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经 算卦 占卜 迷信 普通人

易经只是用来占卜算卦的迷信吗?普通人是否需要学习或了解易经?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6 08:34:04 浏览2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A)易经的评价

《易经》是一部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古书,与《山海经》、《黄帝内经》并称上古三大奇书。

提起《易经》,很多人以为它是算命风水之书。实际上,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深邃的智慧经典,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鼻祖。它是“智慧中之智慧,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易经》被誉为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后来的各家思想,都源于《易经》。

央视纪录片《天书秘境》中对《易经》的权威描述是:论及到中国古代经典哲学著作时,有一本书不得不提,它被誉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这本书就是《周易》,它是古代汉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 、抑或是《黄帝内经》, 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南怀瑾先生在《易经杂说》中的描述: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诸子百家的思想,没有不是从《易经》里出来的,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这一套观念,也都是从《易经》里面出来的。所以老子也说,“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都是来自《易经》的思想。

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总结道:“《易经》是五经之首。由于它是东亚人整个思想文化的最底层铺垫,因此它对后世发生的其他思想和学说,全都产生奠基性影响和贯通性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鲁洪生教授说:“《周易》给我们提供了为人的智慧,修身的智慧,经营企业、治理国家的智慧。”

然而《易经》又是极难读懂的,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难读懂的一本书。翻开此书,读者看到的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卦象符号和晦涩艰深的卦辞、爻辞。

从古至今研究《易经》者络绎不绝,但真正能够参得透、讲得清这本书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其中的集大成者,除孔子外,那就属宋代理学派的代表朱熹了。

所以,朱熹说:“《易》难看,不比他书”,同时又说“是圣人事,非学者可及也”。再加上今天人们与传统文化脱节已久,想读懂《易经》更是难上加难。我有时候就特别困惑,是古人的确拥有如此高深莫测的智慧?还是后人故弄玄虚按照自己的想法胡乱解释一通呢?

展开全文

傅佩荣教授说,他在学习中国古代经典的时候,把《易经》放在最后,因为它最难,也需要有某种生活的体验之后才有可能去了解。因为孔子本身,也是五十岁才研究《易经》的,虽然它的内容扼要,但是它里面的道理很深刻,需要有生活经验的对照才能够觉悟。

那么还要不要学习《易经》呢?傅佩荣教授用三句话来概括:“一、不学一定不会;二、学了不一定会;三、学会终身受用。”

我认为,可以读一些介绍易经入门或易经智慧的书籍,了解我们传统文化的思想源头,汲取一些人生的智慧。比如,我写这篇文章时,除了大而化之地查阅一些比较散乱的资料,主要阅读的书籍就是傅佩荣教授的系列图书。

B)易经的作者

关于《易经》的作者,流行且经典的说法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的话。意思是《易经》是众多先贤先哲们的集体智慧,即上古伏羲氏、中古周文王、近古孔子(以东汉初年望孔子时代为近古,或言下古)。

《易传·系辞下》里这样说:“古者包牺氏(布衣公子注:包牺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由此说明,伏羲氏完成了八卦(先天八卦)的创作。那六十四卦是不是伏羲氏创作的呢?我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者认为是周文王推演了六十四卦。

《周礼·春官》上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东汉经学家郑玄认为:“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由此可知,在《周易》之前,还有夏之《连山》和殷之《归藏》(均已失传),都已有六十四卦。所以,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氏推演完成的。

比如,傅佩荣教授说:“伏羲最先画了八个单卦,将这八个单卦重叠为六十四卦的人也应该是他。”

司马迁的《史记》上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被囚羑里期间,重新调整了八卦的顺序(即后天八卦),并将乾卦定为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原本《连山》的第一卦是艮卦,《归藏》的第一卦是坤卦),并为每一卦写下卦辞和爻辞。

孔子及其弟子及之后的历代儒家多次修改完成诠释《易经》的《易传》部分内容。傅佩荣教授的观点是:“《易传》就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一代一代,至少传了十代,到司马迁的爸爸司马谈,这些人合作做成的《易传》。”

C)易经的组成

《易经》本来叫做“易”,经孔子编纂整理之后才叫做“易经”。刘勰《文心雕龙·宗经》上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意思是:所谓“经”,就是永恒的、绝对的道理,不可改易的伟大的教导。

如前所述,《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创作,或至少成书在西周时期,其文字含义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不易读懂。因此,才有了解释《易经》的内容《易传》。

《易传》包括:《彖传》(上下两篇)、《象传》(上下两篇)、《系辞传》(上下两篇)、《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总共十篇文章,称为“十翼”。“翼”就是鸟的翅膀,表达“辅助”之意。

如果说《易经》是一部占筮书,那么《易传》则是一部哲学书。《易经》和《易传》合称《周易》。《周易》与夏之《连山》、殷之《归藏》并称“三易”,同为三代经典,可惜传世的只有《周易》。

D)易经的影响

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讲,《易经》的影响都是世所罕见的,从来没有一部著作能够在古今中外产生如此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易学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 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生活中大量的词语或成语来自于《易经》,正如《易传·系辞上》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老百姓每天都在被《易经》所影响着,但自己却不知道。

比如,为什么古代把皇帝叫“九五之尊”?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爻辞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最好的爻,成为了帝王的代称。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分别出自乾卦和坤卦的《象传》部分,即《易传·乾·象》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易传·坤·象》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另外,还有这些词语或成语,均来自于《易经》,比如:群龙无首、不速之客、大快朵颐、虎视眈眈、匪夷所思、洗心革面、见仁见智、殊途同归、否极泰来等等,也欢迎大家列举更多的例子。

自明末开始,《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现如今,《易经》被反复翻译成多种文字多种版本,流传到世界各地。

韩国人对它的崇拜更是不言而喻,其国旗上的图案说明了一切。(但这个似乎也有点让人担忧啊)

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的二进制算法开启了我们现今所处的伟大信息时代。二进制算法和中国古老的《易经》卦象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莱布尼茨二进制来源于中国《易经》”的说法广为流传。

当然也有很多人反对这个说法,我查阅了海量的资料,在一本《康熙皇帝·耶稣会士·科学传播》书中大概了解了如下的过程。

莱布尼茨在1701年2月15日的信中首次向白晋(布衣公子注:白晋,Joachim Bouvet,生卒年1656-1730,康熙身边的法国耶稣会士,写过《康熙帝传》)详细地介绍了二进制的设想。莱布尼茨认为他的有关二进制的内容对中国哲学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康熙帝也会对此问题感兴趣,并因此力劝白晋把它献给康熙。

1701年11月4日,白晋在北京给莱布尼茨回了一封长信,信中提到二进制的有关问题并附寄了伏羲卦爻图。这封信在1703年才到达莱布尼茨手中,白晋在信中指出:莱布尼茨自己认为二进制打开了科学的大门,但不应该作为一门新科学,因为伏羲在中国早就已经发明。

1703年5月18日,莱布尼茨回答了白晋的来信,认为伏羲是中国科学的创始人,卦爻图是科学史上最古老的里程碑之一。实际上,莱布尼茨在1679年3月15日,就已撰写了一些手稿,对二进制进行了相当充分的讨论。大约与白晋通信之后,莱布尼茨把他们讨论二进制的内容刊登在法国皇家科学院的刊物上,引起了欧洲科学家的关注,论文的题目是《论单纯使用0和1的二进制算术兼论其用途及它赋予伏羲所使用的古老图形的意义》。

数千年来,中国的文人学士们都将《易经》作为一部值得时时翻阅、日日研读的经典。南宋学者叶采有一首代表诗作《暮春即事》,诗中写道:“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傅佩荣教授说:“《易经》是一部奇妙无比的古书。看不懂的人说它是有字天书,略知一二的人对它深感敬畏,真正了解的人就爱不释手,随时摆在案头,向它请益人生各种问题,然后增长处世的智慧。”

正如《易传·系辞上》说:“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本期参考资料:

1.《天书秘境》,CCTV9纪录片

2.《易经杂说》,南怀瑾

3.《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

4.《周易应该这样读》视频教程,鲁洪生

5.《易经与人生》,傅佩荣

6.《解读易经》,傅佩荣

7.《康熙皇帝·耶稣会士·科学传播》,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