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康熙,大家脑海里浮现出的第一个印象是什么?是平三藩、收台湾的雄才伟略,还是创盛世、定基业的劳碌功勋。
作为皇帝,康熙无疑是一代明君,十四岁亲政,让他明白“守江山”的不易,更让他明白,为君者,当以百姓为先。
故而,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便总是微服私访,想要进一步的了解百姓们的现状,而且,在私访的过程中也总是会遇到一些让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寡人”遇“寡人”
作为皇帝,康熙反对铺张浪费,大力提倡节俭之风,但不管如何强调,自己皇帝的身份放在那里。因此在得知圣上出宫的消息后,各地官员难免会做一番准备,欢迎圣上的到来。
久而久之,便违背了私访的初衷。这让康熙很不满意,如此私访,自己到底能见到多少民间的“真面目”呢?
所以,有一次康熙便只带了几个随从,没有通知当地官员、也没有安排私访的路线,打算走到哪里算哪里。
没有那些繁文缛节的约束,康熙觉得自己轻松了不少,并且达到了自己原本的目的——见到了百姓们真正的生活。
展开全文
这一天,康熙和几个随从来到了一个较为偏僻的村庄,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的很,环顾四周也并没有酒家和客栈,于是便来到一家农户门前,想要讨碗水喝。可刚要敲门,便被门梁上的横批吸引了过去。“寡人在此。”
在见到横批后,康熙便更想看看这副对联的全貌,看看到底是什么人有如此胆量。
于是康熙往后退了几步,看着简朴的木门两边写着:“家有万金不富、堂前五子称孤”的这样一副对联。
要知道,在古代那样的封建社会,无论是“孤”还是“寡人”,都只是皇帝、君王的谦称,而此处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村落,竟敢有人妄称“寡人”,这让康熙帝很是愤怒,便亲自上前,想要见识见识这自称“寡人”的是何方神圣!
二、得见“真容”,“寡人”乃是真“寡人”
来到农户门前敲了几下门后,却并未见有人相迎,好奇心作祟的康熙便更加好奇这里面住的是哪路神仙。
可进了院子后,入目的只有荒废的农具与杂草丛生的菜园,在茅屋下,一个老者坐在破旧不堪的摇椅上,安详的睡着。
这样的形象让康熙很难将其与自己心中的那个“寡人”联想到一起。而见到来人的穿装打扮定不是寻常人家的公子,老者便想起身相迎。但康熙见其年事已高,便好心拦下了。并说自己只是口渴,想要进村讨碗水喝,无意中被门前的那副对联所吸引,便想要一探究竟。
老者听闻,也只是无奈的苦笑一声,只说是自己胡乱写的,不值得一看。
康熙看出了老者笑容里的无奈与苦涩,便更想知道这对联背后的含义。便道:“看着对联上写着‘家有万金不富’,既然已有‘万金’,老人家又何故伤心呢?”
老人家却摇了摇头:“我这一生有十个女儿,所谓一个女儿是‘千金’,那这十个女儿可不就是‘万金’了吗?更何况如今她们都嫁人了,就更不是我的了,又谈何富有呢?”
“那‘堂前五子称孤’又是何意?”
见康熙如此追问,老者脸上的苦涩更深了几分,拄着拐杖略有些悲伤的回答道:“老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我这十个女婿,可不就是五个儿吗?可他们却从没来看过我,孤零零的只剩下我这么一个人待在这院子里,这便是称‘孤’的原因啊!”
听到这里,康熙也便明白横批“寡人在此”的意思了。在拜别老者后,康熙找到了当地官员,找到那老者的孩子,并教他们真心赡养老人。
三、推己及人,可怜天下父母心
结束私访,回到京城后,康熙对此久久不能释怀。
想当年,自己八岁被迫登基,是自己的奶奶孝庄太后将自己抚养长大、交给自己为人处世的道理,教自己如何做一个好皇帝,对于奶奶的教诲,康熙一刻不敢忘。
在孝庄太后生病时,康熙每天除了早朝,便一直亲身侍奉在孝庄身边;生怕手下人照顾不周,便一切都是自己亲自去办;陪祖母疗养病情,最长的一次,足有七十三天。直到孝庄太后痊愈,康熙这才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虽然只是一些小事,可“细微见真章”,没有真正的孝心是绝对办不到的。而如今的民间却有子女置亲人于不顾。
俗语有云:“羊知跪乳、鸦知反哺”,如此行径,岂不是连畜生都不如。于是转天便召集大臣,将“孝道” 纳入律法,严惩不赡养老人的不孝之徒。
在康熙六十岁生日的那一天,京城举办了一场“千叟宴”,宴请了一千多名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家。席间,没有阶级、不论身份,康熙与千名老者举杯畅饮,让全国上下都为之赞扬,“敬老”也在民间得以流传。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因为孩子是他们一生的骄傲与自豪。在孩子身上我们能看到父母对其倾注的精力与血汗,他们劳苦一生为的便是子女可以出人头地。
而观当今社会,空巢老人,父亲将子女告上法庭的事件比比皆是。让人不禁深思:到底是什么?让人能忘了抚养自己长大、对自己疼爱有加的父母?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与人之间不应该只存在某种利益上的关系,钱并非万能。闲暇之余,不妨转身看看吧,在你自认为打下的“江山”后,有一院、一屋、还有两个最熟悉你的人在你的身后,静静的微笑着,看着你走向更遥远的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