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周元春 李舒瑜
深圳东部盐田区、香港新界北,深港海陆直接交界处,就是沙头角地区,这里,具有连接深港两地、辐射内陆腹地和国际市场的先天优势,但却因为历史原因,未能实现真正互联互通。
近年来,深港两地都在积极谋划推动沙头角地区发展。2022年,深圳市盐田区政府发布《加快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的实施方案(2022—2025年)》;香港特区政府对封禁长达71年的部分沙头角禁区解禁,开放沙头角禁区、沙头角口岸重建等多项工作写入2022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施政报告。
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深圳、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对沙头角地区协同发展充满期待,并希望依托沙头角、中英街、盐田港等关键节点,通过创新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供给,打造新的深港合作重要战略平台,进一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
▶李大宏委员:
建议将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规划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兼大公报社长、文汇报社长李大宏十分关注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的规划建设。按照规划,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的合作区将聚焦“旅游+消费”主体功能,打造国际跨境旅游首选目的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特色引领区、深港共建共治融合发展新典范。
“全力推动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平台很有必要。”在李大宏看来,推进深港跨境旅游协调发展是做强深港合作这一极的重要举措。“据统计,合作区未来可能面向深港释放产业空间超过500万平方米、形成千亿级旅游消费产业集群,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旅游人次年均增加超1000万。”
但李大宏也指出,目前合作区、深港跨境旅游协同发展等事项的事权,涉及多个部门,在区级层面难以推进,同时也存在边境管理政策待突破、基础配套设施需提升等问题。
为此,他建议,首先要建立“深港同管”机制,建立“盐田-新界北”跨境旅游行政首长联席会议、中英街深港合作“议事会”等,协商共建深港跨境旅游合作平台。其次,要建立“政企同台”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集“深方政府、港方政府、深方企业、港资企业”于一体的四方合作机制,共商规划跨境旅游产业、项目和产品。此外,还要建立“政策同频”机制。“建议加快完成中英街管理体制改革,希望给予突破性政策支持,在深港旅游签证发卡、免税清单增加、简化边检质检、跨境实业投资、货币自由兑换、信息数据流通等政策方面开‘绿灯’,推动中英街两侧一体开发建设。”
▶黄西勤代表:
打造“深圳盐田-香港葵青”组合港实现国际航运枢纽互联互通
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的建设同样牵动全国人大代表、国众联集团董事长黄西勤的心。全国两会期间,她提交了一份建议,提出推动沙头角合作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深港自西向东三大战略合作平台体系。
对于合作区的建设,黄西勤也有着深入的思考。黄西勤建议,将深方沙头角片区和港方沙头角禁区作为深港深度合作先行区,其中深方中英街与香港沙头角禁区作为一期先行试点。同时,调整政策并实行“港进港出,入区不入境;深进深出,入区不离境”的监管模式。
展开全文
交通运输是深港硬联通的关键。黄西勤建议,以深圳盐田港和香港葵青港及其联通海域为范围,设立深港盐葵特殊监管区,打造“深圳盐田-香港葵青”组合港,推动深港国际航运枢纽互联互通。同时,支持深圳地铁延至沙头角口岸,实现沙头角地区与宝安国际机场直接连接,协调推动港铁北环线进一步东延到沙头角口岸,与深圳地铁在沙头角口岸实现无缝对接,为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林娜委员:
探索转型推动中英街“蝶变重生”
中英街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深圳八景”之一,记录深港双城互动发展的轨迹,承载“一国两制”的独特历史价值。但在全国政协委员、台盟深圳市委会主委林娜看来,自香港回归祖国后,中英街作为“香港窗口”的功能大为削弱后,对商业旅游经济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虽然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规划中,将中英街作为核心区,但由于中英街属于深港分治,两地定位和规划不一致,深港共建共治共赢还面临诸多问题。
“中英街具有深港融合的先发优势、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建议从‘一国两制’的高度探索中英街‘蝶变重生’的转型路径,创新深港合作模式,将中英街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重要平台。”林娜说。
为此,林娜建议,探索建立区级深港双方常态化议事机制,加强深港两地政府、民间的沟通,提升中英街改造升级的整体性。同时,围绕加强深港合作,优化中英街及沙头角禁区功能定位,推动提高免税购物额度,延长通关时长,放宽港澳台及外籍游客进出中英街的限制,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
林娜还建议,充分利用双方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在目前香港方面已开放码头及禁区部分区域的基础上,联合研究创新的跨境旅游管理制度,打造深港精品旅游品牌体系。
(深圳特区报北京3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