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 靠近 原来 如此 我们

蒋勋:原来我们与古人如此靠近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6 10:15:07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唐冯承素摹本《兰亭集序》

提起最早的汉字,不少人会想到甲骨文。目前,甲骨文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汉字。但不少学者认为一种文字从出现到成熟,需要经过逐步的发展和演变,在甲骨文之前,肯定还有过更为简单的汉字。

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 黑陶尊印证了这种推测。黑陶尊表面用硬物刻了一个符号。符号上端是一个圆,像是太阳;中间是一片曲线,类似海水波浪,也像是翻涌的云气;最下端呈山峰状。

大汶口黑陶尊上字符

我们目前仍然没法准确地解读这个古老符号的含义,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认为它是表达“黎明”,“日出”的“旦”字。还有其他学者认为这个符号是“炅”的繁体字。但学界一致认为它就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象形汉字。

文字是一个文明发展的载体,文明史应有文字作为标志, 大汶口陶文比商代的甲骨文早600年到1000年,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文明已经延续五千年的证明。

展开全文

五千多年前,汉字在天地间被创造出来,路过陶土、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经过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汉字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不同载体和风格间不断流变,终于和我们相遇。

在这五千年间,汉字究竟拥有哪些际遇?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在它们身上又寄托着我们怎样的民族信仰和审美体验? 蒋勋在著作《汉字书法之美》中,试图通过梳理汉字演变的历史,品味书法美学来与汉字直接对话,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是蒋勋写给每个中国人的极简书法史。对每一位书法爱好者,书中讲述了汉字书法的千年故事,说汉字书法之美是仓颉造字时的“天雨粟,鬼夜哭”。对每一位亲密伙伴,蒋勋分享他的私人经验,说汉字书法之美是每个人日常书写时,治愈你我的掌心温度。

最初的汉字

(文:蒋勋 节选自《汉字书法之美》)

汉字有最少五千年的历史,大汶口文化出土的一件黑陶尊 ,器表上用硬物刻了一个符号——上端是一个圆 ,像是太阳;下端一片曲线,有人认为是水波海浪,也有人认为是云气;最下端是一座有五个峰尖的山。这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汉字,比商代的甲骨文还要早。

01

文字与图像在漫长文明中相辅相成

我常常凝视这个又像文字又像图像的符号,觉得很像在简讯上或Skype上收到学生寄来的信息。信息有时候是文字,有时候也常常夹杂着“表情”的图像符号。一颗红色破碎的心,代表“失望”或“伤心”;一张微笑的脸,表示“开心”、“满意”。这些图形有时候的确比复杂啰嗦的文字更有图像思考的直接性。汉字造字法中本来有“会意”一项。 “会意”在汉字系统中特别可以连结文字与图像的共同关系,也就是古人说的“书画同源”。

“象”字的演变

人类使用图像与文字各有不同的功能,很多人担心现代年轻人过度使用图像,会导致文字没落。我没有那么悲观。汉民族的文字与图像在漫长文明中相辅相成,彼此激荡互动,很像现代数字信息上文字与图像互用的关系,也许是新一代表意方式的萌芽,不必特别为此过度忧虑。

文字与图像互相联结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常常见到。例如厕所或盥洗室,区分男女性别时当然可以用文字,在门上写一个“男”或一个“女”。但在现实生活中,厕所标志男女性别的方法却常用图像而不用文字:女厕所用“耳环”、“裙子”或“高跟鞋”,男厕所用“礼帽”、“胡须”或“手杖”;女厕所用“粉红”,男厕所用“深蓝”。物件和色彩都可以是图像思考,有时候比文字直接。

我在台湾先住民社区看过厕所用男女性器官木雕来区分的,也许更具古代初民造字之初的图像的直接性。我们现在写“祖先”的“祖”,古代没有“示”字边,商周古文都写作“且”,就是一根男性阳具图像。对原住民木雕大惊小怪,恰好也误解了古人的大胆直接。山东莒县凌阳河大汶口黑陶尊器表的符号是图像还是文字,是一个字还是一个短句,都还值得思索。

铭文“祖”字

太阳,一个永恒的圆,从山峰云端或汹涌的大海波涛中升起。有人认为这个符号就是表达“黎明”、“日出”的“旦”这个古字。元旦的“旦”,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一直到今天,汉字的“旦”还是有明显的图像性,只是原来的圆太阳为了书写方便,“破圆为方”变成直线构成的方形而已。

解读上古初民的文字符号,其实也很像今天青少年玩的“火星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数千年的汉字传统一路走来有清楚的传承轨迹,一直到今天的“简讯”“表情”符号,并没有像保守者认为的那么离“经”叛“道”,反而很可以使我们再次思考汉字始终具备活力的秘密(有多少古文字如埃及象形文字、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早已消失灭亡)。

汉字是现存几乎唯一的象形文字,“象形”是建立在视觉的会意基础上。我们今天熟悉的欧美语言,甚至亚洲的新语言(原来受汉字影响的韩文、越南文),大多都成为拼音文字。

在欧美,常常看到学童学习语言有“朗读”、“记诵”的习惯,训练依靠听觉掌握拼音的准确。汉字的语文训练比较没有这种课程。汉字依靠视觉,在视觉里,图像的会意变得非常重要。图像思考也使汉文化趋向快速结论式的综合能力,与拼音文字靠听觉记音的分析能力,可能决定了两种文化思维的基本不同走向。

02

寓繁于简的汉字文学

大汶口黑陶尊上的符号,如果是“旦”这个古字,这个字里包含了“日出”、“黎明”、“朝气蓬勃”、“日日新”等许许多多的含意,却只用一个简单的符号传达给视觉。汉字的特殊构成,似乎决定了早期汉语文学的特性。一个“旦”字,是文字,也是图像,更像一个诗意的句子。

汉语文学似乎注定会以“诗”做主体,会发展出文字精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短诗,会在画面出现“留白”,把“诗”题写在“画”的“留白”上,既是“说明”又是“会意”。

郑板桥《竹菊兰图》局部

希腊的《伊利亚特》 (Iliad) 、《奥德赛》 (Odyssey) 都是鸿篇巨制,诗里贯穿情节复杂的故事;古印度的《罗摩衍那》 (Ramayana) 和《摩诃婆罗达》 (Mahabharata) 动则八万颂十万颂,长达几十万句的长诗,也是诡谲多变,人物事件层出不穷,习惯图像简洁思考的民族常常一开始觉得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同一时间发展出来的汉字文学《诗经》却恰巧相反——寓繁于简,简单几个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变成一种“领悟”。汉字文学似乎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仅仅十六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改变,人事情感的沧桑,景物的变更,心事的喟叹,一一都在整齐精简的排比中,文字的格律性本身变成一种强固的美学。汉语诗决定了不与鸿篇巨制拼搏“大”的特色,而是以“四两拨千斤”的灵巧,完成了自己语文的优势与长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汉语文学最脍炙人口的名作,还是只有二十个字的“绝句”,这些精简却意境深远的“绝句”的确是文化里的“一绝”,不能不归功于汉字独特的以视觉为主的象形本质。

文内图片均源自《汉字书法之美》

对每一位亲密伙伴,蒋勋分享他的私人经验,说汉字书法之美是签名时的端正、谨慎和自信,是彼此握着手书写时,治愈你我的掌心温度和均匀平稳的呼吸。

对每一位书法爱好者,蒋勋讲述汉字书法的千年故事,细读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说汉字书法之美是仓颉造字时的“天雨粟,鬼夜哭”,是笔墨、纸绢、金石的自然特质,是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的演变,是师徒传承的《笔阵图》和“永字八法”,是书吏、工匠、丞相、帝王、书家到僧侣、艺术家、舞者的公共表达。

内容上,修订版丰富作品图片,增添书法释文,图文关系更加紧凑体贴。

装帧上,修订版在单手可持的纸墨空间内,以裸背锁线可平摊的方式串联特订艺术书纸,在芜绿色的云宣纸内封书衣上沾墨绘竹展现书画同源,在晶莹透亮的白绢质外封窄书衣上契刻、打凹,再现金石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