为北伐先锋,阵前力斩韩德一门五将等故事,依然是老罗编的。

赵云是蜀汉官僚系统中的“异类”,其实一直不受重用,可谓郁闷终生。

曹刘孙三大佬中,老曹的基本班底是沛国谯县的乡党和青州兵,小孙靠的是父兄遗泽以及江东本土势力。虽然曹、孙发达以后都有不少其他势力前来依附,但其内部在地位和权力划分上依然嫡庶分明、层级清晰,谁都甭想翻天。

相比魏吴,蜀汉外部条件不佳,内耗也更大

刘大耳朵的情况就复杂了。因为在入蜀之前始终没有一块稳定的根据地,刘备只能四处流窜,甚至不得不经常给其他大佬当小弟,所以他麾下人才的来源也比较复杂。像关张、简雍等人算是随刘备起家的从龙派,其余的都是靠他超高的情商走到哪划拉到哪,比如徐州派(糜竺、糜芳、孙乾等)、荆州派(诸葛亮、庞统、黄忠、马良、伊籍等)、西凉派(马超、马岱、姜维、梁虔等)、益州派(法正、孟达、张松、黄权、刘巴、李严、吴懿、李恢、王平等)。其中西凉派中的马家跟姜维等人还是死仇,益州派中以法正、李严等为代表的东州军派和作为益州本土豪族代表的谯周、李恢等人矛盾也很深。而在派系之间关系就更复杂了——从龙派和徐州派在治国理民上才不堪大用,又死得太快,所以早早退出历史舞台;荆州派一直把持蜀汉大权,但自从丢掉荆州以后,该派系中的人才就不断损失,夷陵大战更是将其二线储备力量一网打尽;西凉派中除了姜维外始终不受重用;益州派中的东州军派最惨,要么早死,要么跑路到了老曹那边,剩下的统统被诸葛亮往死里收拾。所以在诸葛亮、蒋琬、费祎死后,蜀汉政权实际掌握在谯周、杜琼、周群等益州本土派手中——偏偏这帮家伙几乎都是投降派,个个心向曹营,蜀汉要不玩完就有鬼了。

扯远了——那您说赵云应该算是哪派的?

手下乱糟糟的啥玩意都有,这都是刘备自己造的孽

有人说应该算从龙派。事实上赵云真正投效刘备阵营已经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事情了,这时距离刘备起兵打天下已经过去了16年之久,他加入的时间比徐州派的糜氏、孙乾等人还要晚。再说此时的刘备战过黄巾、抗过袁绍、救过徐州、领过豫州牧、大战过吕布袁术等诸雄,又沾上了衣带诏事件,早已声名大振,被老曹吹捧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赵云这个时候才来登门,算是哪门子的“从龙”?

同时,汉末三国时代有着很浓重的地域情节,对于开“地图炮”的热情可比现在的网络喷子要大得多,同时也非常看重家世、门第。作为蜀汉阵营中少有的刘备的老乡(除了刘备,似乎就跟张飞沾点老乡关系,所以二人关系很好),家世不出众,还跟各大派系十三不靠,可想而知赵云必然就成了蜀汉官僚系统中的另类和独立派,难免受到排挤和打压。所以纵观赵云的一生,像是独立领兵出战或执掌一方的机会几乎与他无缘,想要建功立业自然是千难万难,可以说是不受重用,郁闷终生。

对此刘备也没什么好办法,大部分时间里只能把他留在身边充当保镖。

赵云在大部分时间里的身份都是刘备的保镖头子

这一观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证明。

首先是官职。据史书所载,刘备任命赵云的第一个官职是牙门将军,这是在当阳之战刘备自己跑路之后,赵云辛辛苦苦的把他的老婆孩子带了回来,因此授予的奖赏。牙门将军是个杂号将军号,还是刘备自创的,品秩俸禄均不详,但应该不会很高。毕竟牙门将军其实就是主公的亲兵头子、保镖队长,偶尔参赞下军机。按说经常在领导身边混的职位很容易升官,但赵云显然是个例外。

赤壁之战后,刘备给赵云放了外任——以偏将军之名参与夺取荆州四郡之战,并在战后兼任了一阵桂阳太守。不过很快在刘备西征益州之后,又把赵云调回来出任留营司马,在得知孙小妹要跑路以后又让他兼管内事,所以赵云才能及时的截住孙小妹、抢回了刘阿斗。

留营司马又是个刘备顺手“发明”的官职,类似于留守部队的保安司令兼公安局长,兼管内事之后又相当于成了个没挨过那一刀的大内总管。可见自从当阳之战以后,刘备把赵云当成了可以托妻寄子的心腹亲信,但这种信任更多是私人间的、朋友式的,而非是国事上的托付与信任。毕竟此时关羽已经被拜为元勋,封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张飞封宜都太守、征虏将军,拜新亭侯——与关张相比,赵云的地位差之甚远,连官职给的都像是闹着玩似的。

刘关张的铁三角关系牢不可破,赵云这个“小四”根本没有插足的机会

刘备拿下益州后,开始大赏功臣,赵云获封翊军将军,当然这又是个刘备为了赵云而专门发明的将军号。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再次遍赏功臣,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刚刚被他夸“一身是胆”的赵云,则只捞着个中护军、征南将军。

前、后、左、右四将军在汉朝军制中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相当于重号将军,即便在朝中地位也仅次于上卿。而征南将军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宋书·百官志上》载“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也就是说曹魏的四征将军跟卫将军的地位相当,算重号将军;不过蜀汉和东吴的四征将军就没那么好命了,仍然悲催的属于杂号将军。

所以赵云在蜀汉中的地位其实是低于关张马黄的。

这里插句闲话——在《三国演义》中将关张马黄赵并称为“五虎上将”,其实这个创意的源头可能是陈寿在《三国志》中将这五人合作一传。不过无论是在《三国志》,还是早期的《三国志评话》、《三国演义》中,这个五虎上将的排列顺序都是“关张马黄赵”,这与他们在实际上的地位、官职和功劳都是相一致的。只是到了赵云“爆红”的清朝,在毛纶与毛宗岗父子重新修编的《三国演义》(也是我们现在看到最多的版本)中,才将赵云前提到了第三位,成为了现在人们熟知的“关张赵马黄”。

这张五虎上将图中赵云位居末位,是符合历史现实的

直到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刘禅继位后,赵云才迁为镇东将军,拜永昌亭侯——而关羽早在24年前就当上亭侯了。后来因为箕谷之败,赵云的镇东将军也被撸了,贬为镇军将军。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赵云去世,被追授为顺平侯。

另一个证据是赵云的性格。

提到赵云,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都是“一身是胆”这四字评价。其实如果将“诸葛一生唯谨慎”中的“诸葛”换成“子龙”也是很合适的,当然我个人认为对赵云的性格更准确的评价是“胆欲大而心欲小”(语出《大唐新语·隐逸》唐·刘肃)。

当初赵云追随公孙瓒时,后者感到很奇怪,问他为啥不去投靠实力更强大的袁绍。这要换成一般人肯定要拍几下公孙的马屁,然后皆大欢喜,而赵云却不同。他直接打脸公孙瓒——别臭美了,我看好的是你这块地盘,而不是你这个人:

“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

然而这样理想化和直率的赵云,在投入到刘备阵营之后,就彻底的消失不见了。

“白马银枪美少年”时期的赵云还挺楞的,跟后来的他截然不同

首要的原因,可能是孤独感。在刘备阵营中,赵云无帮无派,也从不拉帮结派,除了与张飞关系稍近外,在史书和演义中都没有他与任何人交往密切的记载和描写,可以说是个没有朋友的人。

甚至与对他信任有加的主公刘备,赵云也刻意保持距离,从未有恃宠而骄的举动。

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的博望之战中,赵云生擒了曹将夏侯兰——这个夏侯兰可不是沛国谯县夏侯家的,而是赵云的老乡,还是故友,因此他向刘备求情保住了夏侯兰一命。在当时的军阀混战中,在大军阀麾下都是些小军阀,私自任用亲信、故旧的情况很普遍,比如关羽麾下的周仓、关平就是这种情况。不过赵云却把夏侯兰推荐给了刘备,以示自己无私。

也正因如此(可能还因为他无帮无派),刘备才会对赵云信任有加: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引用同上)

赤壁之战后,刘备抢到了荆南四郡并任命赵云暂代桂阳太守。前太守、现降将赵范为了拍马屁,便想将他长得倾国倾城的嫂子樊氏许配给赵云,却被坚决的拒绝了。至于理由,赵云说是因为觉得赵范心怀叵测,其实这完全说不通,哪怕赵范最终真的逃走了。

就连长得一脸正气的关二爷都想抢别人老婆,结果还被老曹撬跑了

事实上,在当时夺占降将妻女之事没啥可稀奇的,就连千里送嫂、月下读春秋的关羽都肆无忌惮的干过,而且还跟老曹同抢一妞:

“蜀记曰:曹公与刘备围吕布於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於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引用同上)

——关羽看上了吕布部将秦宜禄的老婆,跟老曹要人。老曹本来都答应了,可是看到小关猴急,屡次提起这事,就留了个心眼、先去瞅了一眼。结果老曹一见之下惊为天人,立马占为己有,哪还顾得上小关?

是为杜夫人,还替老曹生了俩儿一女——话说后来关羽死活不肯当老曹的小弟,过五关斩六将也得去投奔刘大耳朵,会不会就是因为有这个心结难解的因素?

又扯远了。别人都敢干的事,唯独赵云不敢干,可以说是他明哲保身。但明哲保身这码事吧,其实有时也挺得罪人的,就算不得罪人,也显得特立独行和“隔路”(东北方言,形容奇怪、不合群,通常为贬义)。蜀汉内部派系斗争激烈复杂,赵云的独门独派又不合群,固然使得超然于诸派相争之外不受牵连,但也导致没人敢用他、愿用他。于是一身胆识、谋略、武技在蜀汉众将中都属佼佼者的赵云,其实大半都浪费在了他的明哲保身上。

最后再扯个八卦——话说各种影视剧中的赵云,都是一副白马银枪美少年的形象,其实这可能是个大乌龙。

子龙兄要真敢打扮的如此烧包上阵,估计早就被射成马蜂窝了

赵云的生年史书未载,演义中所言的70多岁也无法自圆其说。目前唯一比较权威的说法来自清人王鸣盛,但也是猜测:

“赵云卒于建兴七年,其年想亦不过五十余。”(《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一·蜀诸臣年》)

《十七史商榷》是一部历史考证学著作,明清的考据学家们一生埋首故纸堆,一般来说得出的结论也挺靠谱。如果取“五十余”的中间值55岁,那么赵云应该生于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投奔公孙瓒时17岁,说是个翩翩少年肯定没错。

不过当阳之战时(公元208年)赵云已经34岁了,在那个年头这个岁数儿子才会打酱油肯定是晚婚晚育的优秀代表,就算当爷爷了也一点不稀奇,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少年了。

不仅如此,以赵云低调谨慎的性格,“白马银枪”这么烧包的形象出现的可能性也不大。至于“美”就更扯了。为啥?《三国志》中说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也就是身高1米85到1米92之间(汉1尺约等于23-24cm),长得威风霸气,但肯定不是现代人审美中的那种小鲜肉之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就更完犊子了:“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浓眉大眼没问题,毕竟阳刚才是真正的男子之美,可“阔面重颐”是啥意思?

子龙兄要是这副形象,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心碎……

大白话解释一下,就是大饼子脸、双下巴,具体形象可以参考范伟老师。

所以影视剧中在曹营中杀了个七进七出的那个白马银枪美少年,真实的形象可能是个披挂着一身灰突突的盔甲、手持铁枪的中年油腻大叔……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