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孩 抛开 内在 心里 幸福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抛开内在小孩才是幸福的开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6 03:46:26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为什么伴侣无意中说的话,会让你莫名暴怒?为什么伴侣经常出差,你却感觉被他抛弃了?为什么你控制不住地挑剔伴侣的毛病......

01: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那就是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是由著名心理学大师荣格提出的概念。荣格认为,我们其实有很多聚集着形象、情绪、情感、情绪的人格。

一位心理学博士解释说,其中有一个典型的人格是“批评家”,当我们感觉内在总有个声音要控制、批评自己时,那就是“批评家出现了。

和批评家类似,“内在小孩”也是一种人格,他像小孩一样脆弱柔软,渴望被爱,关心和呵护。当我们有情绪时,经常会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个冲动的孩子,会发脾气,妒忌、没有安全感,脆弱无比......

与此同时,内在小孩也是我们的动力之源,与小孩才具有的美好品质相连,比如创造力、生命力、激情、全身心地投入、信任,真诚、好奇等等。内在小孩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赤子之心”。

展开全文

美国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一个全世界最优秀的小提琴家,他的音乐会门票最便宜也要100美元张,而且场场爆满。一次,一家杂志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他在地铁里演奏小提琴。琴声同样宛如天籁,但这次停下来欣赏他演奏的却只有孩子。因为,孩子是最好奇和最敏感的,只有孩子才能不在乎世俗的伪装,真诚地欣赏这个世界上最精微的美好和感动。

如果内在小孩受到伤害,甚至被我们“关”起来,即使我们很爱伴侣,那个孤独的内在小孩也只会让我们冷漠地对待伴侣,和伴侣同床异梦。

02:我们把内在小孩关在了过去

白大卫说,接近内在小孩,就是接近我们的内心,接近自己脆弱的那一-面。与伴侣相处,不能怕自己变得脆弱。因为只有这样,两颗温柔的心才会在此刻相遇,渐渐融化。

但是,当在童年时受到伤害,为了保护自己,我们便会将内在小孩关在过去的牢笼里。那个脆弱的孩子一直在孤独绝望地哭泣,他在用力拍打着牢门。

小伟有一个严厉的父亲。小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每次考不好,父亲就会严厉地管教他,不许他出去玩,监督他写作业。渐渐地,小伟从父亲身上学习到:爱就是控制。

长大后,他遇到了一个掌控欲很强的女孩,觉得特别亲切和熟悉。于是,他和这个女孩结婚,变成了一个妻管严。他认为,如果我不被妻子掌控的话,她就不会爱我。可是,当他让妻子掌控自己时,又在关系中失去了自我。

结果,他和妻子都不快乐:妻子觉得丈夫很窝囊:小伟觉得妻子不认可他的价值,就连周围的人也不尊重他。

“西班牙有一句谚语,熟悉的坏事,也比未知的好事要强!举个例子,一个美国小伙在美国时,对麦当劳没什么兴趣。但是到了中国后,见到麦当劳饮食就会情不自禁地走进去。因为这种熟悉的感觉,就好像回家一样。”所以,只有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在小孩,摆脱过去的桎梏,才可能会跳出这个熟悉的怪圈。

西班牙的心理学博士白大卫也曾经把内在小孩关在了过去。6岁时,他的父母离婚了,妈妈离开了家,搬到其他地方住。年幼的白大卫对此感到震惊和恐惧。痛苦得浑身麻木,他只有一个感觉——我被妈妈抛弃了。从那以后,他把那个脆弱悲伤、渴望妈妈疼爱的自己冻结在了6岁。

父母离婚后,白大卫进入只有男生的天主教学校就读。为了把心中那个脆弱的内在小孩藏起来,他压抑着内在小孩的需求和渴望,让自己变得坚强、独立。

他用完美主义来应对童年创伤,以此掌控自己的人生,摆脱被抛弃的命运。他不允许自己犯一点儿错误,只要写错一个字,整页作业都会重写;他不允许自己懒惰,甚至不允许自己有身体上的原始冲动,因为他会觉得肮脏;他只用头脑生活,不去倾听内心的感受.....

然而,无论如何拼命压抑,他的内在小孩都是那么孤独,一声声地呼唤着妈妈。进入青春期后,他的心中总有一种强烈的焦虑感和孤独感。即使身边有很多朋友,他依然感觉到孤独,甚至还有一种报复母亲的冲动。和女孩交往,也总是以分手告终。他的肩膀常处于紧张状态,好像穿上了一套厚重的肌肉盔甲。

这份孤独和悲伤,白大卫独自背负了很多年。从15岁开始,他就学习心理学,参加各种心灵成长课程和工作坊。直到他遇到直到自己的心灵导师,才开始把内在小孩释放出来。

03:被抛弃、欺辱、忽视的童年创伤

在童年时,父母、老师、祖父母、叔伯、兄弟姐妹、同伴、邻居、继父母等人,如果对孩子有抛弃、侮辱、忽视、实施暴力、过度期待、控制等行为...这些负面事件的强烈刺激,就有可能会导致童年创伤。

而事实上,内在小孩是不可能被永远关住的。当我们遇到与童年创伤类似的情境或经历时,那些压抑的情绪和冲动就会被激活,内在小孩会跑出来,接管我们的心。

当父母离婚,被送养,住寄宿幼儿园时,有些人可能会受到被抛弃的创伤。

朋友娜娜因为父母工作繁忙,从小被送到爷爷奶奶家生活,幼年时的她,感觉被父母抛弃了。8岁时,她被父母接到身边,她又感觉被爷爷奶奶抛弃了。

她的内在小孩非常矛盾:一方面,特别渴望爱,对伴侣有很多期待,内心有一个很大的黑洞需要填补;另一方面,又非常恐惧亲密关系,没有安全感,不信任人,因为她从两次“被抛弃”的经历中学到的是:亲密关系会毁了你,你早晚都会被抛弃的!

娜娜的丈夫非常爱她,给了她很多呵护。有一次,丈夫出差三四个月,娜娜心中“被抛弃”的情结突然激活了。她的心理退回到被父母“抛弃”的内在小孩状态,孩子气地指责对方:“你不爱我,你不关心我,你心里没有我....

听见这些指责,丈夫觉得特别委屈,我对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不仅不感动,还说我不爱你。夫妻俩的心,离得越来越远。渐渐地,丈夫真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关心她了。而被抛弃的内在小孩对娜娜说:“你看到了吧,他真的不爱你!”

当有一天,娜娜又孩子气地指责丈夫时,忍无可忍的他突然平静地说:“是,你说得对,我不爱你了。”娜娜哭着说:“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不爱我!”

内在小孩,就像埋在我们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大爆发。

“和内在的小孩相处,就是和自己过去的情绪相处:和内在的小孩交流,就是向过去的误会诉说:拥抱内在的小孩,就是拥抱自己的情绪......”

04:放下抱怨,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有些童年创伤的确与父母有关,但就算父母犯了错,我们也不要把童年创伤全都归咎于父母。这是因为,一些负面经历之所以成为创伤,不仅和事件本身有关,也和孩子的先天气质、对事件的解读和应对方式有关。

在先天气质方面,每个小孩都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孩子特别敏感,被父母批评了一次,就会把这种情绪无限放大,最后形成创伤:有的孩子天生粗心大意,被父母打了都不当回事。虽然打骂的性质比批评更严重,但是他的心理却没有创伤。

在解读方面,比如,爸爸妈妈不来参加家长会,如果孩子把这件事解读为“爸爸妈妈太忙了,所以没有来”,那么这件事就会自然地过去:而如果解读为“爸爸妈妈不在乎我”,那么,它也许就会成为一个创伤事件。在应对方式方面,同样面对同伴的欺辱,选择默默忍受的孩子,肯定要比选择逃跑的孩子,受到的伤害大得多。

所以,重要的不是童年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怎么去处理,怀抱什么态度。

面对不幸的童年,人们往往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埋怨别人,把童年创伤作为拒绝成长的借口——都是你的错,是你让我变成这样的;一种是把童年创伤作为个人成长的养料,这些都是我经历的事情,它们都很宝贵,能够帮助我实现个人成长。

“西班牙有一句谚语:“永远不要把鲜花献给猪。当我们内心沉重的时候,我们的感觉会迟钝、封闭,是无法欣赏生命的美好的,也无法和伴侣亲密的。”

所以,我们需要疗愈内在小孩,不再背负沉重和悲伤前行,面对真实的自己,向伴侣敞开心扉,分享彼此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