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 下学 山东省 联考 学年

山东省齐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6 04:50:02 浏览3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山东省齐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doc」,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在线查看,支持多种文档格式转换。

链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屡仆而屡兴、愈挫而愈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千百年来锤炼的“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密不可分。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具有丰富内涵。其中,包含了反思“时艰”的深沉忧患意识。从《周易》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包含了“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不断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但最后都归于一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爱国主义“根”之深、“蒂”之固息息相关。包含了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气节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推动民族奋进、矢志报效祖国。包含了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在变革中前进的历史。

中国是有着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国,政治、经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各民族共同铸就了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的历史。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语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在波澜#闹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用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凭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力维护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

纵览历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力量源泉。

历史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理念,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稳定,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需要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全文

(摘编自朱诚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

材料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的乾卦《象传》。《象传》是解释卦象立义的。天行:天道。健:运行不息。天之运行,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有止息,无有差错,君子当效法天道之健,以自强不息。与之相应,坤卦《象传》中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说。坤卦是地理形势的象征,“地势坤”即地势顺,君子应效法坤地之厚德,容载万物。

《易经》认为:乾为马,用马象征天,形容自强不息,故曰“天行健”;坤为牛,用牛象征地,诠释人的品德,故曰“地势坤”。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因此,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了人类勇于进取、勇于开拓、勇于向自己的惰性宣战的无畏气概。在社会发展层面上,它则体现为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故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引为校训。

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创新创造中前进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之源和力量之源。

(摘编自杨立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易》的内容中包含古人的深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思想和

行为中也都有所体现。

B.世界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逐渐变得强大,中国丧失了历史机遇,从而使中华民族遭受

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C.中国人民历经艰苦的反抗斗争终于赶走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面对侵

略永不屈服的民族。

D.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保卫和平、反抗侵略,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具有不畏强暴、自强不息

的顽强意志和民族品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自强不息”的内涵,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社会发展层面上的体现。

C.中国各民族既曾共同铸就了诸多盛世历史,也曾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抗争不屈。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意义丰富,清华大学的校训也与其相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B. 唐朝诤臣魏征的“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表现了反思“时艰”的深沉忧患意识。

C.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舍生取义、以身许国的高尚气节。

D.商鞍的“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表现了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材料一认为当今时代需要不断推动“自强不息”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阐述其理由。(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车(节选)

李 樯

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

父亲跨坐到车辕上,扬起他那杆称心如意的马鞭,“驾”,父亲轻喝一声,鞭鞘会发出一声还不至于把我们惊醒的脆响。父亲的去向只有两个方位,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南。每年秋收后一切拾掇停当,到来年开春田野里的麦子开始吐穗期间,父亲都会消失一段时间。他每次回来。母亲都会说,你怎么没死在外边,你死到外边去吧。

父亲的马车一度是用来贩运石头的。他把东山开采的石块贩运到我们或邻近的村子,卖给那些需要盖新房子的人家。打算翻盖新房,或者为即将长大的儿子盖婚房的人家,都会事先购买一批石头堆砌到自家院子前。砌地基时再请来石匠,将那些大小不一棱角参差的石块整饬成方石、条石,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形状。

吴大伯就是父亲带到我们这个小村庄的石匠。他来自西北很远的地方。吴大伯白天干活,晚上摇身一变,就会变成一位说唱艺人。(1)他的自行车上除了驮着一根铁钎、一把长柄和一把短柄铁锤,后座上还永远挂着一条发黄的旧布袋,那里面有一面牛皮鼓、一根打鼓棒和一对月牙形铜片。父亲说,那对铜片叫鸳鸯板,成双成对,不能分开。两块铜片夹在左手的五指中,互相撞击,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和音。我曾从吴大伯手里接过那两块铜片拿在手里把玩,像两弯黄月牙,有些沉,边角圆润,暗黄的铜片上有一些岁月侵蚀的暗纹。到了晚上,父亲会帮吴大伯在秋收后的打麦场上架起牛皮鼓,村里的老人们和少数妇女、孩子纷纷拎着小板凳、小方椅来到打麦场,坐到吴大伯对面,借着月光和住户门窗泄出的灯光,巴巴地等待着。(2)吴大伯呷一口父亲为他泡好的有半搪瓷缸子劣质茶叶的茶水,清清嗓子,碎的一声往身后的地面上吐出一口浓痰,左手举起鸳鸯板到齐耳的高度,右手扬起打鼓棒,咚,叮当当、叮当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哩个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休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父亲承担着吴大伯助手的角色,安排食宿,各家起点谷子,凑成半袋子甚至一麻袋,绑到吴大伯二八大杠自行车的后座上。有人说父亲其实就是吴大伯的弟子,但母亲并不赞成这些,她对父亲说,瞎日弄什么,人家来挣了钱,还驮一口袋粮食回去,你落个什么,有那工夫还不如去一趟东山,多倒弄一车石头。父亲并不搭理母亲,总是一句“你懂个屁”,便拍拍屁股出去了。

终于,父亲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家伙落儿,一只脸盆大小的牛皮鼓、一根打鼓棒、一对鸳鸯板、一副由四根藤条中间穿上牛皮筋可以自由收合的鼓架。他有时会让我跟在身后,帮忙抱着鼓架来到村东头的大芙蓉树下,背靠树桩支好大鼓,咚的一声,父亲向饭后的村人发出好戏即将开场的信号。“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吞了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在整个村庄,在我们村庄所处的整个大锅笼罩的天底下,父亲时常背着双手,一个人走向村外的麦田或棉花地。他的身影在那二十四条小路上交错出现,有时是在露水挂满叶梢、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清晨,有时是在彩霞漫天的黄昏或者明月高悬的夜晚,春夏秋冬,风雨或飘雪中,他的身影显得孤零,似乎没人能够理解他心底挣扎着的那价孤独。(3)有时我会跟在他的身后,没什么话说,只是左蹦右跳地在小路两边的杂草丛中捕捉蚂蚱,用一根狗尾草把那些蚂蚱串起来,带回家喂给鸡儿们。

不知哪天起,人们盖房子时兴起扎钢筋浇水泥的地基,没人家再需要石头,父亲的马车常常空载而归,一些嵌进车板夹缝的石子儿默然无声,碎疼了父亲和母亲的眼神。他的大车闲置下来,除了农忙季节把成捆的麦子拉到打麦场上,或者把收割的玉米秆拖到院子前,码成越冬用的柴火垛、或者拉着母亲和其他一些妇女、孩子去十里外的集镇,父亲的大车多半闲置在西南角的草棚下,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尊严。他那条麻线缠成手柄的马鞭,鞭杆由三根竹条咬合编织而成,一米来长,鞭鞘是根韧劲十足的牛筋线,比鞭杆稍长一些。当父亲挥起鞭子,赶着大车离开村庄前往东山,那鞭鞘的嘶啸声是令母亲安心、令我和妹敬畏的声音。但现在父亲没理由再去东山了,那鞭声听上去也变得喑哑无力,不再有往日那么悦耳。

从西北方向骑车而来的吴大伯再也没有出现过,父亲打听到他常常去东南方向的一个市镇,具体是哪个市镇,谁也不知道。父亲搬出那套闲置已久的马具,掸去上面的灰尘,牵出一身纯栗色皮毛的高头大马,为它修理好脚掌,驾上马车便出发了。每年的秋收后,他都要离家出走,在外游荡整整一个冬天。有人说他是去寻找师傅,有人说见过他在十里八乡游走说唱,也成了一个像吴大伯那样的说唱艺人。

我常常爬到村口那株高大的柳树上,手搭凉棚跳望远方,期待看见父亲的大车突然出现在二十四条小路当中一条的尽头。(4)然而他跟他的大车就像一只飞走的鹰,低矮的村庄和平坦的麦地并非他的归宿似的,只有我们从未见过的高山,哪怕寒风凛冽、白雪飘舞,但终究是他向往的地方。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轻喝一声,鞭鞘会发出一声还不至于把我们惊醒的脆响”,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驾着马车时父亲对孩子们的细心呵护。

B.“村里的老人们和少数妇女、孩子……巴巴地等待着”这一场面表现了在文化生活极度匮

乏的时代,人们对听吴大伯说唱的期盼。

C.“父亲的大车多半闲置在西南角的草棚下,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尊严”,说明已不能给家庭

带来收入的大车在这家人心中不再重要

D.小说叙事围绕着大车展开,大车不仅是贯串全文的线索,还是时代与生活发展的见证和

作者塑造“父亲”这一丰满形象的重要道具。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1)处,运用细节描写,通过细数吴大伯自行车上驮着的工具和说唱乐器,揭示了吴大伯石匠和说唱艺人的双重身份。

B.第(2)处,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详细描写了吴大伯说书前的准备工作和说书内容,使吴大伯说唱艺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C.第(3)处,运用动作描写,通过细致描写“我”跟在父亲身后自娱自乐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天真活泼。

D.第(4)处,运用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以景结情,写出父亲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表现父亲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8.小说以“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开头,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9.小说塑造吴大伯这一人物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爵邑尽,退朝而乘,啧然而叹,终而笑。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崔杼果弑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文本二: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现其行事,故次其传。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B.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C.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D.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庄公,即齐庄公。公,爵位名,古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一等。

B.“弑庄公”意为杀死庄公,“弑”在古代专指臣杀君,下杀上。

C. 袒免,即露出左臂,脱去帽子用白布缠头,是古代一种较轻的丧礼。

D.“进思尽忠”的“进”与《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的“进”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庄公起初很信任晏子,多采纳他的意见,经常赐他爵位,增加封邑,后来就不再采纳他

的意见了,并不断剥夺他的爵位和封邑。

B.晏子在他的爵位和封邑都被剥夺干净后,先叹后笑,因为他预料到齐庄公一定会被崔杼杀死,也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

C.晏子认为君臣都要为国家服务,如果君主不是为国家利益而死,而是为个人利益而死,那么作为臣子就没有义务为君主殉死。

D.晏子虽然没有为君主殉死,但是他却不怕冒犯崔杼,他坐在地上,将头靠在齐庄公的尸

体上痛哭,以此表达了对齐庄公的哀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4分)

(2)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4分)

14.司马迁感叹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司马迁为什么如此仰慕晏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①

黄庭坚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注】①本诗作于崇宁元年诗人省家后,赴任途经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道中。诗人昔日遭贬谪,其兄黄元明曾亲自将他送至黔州贬所,此次复职东归两人才得以畅叙手足之情,别后复寄此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诗人写自己因病不能喝酒,为东归时无法与兄长开怀畅饮而感到遗憾。

B. 颔联中描绘的“山店远”,营造了一种类似于“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清新悠远的意境。

C.颈联中诗人正话反说,实际上是期待家人即使没有什么事,也要经常写信给他报平安。

D. 尾联中诗人回忆当年被贬,兄长亲送,经过“一百八盘”时的情景,手足情深跃然纸上。

16.钱钟书曾评价此诗是“黄庭坚的比较质朴轻快的诗”,它的“质朴轻快”体现在哪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邺风静女》中,写女子故意躲藏起来,令前来约会的男子焦急寻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在东山上空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两个星宿之间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亭”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建筑,古时人们常在“亭”中休憩、游赏,也常在“亭”中送别,这在古典诗文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不安分的螳螂揪着一片叶子荡起了秋千;羞答答的木棉花在一点点绽放出甜甜的笑容;砂锅里飘出的令人垂涎欲滴的香气,犹如摄人心魂的美食交响乐……在新型显示技术的助推下,观众通过屏幕“看”到的世界异彩纷呈,呼之欲出的立体视觉效果令观众_____①_____。

壮丽的珠穆朗玛峰美景在超高清镜头中_____②_____,生动的演唱会场面通过8K信号传到云端,激烈的体育比赛现场直播让观众_____③_____。超高清视频技术融入剧院、旅游景区等场所,从内容展示、产品体验、模式创新等方面突破,逼真、沉浸的视听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一位喜欢看球赛的网友说,球迷是超高清显示技术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显示技术的升级为体育赛事直播提供了更多可能,通过高清高速设备,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现场比赛的速度与激情,不仅有亲临现场的感觉,甚至可以实现同现场的互动交流。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的有关专家接受采访时说,超高清显示屏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使受众的互动感、融入感体验感大大增多。超高清显示屏的需求很广,正带动其他关联行业升级发展。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自愈力就是生物依靠自身的内在生命力,修复肢体缺损和摆脱疾病与亚健康状态的一种依靠遗传获得的维持生命健康的能力。

_____①_____,是因为人类漠视了自身的自愈力,也藐视了自然界的强大力量。《黄帝内经》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也就是说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病,都要顺应自然和身体的规律,否则就会破坏天道,损害人体的自愈力。如果你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养生的核心就是顺应自然,_____②_____,做到天人合一。

人体的自愈力下降,_____③_____,所以增强人体自愈力是治疗疾病的关键。负氧离子正是通过增强人体自愈力,激发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来帮助人体战胜疾病的。自愈力如同大树的根,根壮叶就茂。自愈力增强了,身体里所有的疾病都会得到治疗。这也是负氧离子作用范围广的原因。长期生活在负氧离子浓度高的自然环境中的居民大都能健康长寿,因为负氧离子对人体状况的改善是通过修复人体自愈力来完成的,而自愈力的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1.下列句子中的“阴”和文中画横线处的“阴”,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天气预报说今天只是阴天,没有雨,大家就不要带伞了。

B.凡事讲究阴阳调和,在家庭关系中要注意避免一方太过强势。

C.这个人常常在背地里使绊子,很阴,你还是少和他来往。

D.这个地方背阴,待久了容易着凉,大家还是早点离开。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十二章》

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四章》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石灰吟》

我们在教材中学过的很多古代诗文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读了上面六则名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届山东省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语文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解析】“从而使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强加因果。

2.B 【解析】“在社会发展层面上的体现”无中生有。

3.A 【解析】“表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说法错误,应是表现了老当益壮,仍然有能担当大任的决心和能力。

4.①首先概括指出"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作用;②然后围绕“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内涵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展开论述;③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价值,倡议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5.①内涵丰富,包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和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②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力量源泉。③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稳定,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④可以指导个人言行,培养君子品格。(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6.C 【解析】“说明已不能给家庭带来收入的大车在这家人心中不再重要"分析错误,曲解文意。

7.D 【解析】“写出父亲对现实世界的不满”错,应为“父亲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足"。

8.①是整篇文章的点题之笔,对全文具有统摄作用。②写出了父亲谋生的艰辛,父亲赶着马车搞贩运,一直在不停奔波。③写出了父亲精神的追求,父亲赶着马车不停地去走向外面的世界。④营造了一种悠远迷蒙的意境,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给分)

9.①吴大伯作为说唱艺人,深受父亲和村里人的尊重和欢迎,表明生活在文化贫乏的乡村里的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②通过父亲对吴大伯的态度,以及在吴大伯离开后,打听吴大伯的去向等行为,表现了父亲乐于助人和对友谊的珍视,从而使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③吴大伯对父亲离开大山,奔向自己向往的旅途有催化作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给分)

10.C 【解析】正确标点: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11.D 【解析】两个“进”的含义相同,都是“在朝廷做官”的意思。

12.B 【解析】“他预料到齐庄公一定会被崔杼杀死”说法错误,文中晏子并没有预料到杀死齐庄公的一定是崔杼。

13.(1)有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掉晏子,崔杼说:“他是百姓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到民心。”(“人”“望”“民”各1分,句意1分)

(2)当晏子趴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行完作为臣子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开,他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人吗?("方""成礼”“去”各1分,句意1分)

14.①晏子犯颜劝谏,敢于直言。②晏子不畏强暴,冒着危险祭奠齐庄公。③晏子严于律己,厉行节俭。(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晏子是齐庄公的臣子,他的意见大都被采纳,每次朝见的时候,齐庄公都会赏赐给他爵位,增加他的封邑。过了不久,他的意见不被采纳了,每次朝见的时候,齐庄公就收回他的一些爵位和封邑。爵位和封邑都被收走后,晏子就退出朝堂,坐上车子,长吁短叹,最终又笑了。他的车夫说:“您为什么多次叹气后接着又发笑呢?"晏子说:"我叹气,是怜悯我们的君主不能免除灾难;我发笑,是高兴我能保全自身,我也用不着陪君主去死了。”后来崔杼果然杀死了齐庄公。晏子站在崔杼的门外,跟随的人说:"(您要)为君主殉死吗?”晏子说:“难道只是我一个人的君主吗?我为什么要殉死呢?"跟随的人又说:"逃往国外吗?"晏子说:"难道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要逃往国外呢?"跟随的人说:“回去吗?”晏子说:“我们的君主死了,回到哪里去呢?给百姓当君主的人,难道是为了欺凌百姓?是为了掌管国家。给君主当臣子的人,难道是为了俸禄?是为了保住国家。所以,君主如果是为了国家而死,那么臣子就为君主殉死;君主如果是为了国家而逃往国外,那么臣子就为君主逃往国外。如果君主为了自己而死,为了自己而逃亡,如果不是他宠爱的人,谁能跟他一起承担这样的祸患?况且别人明明有君主却把君主杀了,我为什么却要为君主殉死?又为什么要为君主逃往国外?但是我又将回到哪里去呢?"门打开了,晏子走了进去。崔杼说:"您为什么不为君主殉死?您为什么不为君主殉死?”晏子说:“祸患发生的时候我不在,祸患结束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为君主殉死呢?况且我听说过,把逃亡当作好品行的人不足以保住君主,把殉死当作有义气的人不足以建立功勋。我难道是个小女子吗?怎么能自缢而跟着去死呢?”说完就脱掉外衣左袖,露出左臂,摘掉帽子,用白布缠头,坐在地上,头靠着齐庄公的尸体哭泣,然后站起来,向齐庄公跳脚号哭了几声,就出去了。有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掉晏子,崔杼说:“他是百姓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到民心。”

文本二:

晏平仲,名婴,是菜地夷维人。侍奉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被齐国百姓看重。他担任齐国的相国后,一顿饭不吃两样肉食,他的妻妾不穿丝制的衣裳。他在朝廷时,君主对他说到的事,他就直言以对;没有说到的事,他就秉公办理。当君主有道义的时候,就服从命令去行事;没有道义的时候,就权衡度量着去行事。凭借着这样的行为,他连续三朝在各诸侯国中名声显扬。太史公说:我读过《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所写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所做的事,所以就编写了他的传记。当晏子趴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行完作为臣子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开,他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直言进谏,冒犯君主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做官想着要尽忠,归隐就想着要补救过失"的人吧!假如晏子现在还活着,我即使是替他拿着鞭子驾车,也是我高兴而仰慕的事啊。高中试卷君

15.C 【解析】“正话反说”说法错误,诗人是不想劳烦兄长。

16.①语言风格质朴。以口语入诗,写眼前之景,平白如话,清新自然,意境悠远。②感情表达轻松明快。写兄弟之情如话家常,以平淡之语,书写兄弟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7.(1)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2)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3)示例一: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示例二: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示例三:与子颍坐日观亭 待日出示例四: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每句1分,如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第(3)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得分】

18.①叹为观止 ②一览无余(一目了然)③身临其境

(每处1分,符合语境即可)

19.①拟人:把"螳螂"和"木棉花"人格化,表现了这些动物、植物在屏幕中逼真的形态,侧面突出了新型显示技术的先进与高超。②通感:“甜甜”把本来作用于视觉的开花形态移用为味觉感受,"美食交响乐"把本来作用于嗅觉的砂锅里飘出的香气移用为听觉感受,表现了新型显示技术给观众带来的身临其境的效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示例:超高清显示屏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使受众的体验感、融入感、互动感大大增强。(正确调整"互动感、融入感、体验感"语序2分,将"增多"改为"增强"2 分;如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1.B 【解析】文中画横线处的“阴”和 B项中的“阴”,都指我国古代哲学认为的存在于宇宙间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之一(跟阳相对);A项中的“阴”指空中云层厚,不见阳光或偶见阳光;C项中的“阴”指(为人)阴险,不光明;D项中的"阴"指不见阳光的地方。

22.①人之所以会生病 ②顺应人体规律 ③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每处2分,符合语境及字数要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