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 京城 旧址 瞻仰 清明

京城清明红色游,这些红色旧址值得瞻仰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7 02:45:04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京城清明红色游,这些红色旧址值得瞻仰

#头条创作挑战赛#

近两年京城新开放的红色旧址,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清明节期间,可以带孩子去这些地方参观、瞻仰。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

推开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的大门,一座面积不大的四合院出现在眼前,这里就是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至北京后的办公之地,也是当年陈独秀在北京时租住的地方。

展开全文

推开朱门,穿越门廊,南房、北房、靠街门一间倒座小房怀抱一个青砖灰瓦的小院。西墙上,青铜浮雕绘制着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曾在此工作的场景,院中的鱼缸里,几尾红色小鱼欢快地游弋。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后,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刊物。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聚集在这座小院,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传播思想革命的火种。

随着《觉醒年代》等庆祝建党百年题材的文艺作品走红,这里作为剧中重要场景之一,引发了一拨“打卡”热潮,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红色“网红”地标,预约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预约:“新青年编辑部”微信公众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箭杆胡同20号

杨昌济故居

北京豆腐池胡同15号(原9号),曾是教育学家杨昌济任北京大学教授期间的居所。

1918年6月,杨昌济先生携家人从长沙搬到北京,定居于豆腐池胡同9号院,并在街门上挂起“板仓杨寓”的铜牌。

这座院子坐北朝南,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12米。一进院有倒座房(亦称倒坐房)三间、北房三间、东厢房三间,西厢房已改建。1918年时,北房三间为杨昌济先生自己居住,东厢房三间为女儿杨开慧所住。后院有后罩房四间,为其他家属居住。

毛泽东第二次来京居住地旧址(平民通讯社旧址)

毛泽东第二次来京居住地旧址(平民通讯社旧址)位于西城区北长街20号福佑寺内。福佑寺始建于清顺治年间, 乾隆年间改为现用名,占地面积15000平米,建筑面积5894平米。1919年12月,毛泽东率领的湖南驱除军阀张敬尧代表团抵达北京,暂居福佑寺,直至1920年4月离京。

毛泽东在此创办平民通讯社,开展驱张斗争。该通讯社每日向京、津、沪、汉等地报馆发新闻稿,报道驱张情况。当时北京《益世报》、天津《京津泰晤士报》、上海《申报》、 武汉《大陆报》等几十家报刊均刊用它的新闻,并发表社论时评予以支持,迅速形成强有力的倒张舆论。

1984 年,福佑寺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李大钊故居

在北京繁华的西长安街南侧、新文化街风貌保护区文华胡同24号,有一处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的倒座三合院,与长安街北侧的民族文化宫相望。

这是一座普通民居建筑,曾被称为石驸马后宅35号。院落质朴宁静,西侧屹立着一尊庄严凝重的李大钊半身铜像。这里就是李大钊故居。

推开故居北房堂屋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当时老北京普通人家的典型布置:对着门的是一张八仙桌,两侧各放一把椅子,靠北墙的条案两端各摆着一只掸瓶,中间摆着一台老式座钟,条案上方悬挂着一幅中堂画。中堂画两侧悬挂着一副著名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走出堂屋,右手边便是三间打通兼做书房、会客室的西厢房。只见用于伏案写作的桌椅书柜笔墨纸砚,书桌上平展着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和北泽新次郎的《劳动者问题》,以及待写的稿纸。还有会议桌报架上摆放的《晨报》《新青年》等国内外报纸杂志。

这里曾经是党组织早期活动会议室,李大钊接待过许多国内外知名人士和进步青年。

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

京报馆,曾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民国时期著名的进步报纸《京报》创办者邵飘萍的故居,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文物占地面积112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20平方米。

走进京报馆旧址大门,“铁肩辣手”四个醒目的大字随即映入眼帘,向参观者讲述着邵飘萍一生的信念和实践。故居是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小楼正门上方“京报馆”三个大字就是当年邵飘萍亲笔题写的。小楼坐东朝西,如今已经有些残破了,我们只能从古旧的窗棂和斑驳的石柱上揣摩过去的岁月。院内还设置了一尊邵飘萍铜像,供大家瞻仰、纪念。

馆内设有“京报与京报馆”“百年红色报刊”“邵飘萍生平事迹”等专题展,都是党史的重要见证。

京报馆旧址1984年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列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2021年列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评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京报馆旧址作为红色报业博物馆和邵飘萍故居面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