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经 麻花 巫师 小腿 真相

山海经:交胫国的人两小腿扭成麻花为何?巫师被焚背后的真相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5 15:25:03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山海经》中出现了很多神秘国度,主要集中在《海外经》中,而一旦其中诸国被坐实于现实中的国度,那么关于山海经中的奇谈怪论,就会变成人们认识异域风情的依据,今天阳Sir要聊的是备受争论的“交胫国”,他们这个国家的人难道都是畸形腿吗?

我是阳Sir,深耕考古,也曾流观山海图!

一、交胫与交趾

“交胫国......其为人交胫”——《海外南经》

所谓胫,《论语》说,皇疏:“脚胫也。膝上曰股,膝下曰胫。”也就是人的小腿相交。

同时,交胫国也是《淮南子》中所记海外三十六国之一,其人名交胫民。交胫国的人,个子不高,四尺左右(一米三),身长有毛,足骨无节,所以腿脚弯曲而相互交叉,他们一旦躺下之后就起不来了,必须要人搀扶才能站起来。—(《广韵》卷三引刘欣期《交州志》)

郭璞对此的解释很神奇:他以地理学上的“交趾国”来解释《海外经》中的“交胫国”:

郭璞注:“言脚胫曲戾相交,所谓雕题,交趾者也。”

展开全文

显然这种说法有点本末倒置了,地理上的“交趾”其实是《海外经》中“交胫国”向现实的投射!“交趾”屡次见于先秦典籍之中,其语境也基本上大同小异,一般均指远方蛮荒之国!

“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墨子·节用中》”

“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大戴礼记·五帝德》”

很明显这段话是用以表示先王的王道教化所向披靡、无远弗届。但是仔细看却发现,这些语句中的地名如幽都、日月之所出入、流沙、蟠木等都是出自《山海经》中的名词,说明古人想象四方的依据正是《山海经》。

由此可见《山海经》对于塑造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知识分子的地理观所发挥的作用,正因为其深入人心,所以才会成为人们对地理命名的依据。

所以,《汉书·地理志》中云:“交趾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交州”,这个地名便极有可能是汉武帝“案古图书”命名的结果。那么,我们要理解这么怪异的民族风情,该从何入手呢?答案就在殷商甲骨文中!

二、烄为火中暴巫

实际上,当我们追本溯源,去探寻“交胫”两字本义之时,一切都迎刃而解。

在殷墟卜辞中有一字,陈梦家先生解为“烄”,这为我们破解“交胫国”之谜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他说:“(烄)象人立于火上之形”,也就是说这个“烄”字是象形字,表现的是一个人立在火上,那么又和“交胫”有什么关系?让我们睁大眼睛仔细看下这个“烄”字!

怎么样?如果你观察足够仔细,有没有发现这些火上的人形,他的小腿也就是胫骨正是交叉在一起的,简直就是“交胫”的真实写照!“烄”字从“交”在“火”上,“交”字即象交胫之人。《说文》:“交,交胫也”!

那么,这个甲骨文中特殊字符“烄”究竟有何含义?

实际上,仔细检索就不难发现,“烄”字的每次出现都与求雨息息相关:

“今日烄,有雨(续4·18·1)”问今天焚人之后,会不会下雨?“烄有从雨—烄亡其从雨(前5·33·2)”举行烄礼会下雨,没有的话就不下雨

在殷商之际,这个“烄”字生动地再现了商人淫祀“暴巫求雨”的过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近乎于残忍的仪式?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商朝人某天刚好烧死一个人之后,凑巧下雨了,干旱已久的土地得到了滋润,那么他们就会理所当然地,去将“焚人”与“下雨”两件毫无关系的事建立起因果联系,逐渐形成迷信。

在商之后,这种焚人求雨仪式在先秦文献中也不乏记载,经常有君主因为黎民百姓的干旱问题,来焚烧巫师令其去与上天沟通降雨: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中:“夏,大旱,公欲焚巫尪”《礼记·檀弓下》:“岁旱,穆子招县子而问然,曰:天久不雨,吾欲暴尪而奚若?”

最为著名的例子是关于成汤的故事——“汤祷桑林”,记载于《吕氏春秋·顺民》: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

也就是说当旱情非常严重的时候,仅仅依靠雩祭无法让老天爷下雨的时候,就必须要采取焚烧巫尪这种极端的方式了,这种人起初是“人牲”后来则用法力通天的“巫尪”来代替!

所以,我们回归到《山海经》中就明白了“交胫国”的含义:不过是作者刚好亲历了一次“交胫国”焚人祈雨的风俗仪式,便将此域外风情记录下来。而如果仅仅只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民长得奇形怪状,而颇费笔墨去记录似乎意义不大,毕竟只有那些与生存相关的记忆才令人印象深刻,值得后人流传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