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优美的望杏坊。
资料图片
攀桂坊坐落于梅江河畔,坊中拥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一个地方总有一个地方的城市人文地标,它不但是这个地方的地域中心,承载着这个地方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厚文化内涵,更是这个地方的文化名片,暗含着这个地方的精神图腾;就像谁一提起某个地方的城市人文地标,脑海中必定会想起这个地方的城市性格和它特有的文化魅力。梅州城区江北的古城,以及紧连古城东西延展的攀桂坊、望杏坊,便是浓缩梅州千年历史文脉精华,被誉为梅江区城市人文地标的“一城两坊”。
●文/徐友德 廖是添
千年沧桑话古城
梅州江北古城区,向称梅城,别号:程乡、梅州、敬州、嘉应州、嘉应府、梅县等,最早始于程乡县治所。
展开全文
据《程乡县志》载,程乡县的设置有两说,一说自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海阳县析出,另一说自南齐中兴元年(501年)置县,无论哪一说,至今已逾1500多年,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邑。
据考,最初的程乡县辖境包括今之梅江区、梅县区、蕉岭县、平远县全部及大埔县、丰顺县部分。南汉乾和三年(945年)升程乡为敬州,领程乡县;宋开宝四年(971年)改敬州为梅州(这是梅州一名使用之始,因避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宋史》则避讳写成“恭州”);熙宁六年(1073年)废梅州复置程乡县,隶属潮州;宣和二年,赐郡名义安,所辖领地基本未变。
元朝仍为梅州,据《元史》载,至元十六年(1279年),梅州升为梅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复为梅州,领程乡县,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尉使司。元贞元年(1295年),梅州隶属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年),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梅州复置程乡县,属广东布政使司潮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4县加上本属的程乡县,“嘉应五属”的名谓便由此而来。嘉庆十二年(1807年)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嘉庆十七年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廷,州人议定废嘉应州,复名梅州。民国三年(1914年)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置兴梅专区,1950年1月26日,国务院发文成立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此后梅县地区称谓虽几经变化,但辖区未变。1988年新划县级区梅江区,自梅县析出,梅州市即辖6县1区1市(兴宁市)。到了2013年梅县“撤县设区”,梅州市即辖5县2区1市。
老梅城是程乡古邑最早的衙门所在地。程乡从设县开始至宋初设梅州的500多年间,县署周边是否建有城(墙),有心人不妨深入细究一下前辈们留下的史籍,笔者粗略查老梅城有城(墙)记录的时间,在宋皇祐四年(1052年)。这一时期宋仁宗赵祯执政,西南地方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侬智高部队每每窜扰梅州,州人遂筑土城墙御贼,在今梅城江北筑土城,周围长450.3丈(约1499米);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拆西城垣,扩辟县城,周围长985丈(约3250米)。
翻阅民国教育家梁伯聪《梅县风土二百咏》之《县衙旧址》云:“梅县在昔为程乡县……署在城中;程乡县署旧在西城外曾井之东,有隋始置,明洪武二年省(撤销)梅州为程乡县,隶属潮州府。十月知县樊思明乃自旧县治迁于州治(三桂坊,以州城为县城,县以下行政区设厢、都,厢都下辖图里。全县分为3厢9都,下辖19图),今更楼下叶屋侧、朱屋背,仍存一墙,厚二尺余,乡人谓为旧程乡县之废址云。”由此不难推断,南齐程乡县署的位置,并不在今江北的中心位置,而是在城西更楼下曾井附近。
抛开古邑县署城(墙)不说,我们且说嘉应州城的兴建。据《客都梅州辞典》云:“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嘉应州城开建。州城设有四角城楼4个,窝铺16个,女儿墙985丈,外为壕,绕东、北、西三面578丈,深1丈余,阔3丈。”该书在“始筑砖砌城墙”条目又云:“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程乡县人叶文保捐资建筑城西砖砌城墙。该城墙为程乡用砖砌城墙之始。”显然,这两者记录的都是用砖砌城墙,至于土城墙,同样语焉不详。
不过,对照现有清代嘉应州州城示意图可见:宋皇祐以来老梅城城廓东至水巷,西至仲元西路,南临梅江河,北在元城路北端杨屋附近。又据有关资料记载:老梅城有五个城门,东城门在仲元路和泰康路或东湖路交叉处;西城门则是在元城路于民主路交叉处;南门有两个,上南门当在“碧水明珠”楼盘(南门广场)至泰剑路沿江路段,下南门在今义化路和凌风路交叉口;北城门在梅州岗,具体大约在梅州中学南校区的校门口。可惜时至今日,以上“五门”均已荡然无存,而老城墙遗存,也只能在金山顶北端,珠条街东侧,可视长度仅有十余米的残墙了。
古城人文星耀八方
说到老梅城的人文,无论怎么绕,也绕不过客家人文始祖、广东古八贤之首程旼(约公元419—518年)。
这是距今1600多年前的东晋先贤,是客家民系首批大迁徙流入梅州的中原士族之一;因其处处以德化人,积极传播中原文化,传授先进耕作技术,兴办公益,改造山川,教化乡里、移风易俗,使客地民风逐步由“尚气轻生”转变为“和邻睦族”;他那令人景仰的德行获得了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的赞赏——客家县邑、客地河流遂以他的姓命名(程乡县、程江)。直至今日,老梅城梅江区政府门口的那条街,依然以“义化”命名,借以纪念这位千古流传的仁者,彰显他以义教化乡里的德举善行。
顺着时间脉络,对照着老梅城地图,第二位走进大家视野的,当属翰林李士淳形容为“绍昌黎公(韩愈)之芳,而开辟梅州之山川者”的刘元城(1048—1125年)了。
刘元城原名刘安世,这是位距李士淳生活的明末早五百多年,被北宋黎民誉为“殿上虎”的“真铁汉”。《宋史》上说刘安世是北宋魏人(今河北大名),北宋后期大臣,以直谏闻名;那么,这位燕赵名士怎会与千里之外的梅州结缘?又怎会被梅州乃至广东人列为古八贤之一呢?
“元城刘公谪官梅州,建书院于梅城之东南隅,日聚多士,讲学其中,士习民风,翕然丕变。”从李士淳在《松江书院序》中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原来刘元城是谪官来到梅州的,其创建书院对梅州读书风气的形成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打开宋代江西籍进士周必大的《梅州贡院记》,文章记载刘元城来梅州之前,宋代梅州只有古革考中绍圣年间的进士,而刘元城于元符元年(1098年)来到梅州创办元城书院后,使梅州一跃成为闻名岭南的人文荟萃之地——元符三年(1100年)程乡蓝奎继擢丙科的进士;政和二年(1112年)则有刘中考中进士;绍兴十五年(1145年)又有罗振考中进士……老梅城以“元城书院”为起点,此后书院、社学、祠堂、学堂、学宫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城乡各地由此而形成的崇文重教的社会风尚,影响了梅州学子的前途与命运。
科举考试盛事连连,不但挣足了客家人的面子,甚至连执政当局也感受到了“四斋弦诵之声,不绝里巷”的力量:时间来到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河北通州王之正出任嘉应州官,特置“人文秀区”匾额立于衙门正门照壁,以志梅州文风之盛。怪不得南宋时期就有人在老梅城州城之东南,筹资立祠祭祀刘元城;怪不得明崇祯十一年,程乡县令陈燕翼会在古城北门城楼上,建两层重檐的“铁汉楼”,塑刘元城像供百姓崇祀;更怪不得老梅城人会在老城区修一条元城路,永志纪念这位北宋时期开启梅州文教先河的导师。如今,老梅城更是建起了一座气派的“元城小学”,以志纪念这位不仅给梅州留有一座书院,更给梅州留有一座不朽精神丰碑的文化大师。
盘点老梅城人文史迹,“牌坊”无疑是旧时梅州“人文秀区”的重要见证之一。据相关资料统计,旧时梅城的牌坊共有20多座,除却并蒂莲般开在老梅城两侧的攀桂坊和望杏坊外,还有德泽坊、童魁坊、五马坊、登云坊、凌云坊、朝天坊、文魁坊、古梅州郡坊、东社学坊、棂星门、圣域坊(太史开天坊)、贤关坊(元魁接武坊)、大成文庙坊、人文秀区、古程乡邑、绣衣坊、铸屋巷节孝牌坊、山川亭节孝牌坊,以及纶音宠锡坊、社稷坊、雷雨山川坊、厉坊等。从键盘上敲下这些坊名,仿佛那些见证过它们辉煌的人与事,就像赋予了其生命般在眼前晃动;遗憾的是,这些能给我们无声讲述珍贵历史人文的大小牌坊,均囿于诸般历史原因先后被毁,无一遗存。
所幸老梅城每一条街道、每一座老屋、每一个地名,都有其完整的历史文脉,都有着值得现代人重新挖掘打造的人文资源。走进骑楼林立的老城区街道,凌风路上有文天祥收复梅州的故事;泰康路(原名生才路)讲述着其与革命志士温生才的渊源;仲元路道明其与辛亥革命元勋邓仲元的关系;义化路揭开南朝乡贤程旼背后的故事;元城路讲解着其与北宋谏议大夫刘元城的交集;文保路漫析其与明代重建老梅城有功的叶文保的藕断丝连;中山路指明其与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到梅州的关联;辅庭路白描着其与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饶辅庭的来龙去脉;周增路坦言其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周增的结缘;珠条街不避嫌疑,回忆起其与老梅城上南门城墙根卖猪条的演变;油箩街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当年上南门码头的繁华……
静静与时光一起和安坐在老街深巷的老宅深院闲聊,进士第、资政第、大夫第、太史第、双魁楼、刺史第、特恩选拔、学宫、崇实书院、培风书院、文英别墅、馀庆书屋、灿花馆、云台书室、选精馆、梅花馆、学诗堂……各有“进士”“文魁”“经魁”“武魁”“解元”、举人、秀才寒窗苦读及第的故事;御书楼李象元祖屋,包藏着“公孙三翰院,叔侄四翰林”的传奇;绍德堂新杨金山顶脚下的池上堂,珍藏着科举时代杨氏一族考中进士10人考中举人56人的高光时刻;安定书室、大安西药行、大众书店、裕安祥青果店、生活社米店、隆发米店,隐匿着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梅县团部委、中共南委梅城交通站、中共梅县城区区委党组织据点、中共梅县中心县委交通站、中共梅县交通支部支点的红色传奇故事……
光阴无痕,历史有迹,盘桓西箭角、忠孝里、更楼下、鼓楼下、曾井、麒麟巷、凤尾巷、官井头、城隍庙、马石下、树湖坪、萝卜坪、百花洲、十甲尾……无须细究这些地名出现于何时,仅从字里行间就能体察到好些蕴涵的深意,遑论亲临贵地听取知情长者道出其间掌故后的喜悦开心。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徜徉老梅城,无论置身其中的一街一巷一屋一舍一砖一瓦,无论是否有阳光折射细雨呢喃,都能感受到时光深处淡然内敛的客家人文博大的气场。
参考文献
《寻韵攀桂坊》
《程乡县志》
《百年兴废论梅州》《梅县风土二百咏》
《梅州节士史话》
《梅州文化通史》
《梅县志》
《梅江私塾》
《梅州贡院记》
《梅州进士录》
《客家文化概论》
《岭东客家文化名人研究》
《客都梅州辞典》
《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
《铁汉风骨“殿上虎”客都人文“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