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根 乡村 大地 他们 为什么

他们为什么能扎根乡村教育大地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6 11:00:04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曾有过乡村教师经历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家成和副教授白芸等人在乡村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发起了寻找乡村教育研究合作伙伴的活动。几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乡村教师关注并加入了研究团队,其中不少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卓有成效。他们邀请了具有代表性的10位乡村教师(分别是广东的刘海霞、林冬梅、施建珍,黑龙江的焦忠宇,浙江的吴静超、蓝美琴、巩淑青、叶斐妃,安徽的刘茜,河南的李冬梅),叙述自己在乡村任教过程中不断走向卓越的专业成长故事,并于2020年3月结集出版《扎根乡村大地的教育研究——乡村班主任研究者的自述》一书。白芸无数次阅读和梳理10位乡村教师所写的文字,无数次与他们沟通,逐步了解和理解了他们的成长历程,思考了乡村卓越教师的发展问题,也真切体会到了乡村教师扎根教育实践的新气象和新希望。本文以这些乡村教师的教育叙事为例,具体分析和提炼重建乡村教育生态和成就卓越教师的诸多因素,希望更多教育同行和管理者能从中得到启示。

关于乡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研究者讨论颇多,也给出过多种对策和建议。我始终认为, 每一位乡村教师都有选择更适合的工作环境和便利生活条件的权利,要他们一辈子被动地留在乡村任教,并非保障乡村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一旦他们自我激发了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和信念,主动留在乡村并不断提升专业能力走向卓越,在促进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中便能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一位卓越乡村教师的成长,我认为至少受以下6个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互相关联、相互促进、互为支持的内在关系和育人价值,构成了支持他们扎根乡村的教育生态圈。

生活育人及教育传承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重大,持续一生。

教师刘海霞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每天放学回家她都和养父母一起劳动。她好学上进,在生活磨炼中形成了坚强、自立和感恩的品质,学业成绩优异。中学阶段,她因为贫困交不起学费而面临辍学,养父母用爱给了她强大支持——他们用打零工的微薄收入支持她继续完成学业,这对她都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教师焦忠宇小时候生活贫苦,但家人之间关爱、和睦,互相支撑,课余时间她分担着家里的家务和生产劳动,父母辛苦打工,哪怕借钱也坚决供她上学。虽然自己家困难,但他们一直同情和帮助村里人,这种经历造就了她坚韧不拔、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多年来,她坚守在乡村微小型学校积极探索课程与教学改革,哪怕班里只有5个学生。

教师刘茜的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宽厚而乐观,尽可能理解和支持孩子,在考编的日子里刘茜每每想起母亲的话都感觉充满了力量。

教师吴静超小时候是个“留守儿童”,她渴望父母的陪伴和更多的亲情,后来逐渐体谅了父母外出打工的苦衷,这种经历不仅没有磨灭她进步的希望,反而使她更加懂得如何关爱留守儿童,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教育……

尽管这些乡村教师小时候生活贫苦,但父母对他们求学的竭力支持、对他们成长的言传身教式引导,使他们不仅在品行和意志方面获得了良好教育,也在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蕴藏了无限的潜力。尤其是贫困生活的磨炼和自强不息的努力精神、富有同情心和帮助他人的品质,对他们的专业发展和育人行动都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来自“重要他人”的爱与帮助也至关重要。教师职业离不开爱,也离不开榜样力量的引领。

展开全文

刘海霞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乡邻和师友的诸多帮助,她感受到了爱,立志报考师范院校并成为一名乡村教师。读大学期间,她又得到了校友的资助得以顺利完成学业,这促使她思考人生的意义,最终选择回到家乡,扎根乡村教育。

教师施建珍的小学班主任苏老师不仅给了她细致温暖的关怀,还激发了她对教师职业的崇敬、向往和热爱,她践行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信念。

刘茜的初中班主任不仅在生活上关爱和照顾家境困难的她,还用自己家人求学奋斗的现实案例鼓舞她,刘茜最终报考了师范院校做了教师。

吴静超小学时的班主任不仅在学习上给她很多鼓励,还在生活上以维护她自尊的方式关心她的午饭问题,她成为教师后也如此去关爱自己的学生。

在求学、工作和生活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好邻居、好老师、好同学、热心校友及志同道合的教师同行,在日常生活和多个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战胜艰难困苦,也激发他们产生回报社会的念头和决心,报考师范院校,用自己的专业去培育爱、传递爱。这是一种爱的大循环,也是一种互助育人的良性生态圈。

教师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包含了职业认同和教师信念。

教师巩淑青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不自信,产生了迷茫甚至挫败感,但在不断学习中逐渐改变,提升了专业自信,又在在职培训、专家引领的项目中,在大量阅读和写作中进一步增强了教师专业情意和专业能力。

教师叶斐妃刚入职时因职业焦虑差点放弃教职,但她逐步在自学和钻研中改变了状态,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提高了职业认同感和信念,走向了专业突破的新阶段。

这10位乡村教师喜欢当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对自己作为教师角色的要求不断提升,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并且能从教师生涯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他们沉浸在教育生活中,体会到乐趣,能够进一步沉下心来开展教育工作。他们有着坚定而明确的教育信念,鞭策和激励着自己不断前行,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抱怨,取得成效及时反思、总结,能够欣赏每一个孩子身上的优点,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所进步。所以,他们乐观、坚强,抗挫折能力强,学生的笑脸和点滴成长激励着他们当教师的信念不断强大。

我在一些调研中得知,有的乡村教师在工作中不安心、不如意,这与教师专业情意较弱有关。职前和职后培训都应该进一步重视教师专业情意的培养和提升。得到展示、参赛和培训机会,对于许多乡村教师来说不仅是一种学习路径和发展机遇,也是强化其专业情意的方式,更是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校长办学行动支持

一所好学校一定有一位好校长,这句话并不夸张。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得到学校领导的关注、重视、帮助和支持,对乡村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校长支持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要有爱教育、懂教师、为学生的思想,有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改革行为,有较高水平的教育领导力,有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和行动。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乡村教师能留得住、能安心工作,直接的影响因素是校长。这10位乡村教师所在学校的校长都非常重视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林冬梅第一天到任职的乡村小学报到时,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5年的校长耐心细致地介绍学校和周边情况。听校长讲述了这所学校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规划后,林冬梅被校长的信心所鼓舞,燃起了教育信念。刘海霞得到校长的支持去参加班主任技能大赛、骨干教师培训等,大大激发了自我提高和扎根乡村的决心。教师李冬梅成为校长后,营建书香校园,开展教师培训、团队共读,为推动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作出了许多实践探索。

终身学习的自我驱动力

这10位乡村教师在强烈的自我驱动力下都经历了主动探索、请教交流、大量阅读与思考、自我反思与实践、培训与展示、记录与写作等终身学习路径,哪怕是一开始在QQ空间记录工作感想,到后来坚持记工作笔记、整理教学案例、分析班级管理和个别学生案例,再到尝试研究性写作,整个过程都充满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克服了诸多困难。

在这本《扎根乡村大地的教育研究——乡村班主任研究者的自述》生成的过程中,从杂乱的素材整理到十几稿文字的打磨,最终变成有主题、有结构、有观点的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稿,他们继续提升专业能力的自我驱动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特别是教师蓝美琴,笔耕不辍陆续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带动了更多年轻教师的成长。

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认可

许多乡村教师并不追逐名利,而是希望得到最起码的认可和尊重,尤其是家长的理解和学生的认可,对于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起到了回报性激励作用。

乡村学校的学生家长,多为当地农民或外出务工人员。一方面当地民风淳朴,重视教育和文化发展,对学校教育和教师充满信任;另一方面通过学校和教师的不懈努力,家校关系比较融洽,家校合作畅通,沟通互动较为频繁,家长和学生对于教师的理解和认可比较充分。刘海霞不仅深受学生喜欢,还扮演了振兴乡村志愿者的角色,带动大批家长和村民参加志愿活动,提高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和文明素养。林冬梅深入挖掘学生资源、激发学生提升自信, 调动广大家长资源参与家校合作,利用自然资源发挥育人价值,进一步照亮了乡村学生的未来。

专业共同体引领

对于这10位乡村教师来说,我认为志同道合的内外部专业共同体的引领,是他们获得显著专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影响力量。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集体和团队对个人成长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乡村教师,信息和交通相对封闭,如果缺乏志同道合的同伴同行之间的交流促进,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所以,校内外的交流分享和互相学习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参与一些专业共同体,得到更高层次的引领和促进,对于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认同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超越自己工作环境之外的专业共同体,往往可以为乡村教师打开一扇窗,看到更广阔的教育世界,感受到坚强的专业团体后盾支持。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家成发出“寻找”乡村班主任的“寻人启事”,逐步得到许多教师的回应,一个自发的专业共同体逐步形成,如今已经带动了全国各地多所乡村学校的教师参与其中,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家校合作、寒暑假生活等诸多主题开展了无数的研究与交流活动,尽管都是“三无”项目,但这巨大的吸引力和显著成效说明了自发而自觉的专业共同体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这也是重建乡村教育生态不可或缺的强大支撑。

内外部专业共同体的引领不仅增强了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增强了职业认同感,激发了进一步的自我驱动力,逐步改变了学校的环境,获得了校长更多的支持。这一点可以复制和推广,是广大乡村教师成长的可行路径。在此基础上,无论他们发展的路径是循序渐进式还是跨越式,都通过在职以来的主动学习、大量阅读、研究探索、实践反思、交流请教、写作表达等具体行为和策略实现,这同样是具体可复制和行之有效的。

因此,我认为乡村教师工作环境的优化,尤其是学校文化建设、阅读氛围和资源供给、对外交流的机会和保障、真正意义的学习共同体建构等都能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比如,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多专业书刊及与兴趣爱好和综合素养提升相关的阅读资源,使系统阅读与碎片化阅读的有机结合成为乡村教师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教师行业组织的自发活动,建立多样化的专业交往圈子,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教育情怀,提升专业互助能力。

无论具有师范专业背景还是非专业背景的教师,其教育信念、情怀和职业认同感培养尤为关键。身份认同不仅是对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而且是对教师身份的认同。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与实践较多关注了课程与教学技能培养、教材研读与教研能力的提升,但不能忽视教育情怀和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不能忽视教师专业自信和职业认同感的提升。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需要探索改进的问题。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3年03月22日第10版

作者:白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