缀满沧桑明县衙 高擎法剑警后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建新 通讯员 杨沛洁
叶县县衙位于叶县城区老文化路上,地处闹市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中国“破四旧”时虽有破坏,但作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办公居住场所最终得以保留。
上世纪末,在叶县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经过时任叶县文化局局长李元芝等人的不懈努力,多家单位和上百家住户从叶县县衙迁出。随后,该县按照叶县县志描绘,克服资金不足等难题,对县衙中轴线上的三座大堂进行了修缮,在原地基的基础上对各处厢房进行了修复,建筑群占地16848平方米,其中主建筑部分占地3480平方米,成为我国至今保留最为完整的明代县衙,被评定为国家3A级景区。
3月22日,听说记者要探访叶县县衙,70岁的李元芝老局长从叶县保安镇马头山赶回来做向导。
修复古建遗迹 留住历史记忆
叶县县衙大门口上方的叶县县署牌匾,落款是已故国家领导人叶选平。
“其实,修复明代县衙只是系统工程的一部分。”李元芝说,1998年修复工程开工前,他刚任叶县文化局局长不久,依托叶县厚重的历史做出整体规划:世叶会、明清街、叶县县衙……
叶县是叶姓发源地,世界各地的叶姓后裔纷纷来叶拜祖。在2002年10月1日开放叶县县衙前,李元芝等人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种种努力,求得了叶选平的题字,并前往珠海请回墨宝刻于匾上。
展开全文
进入县衙,走过仪门,立在面前的是一座戒石铭石碑,正面刻着公生明三个大字;背面书写着一副官箴“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落款为黄庭坚。
李元芝介绍,黄庭坚曾任叶县县尉,据老人讲,当年县衙确实立着黄庭坚手书的这样一块石碑,可惜被后人破坏了。为此,他们特意跑到江西修水黄庭坚的老家,从当地博物馆里拓下黄庭坚的真迹,并在后面添加了这副全国知名的官箴。
一堂二堂三堂顺着中轴线自南向北一字排开,每座大堂前都有青碧颜色的木柱。仔细观察,许多柱子上都有拼接的痕迹。李元芝介绍,由于年久失修,当年不少柱子下方因潮湿而腐朽,甚至因朽柱断落而悬空。他们查阅史料,得知柱子腐朽的现象时有发生,古人采取将腐朽部分锯掉再拼接新木的办法。于是,他们也模仿古人让木柱焕然一新。
探访过程中,李元芝时而说是修缮,时而说是修复。他解释道,修缮就是主体建筑还在,只是在原来基础上修补,如三座大堂;修复,就是主体没了,但是找到了地基,在原来的地基上建墙盖屋,修旧如旧,如院内的不少东西厢房。
叶县县衙有着600多年历史,因年代久远,建筑风格与今迥异。该县相关人员仔细翻阅史料,跑遍全国,按照明代建筑进行修缮和修复,连屋顶上的五脊六兽都经过了考证。
还原五品大堂 细微之处“绣花”
一堂是大堂,就是审问犯人的场所。大堂前有一方石英沙石被罩了起来,上书明代跪石,石头或因年代久远,或因犯人跪的次数太多而断裂。
大堂前檐上方有卷棚。李元芝介绍,一般七品县衙大堂没有这个卷棚,卷棚意味着五品大堂级别。根据相关文献,他们确定叶县县衙为五品县衙。据史料记载,叶县每年缴粮10万石,按照明制属于上上县,知县为从六品;叶县地理位置重要,在境内设有两个驿站,处于南通云贵北抵幽燕的交通要道,自明以来,叶县的知县一直是正五品同知衔待遇。“就像现在某些县的县委书记属于市委常委一样。”
卷棚与大堂屋檐接合处弯出了一道沟槽,雨水直接通过这道槽流走而不落入堂下。这道沟槽下铺着一排排椽子,个个呈弯曲状平行排列。李元芝介绍,这种椽子叫罗锅椽,修缮时已经腐朽,需要重新补上,当时因难度大请教一位北京古建专家,对方在电话里说,这种建筑构件现在很难见到,如果文物部门不特别要求,修缮时可以变成直的,验收时可以忽略。
“那不行,那是对历史不尊重,更是对后人不负责。”李元芝回忆道,当时他们觉得如果不按原状修复,后来者再修复,肯定会继续按照错误的样子顺延,这类建筑风格将难复存在。为此,他们仔细揣摩,克服困难,以匠人的精神还原历史,让后人看到了现在的卷式天棚。
大堂顶部的一块木椽上,用毛笔写着“大清同治八年己巳夏四月同知衔调署叶县事中牟县知县彭泽欧阳霖重修”字样的款额。“这是记录当年修缮房屋的时间和人物,为保留它,我们也费了一番周折。”李元芝说。
原来,当年他们扒顶修缮时雨水不断,脊檩的枋木因雨浇而变形,无法正常装在原来的位置上。有人建议换掉后再写,他们认为那会失去历史的沧桑,经商议并请示上级主管部门后,将落款字迹小心翼翼地削下来,再钉在替换的枋木上。“这样的字有好几处,都是古人的真迹。”李元芝说。
廉政教育基地 自律警钟长鸣
现在的拘留所俗称“西大院”,意味着牢房应该坐落在县衙西边。然而叶县县衙的牢房却设在了东边。“我们也是翻阅文献,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委。”李元芝说。
他们从文献中获悉,金元时期,在叶县县衙东侧,设立有县衙,现在看到的牢房其实是金元时期留下的,明代建县衙时将此修旧利用了,这也体现了古代官员的节俭思想。
当天的探访,也让记者体会到了当时法度的威严。进县衙后首先经过仪门,官员迎来送往,本地官员只能接送到该仪门,否则就是违法,以避免官场逢迎;仪门两侧,则是西汉能臣萧何、曹参的庙。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深知民间疾苦,十分重视国家治理,让县令都要学习萧曹二人的治国方略。在其旁边是土地祠(又称剥皮庙),祠前设剥皮场,若遇贪官污吏,将其皮剥下风干,填充麦草,置之庙内。此举是朱元璋对贪官的严惩,也是警示后来的官员引以为戒。
大堂上方是大家熟知的明镜高悬的匾额,大堂对面则是上文提到的黄庭坚所书的戒石铭,加上剥皮庙,如同一把把高擎的法剑,时时警醒着官员廉洁自律。
知县住宅为住房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最不显眼的是西侧一处小房子,上书西退室。朱元璋严禁女子和内人干政,上行下效,各地有人拜访官员,其妻子则必须退至西退室,厚厚的墙壁将来访客人的话遮掩,让官员少了“枕边风”的干扰。
另外,县衙内还设有三间虚受堂,建筑比较雄伟;和其基本相仿的则是思补斋。明代这一衙署设置,是要求各级官员礼贤下士,在虚受堂接待当地士绅,听取他们的建议;在日常工作中尤其在审理案件时,出了问题就要到思补斋好好反思,不然随时都会被革职。
明代县衙建筑处处警示官员要严持廉洁操守,否则就会受到革职甚至剥皮的严惩。因此,此处也成为叶县的廉政教育基地。叶县将西侧衙署一角的房间腾出展列近年来惩治的贪官腐败案件,让廉洁之风得以传承;还悬有警世大钟,让钟声时时回荡在执政者心中。
叶县是千年古县,出土了大量国宝级的文物。叶县县衙的正规名称叫作叶县县衙博物馆,院内展示了多年来出土的文物,其中许公宁编钟比湖北随县编钟还早数百年。
几年前,叶县县衙实施内部布展升级,丰富衙署文化的同时,还排练了县官断案等节目。每天,古老而委婉的编钟演奏声飘荡在县衙上空。这是许公宁编钟(复制赝品)等古代乐器演奏的,既能奏出古代贵族之乐,又能奏出《春天的故事》,古老与现代文化形成了完美对接。目前,该县正将叶县县衙升级打造为4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