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法 编纂 词典 步行 上班

花十六年编纂《汉法大词典》87岁仍坚持步行上班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6 00:22:02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校长说

如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语专业的创办历史是一本书,那么它的序言必然会有著名诗人、翻译家梁宗岱,以及他的学生黄建华的名字。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第二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语专业设立,与大学同龄。梁宗岱与黄建华是较早来法语专业任教的一批老师。

五十九个春秋,广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法语人才,而这些人才同样是中法文化交流的见证者。近日,南都记者走进这所高校,分别与经历过法语专业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后、新时代不同阶段的教授和教师对话,从他们的故事里探寻中法文化交流的过去与未来。

故事要从1957年说起。那年中山大学第一届法语专业招生,因自小读过莫泊桑、巴尔扎克等法国作家的作品,黄建华抱着好奇的心态选择了法语专业,师从梁宗岱,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理论家、批评家、翻译家、教育家于一身的人才。

21岁才开始学习法语的黄建华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光是学小舌音就快要了我的命”。熬过“要命”的初学阶段,黄建华来到了他重要的人生坐标——广州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前身之一)。1970年中山大学外语系并入广州外国语学院,黄建华与梁宗岱一起随外语系转至广州外国语学院任教,1989年起任该学院院长。1995年,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组建为现在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简称“广外”),黄建华担任首任校长,至今仍活跃在学术界和教育界。

4月14日,南都记者来到广外北校区办公楼二楼黄建华的办公室,他从堆满词典、书籍的办公桌前起身,走到门口亲切地和记者打招呼。采访时黄建华侃侃而谈,说到动情之处还会起身走到书架前,拿起一本书补充讲解,就像上课一样。他第一次起身,是在说到自己的老师梁宗岱时。黄建华拿起放置于书架醒目位置的《宗岱的世界》系列丛书,向记者回忆道:“梁先生待人宽厚,但在业务上非常严格,一丝不苟。我用法文写作文,梁先生一词一词地改。”

秉承导师“重实学轻虚衔”的治学精神,黄建华把查阅词典作为自己学习的重要手段,这也为他今后的词典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975年,在广外任教的黄建华偶然被安排主编《新简明法汉词典》(1983年出版)。“我没有经验,只能边学边编。”说罢,黄建华再次起身,拿出《新简明法汉词典》翻阅着说道。“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外语人才紧缺,我被推荐应考进入总部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译审,这是我第一次去法国。工作期间,我抓紧一切机会去大学蹭课。”黄建华说,巴黎是求知者的乐园,而词典学始终是他求知的方向。

在法国期间,黄建华一边搜集各种辞书和辞书学著作,一方面遍访法国著名词典学家。1987年出版《词典论》,这成为我国首批系统论述词典编纂的专著之一。作为教师,黄建华更是桃李满天下。他在广外创建了词典学这一新学科,培养了我国第一位词典学博士,众多弟子成为一些院校词典学专业的领军人物。

辞海浩瀚,黄建华是渡海者。1998年,黄建华教授即将卸任校长职务,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邀约编纂《汉法大词典》,一诺千金,由此开始了十六年的《汉法大词典》的编纂生涯。“本来不用花这么长时间,2012年,我确诊为肺癌第IV期,癌细胞已转移至骨头。后来我做了靶向治疗,直至现在还在吃靶向药。”谈及这段经历黄建华眼角泛起泪光,但又很快带过,“你只能咬定青山不放松”。

2014年,720万字《汉法大词典》正式出版,填补了中国尚无大型汉法词典的空白。“如今词典需要不断修订、完善。我希望我们后继有人,能继续完成词典修订的使命,共同延续它的生命。”这也是今年87岁的黄建华仍每天坚持从家步行到办公室工作的原因之一。

黄建华的办公时间一般从早上9点到傍晚6点,中午休息三个小时。在此期间,他只要抬头看向书架,就能看到女儿贴的一张A4纸,上面用汉法双语写着“适可而止”(Le mieux est l’ennemi du bien)。“适当休息,但不会停止”——黄建华似乎是这样践行这一提醒。他笑着说自己还有个作家梦:“我想继续写作,再出点散文集、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