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陈桥驿发生了兵变,后周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在部属和士兵的拥护下“被迫”黄袍加身称帝,随即赵匡胤率军回攻后周都城开封,年仅7岁的后周皇帝柴宗训让位于赵匡胤,于是赵匡胤称帝即宋太祖。
赵匡胤称帝后,在位十六年,在公元976年去世,但令人费解的是赵匡胤去世时他的长子赵德昭已经25岁,却始终没有被赵匡胤立为皇太子,而他死后更是将皇位传给了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十分让人费解,下面就说一说赵匡胤为何在位十六年都不肯将长子赵德昭立为太子,反而最后传位于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称帝时还处于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他并不能确保北宋政权的长远
赵匡胤废后周幼主柴宗训称帝标志着五代十国中的五代结束,但赵匡胤称帝时并不代表着五代十国的乱世已经结束,赵匡胤在称帝时,还有着南唐、后蜀、南汉、南平、吴越以及北汉这六个政权并存,以及还有若干的地方军阀割据,所以赵匡胤建立北宋时还是属于乱世未平之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也不敢确定他将来就一定能一统天下。
赵匡胤一生只有四个儿子,但有两个儿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真正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儿子赵德昭和小儿子赵德芳。赵匡胤称帝时已经34岁,老大赵德昭年仅9岁,老小赵德芳年仅1岁。
要知道在五代十国那个乱世,在赵匡胤之前平均每三年换一任皇帝,几乎没有一个皇帝是善终,而且赵匡胤的老领导后周世宗柴荣算是五代十国之中比较少有能得以善终的皇帝,但还是在39岁就因病去世了,没能熬过40岁的大关。
展开全文
赵匡胤首先不能保证自己建立政权能持续多久,毕竟当时天下未定,赵匡胤也要一步一步去统一。
再者就是赵匡胤也怕自己万一步上老领导柴荣的后尘,英年早逝的话,那他儿子赵德昭年幼继位的话,很难不会再出一个殿前都检点,再来一个黄袍加身,毕竟第一个玩黄袍加身的也不是赵匡胤,而是柴荣的姑父后周太祖郭威。
万一赵德昭年幼继位,再出现一个殿前都检点来个黄袍加身,那赵匡胤建立的北宋不就和柴荣一样,英明神武一辈子,辛辛苦苦奠定的大好局势被别人捡了便宜。
要知道当初柴荣在北伐时患重病班师回朝,再回都城开封的途中柴荣曾经捡到过一片写着检点当天子的竹片,柴荣十分厌恶,要知道当时后周殿前都检点是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
郭威的子嗣当初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因此郭威无子才收养了妻侄柴荣当养子,但郭威的四女婿张永德也颇有才能,因此郭威曾经犹豫是传位给女婿还是传位给妻侄,也就是说张永德曾经是柴荣皇位的有力竞争对手,所以柴荣在捡到这块检点当天子的牌子十分猜忌张永德,于是在临终前召见赵匡胤,用他替代了张永德为殿前都检点。
柴荣在最后时刻还殷殷嘱托赵匡胤要好好辅佐儿子柴宗训,结果柴荣前脚翘辫子,后脚赵匡胤就学他养父郭威玩了一出黄袍加身,就把他儿子柴宗训的皇位夺了过来。
这些事情赵匡胤称帝后也是历历在目,所以他也担心万一将来自己早死了,那儿子赵德昭的结局不就和柴宗训一样了。
而且赵光义对哥哥赵匡胤继位帮助还是比较大,陈桥驿兵变就是赵光义参与策划,因此赵匡胤和母亲杜太后商议,于是决意先立弟弟赵光义当继承人,也因此后世传出了赵匡胤与母亲杜太后确立的金匮之盟。
根据金匮之盟的约定,杜太后是建议赵匡胤去世后传位其弟赵光义,而赵光义去世后再传位最小的弟弟赵廷美,当赵廷美去世后,再还位于赵匡胤长子赵德昭。这就是金匮之盟的兄终弟及三传之约。
根据《宋史》记载,金匮之盟是杜太后临终前与赵匡胤的约定,当时在场的还有宰相赵普,也是赵普记录下了金匮之盟的记载。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藏在金匮(同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宋史》关于金匮之盟后世大多报怀疑态度,不确定其真实性,假设金匮之盟是真事,其实杜太后和赵匡胤考虑的都没错,当时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长子赵德昭不过10岁,杜太后劝赵匡胤吸取柴荣传位幼子柴宗训而亡国的教训也确实合理。
即便金匮之盟不是真的,但历史上赵匡胤确实是不敢立幼子为储君,他实际上就是这么做的。
因此赵匡胤在建立北宋,国家并没有真正统一的情况下,他没有选择立年幼的赵德昭为太子,而是选择了让弟弟赵光义当接班人。赵匡胤并没有明确册立赵光义为皇储,而是留了后手采用隐皇储制度不过赵匡胤虽然在建国之后决意册立弟弟赵光义做接班人,但是他并没有给赵光义皇储的名分,他采用了五代十国独有的隐皇储制度。由于五代十国乱世纷争,经常出现太子儿子弑父篡位的事,这就是因为太子有了皇储名分,成为了未来皇位接班人,身边就逐渐形成一批政治势力,这对皇帝的威胁是非常大的,所以到了五代后期就出现一种隐皇储制度。
所以为隐皇储就是让其拥有皇储之实,但不给皇储名分,通常隐皇储都是亲王爵位兼京兆尹,而且特意明确其地位在宰相之上,在五代后期,只要看到身兼这样官职和爵位的人,那就是皇储没跑了。
当初赵匡胤的老领导柴荣继位时就是如此,郭威建立后周之后,就收柴荣为养子,并赐柴荣晋王爵位兼京兆尹,地位在宰相之上。等后来郭威去世,柴荣就以此比身份继承了皇位。赵匡胤继位之后不久,也是直接将赵光义晋封为晋王兼京兆尹还兼东都留守,并加强了赵光义的亲王仪仗,上朝时赵光义的站位也在宰相赵普之上,因此这也就是说赵匡胤用隐皇储制度确立了赵光义为皇储,就是不给赵光义名分而已。
而赵德昭在赵匡胤生前从来没有被封王爵,最高官职不过是检校太傅,从这一点也说明赵匡胤生前可能并未想立赵德昭为皇储,但是赵匡胤真能做到不让亲儿子继承皇位吗?
如果大家换到赵匡胤角度去想想怎么可能这世上有这样的父亲,世上的父母大多都是舔犊情深,大多数父母都希望把自己所有的产业都传给子女,赵匡胤又不是现代人,怎么能想着不把政权传给儿子。
赵匡胤给弟弟赵光义采用隐皇储制度其实就是在给赵德昭留后手,赵匡胤在先后攻灭南汉和南唐之后,当时只剩下北汉和吴越,天下大势基本已在赵匡胤掌控之中,所以赵匡胤那时候确实曾想改立自己的儿子赵德昭为皇储,毕竟赵德昭当时已经20多岁。但是赵匡胤发现弟弟赵光义的政治势力已经非常庞大,赵匡胤最初想将都城迁到东都洛阳,就被朝中群臣所阻止,赵匡胤几次迁都想法都被群臣阻止,他就发现了赵光义的政治势力已经可以左右证据了。
为什么说赵匡胤通过迁都洛阳就明白了赵光义的政治势力多么强大了呢?要知道东都留守正是赵光义,换言之洛阳那是赵光义的政治地盘,所以赵匡胤迁都想法阻力就是来自赵光义一派的势力阻挠。
但是赵匡胤并没有轻举妄动,因为他知道,虽然自己有信心能够遏制住赵光义,甚至他完全可以将赵光义换下来,但是势必会造成内部大乱,当时虽然赵匡胤基本掌控了中原大局,但是北汉和契丹所建立的辽国依旧对宋朝虎视眈眈,如果赵匡胤为了皇位继承人问题掀起一番腥风血雨,那势必会让北宋国力大损,届时也会给辽国和北汉可乘之机。
所以赵匡胤没有在生前急于晋封赵德昭王爵,他是怕如果晋封赵德昭王爵,就会引起赵光义的猜忌,从而激起赵光义的不满,因此赵匡胤在几番试探之后,就决定得从赵光义本人入手,慢慢从其手中收回权力,转而让赵德昭接替赵光义。
但赵匡胤万万没想到自己大限将至,在南唐被平定一年之后,赵匡胤身体就开始每况愈下,在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凌晨猝死。
由于赵匡胤属于猝死暴亡,因此没有留下任何遗诏,其实即便赵匡胤并非猝死,他如果当时大限将至,估计最终也会选择传位赵光义,毕竟当时赵光义已经羽翼丰满,他即便想传位给赵德昭也不现实。
也是由于赵匡胤给赵光义的隐皇储身份,这也使得赵光义继位时还起了一些波澜。赵匡胤临终前曾命太监王继恩去召赵光义进宫交代后事,但他的宋皇后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反而让王继恩召赵匡胤幼子17岁的赵德芳入宫,宋皇后的意思是想让赵匡胤临死时把皇位传给赵德芳。因为宋皇后与赵德昭以及赵光义关系并不好,而赵德芳却是他的养子,与她的关系比较亲密,赵德芳如果继位,宋皇后还能保住现有利益。所以她力主让赵德芳进宫接受赵匡胤临终嘱托。但是王继恩却并没有执行宋皇后的命令,王继恩最终召来了赵光义,因此赵光义才得以顺利继位。而宋皇后知道赵光义继位后也傻眼了,只得第一时间向赵光义服软认错,但是她并没有获得赵光义原谅,最终宋皇后在赵光义的刻薄对待中去世,死后都没有得到皇后应有的葬礼。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宋史纪事本末》所以没有皇储名分,加上赵光义进宫时赵匡胤已经去世,赵匡胤也没有当面向赵光义交代后事,而赵匡胤暴亡也使得赵光义没有得到临终的传位遗诏。赵光义的继位可以说是“三无”,没有皇储名分、没有先帝临终召见、没有传位遗诏,这些都让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备受后世的猜测。赵光义为何后来没有传位赵德昭?按照兄终弟及,三传之约,赵光义将来应该先传位给最小的弟弟赵廷美,然后再由赵廷美传位给赵德昭,可是为何赵光义死后继位的却是他的儿子宋真宗赵恒呢?赵光义其实继位后确实是按照兄终弟及的传法,他也是对赵廷美采取了隐皇储册封,他先册封了赵廷美为齐王兼京兆尹兼中书令,这基本就是皇储的标配了,随即又册封赵德昭为武功郡王兼检校太尉,并特命两人上朝时班次位在宰相之上,可以说赵光义最初也算是按照兄终弟及和三传之约册封了赵廷美和赵德昭。但是到嘴的鸭子谁愿意让它飞?因此赵光义制造历史上的两个意外,间接害死了弟弟赵廷美和侄子赵德昭。第一个意外就是赵德昭之死,赵德昭作为后备皇储的皇储,也就是皇储的第二顺位继承人,他还没来得及享受一下隐皇储的待遇,就莫名其妙的自尽了,而他自尽与赵光义脱不了关系。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先攻灭了北汉,随即他就准备起兵北伐,要从契丹人手中收回幽云十六州。攻打幽州时,赵德昭也随赵光义大军出战,在大战期间的某夜,赵光义所统率的御营军队与主力军队失散,一时之间军中无主慌乱一片,这时随军出征的部分朝臣认为赵光义可能遭遇了不测,建议赵德昭立刻在军中继位,继续指挥大军战斗,结果赵光义平安无事归来,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不过赵光义并没有当场发作。后来北伐幽州以失败告终,赵光义在战场上还中了一箭,北伐失败加之战场受伤这些都让赵光义心情十分郁闷,所以班师回朝后,赵光义迟迟没有封赏此前攻灭北汉都城太原之战的功臣,赵德昭就为替这些功臣讨封赏与赵光义争论起来。结果赵光义盛怒之下说出了一句“等将来你当皇帝以后再来对他们封赏也不迟。”这句话不知道是赵光义故意说出来刺激吓唬赵德昭,还是他当时心情真的郁闷加之北伐时赵德昭曾被众朝臣拥立为帝让他生气说的气话,总之赵光义这句话对赵德昭的刺激很大,退朝之后赵德昭归家就自尽了,年仅29岁。赵光义得知赵德昭去世,还当众嚎啕大哭,边抚着赵德昭尸体边大喊“痴儿何必如此!”赵德昭自尽不久,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也在睡梦中猝死,年仅22岁。赵光义对赵德芳的死也是表现的悲痛万分。总之赵匡胤去世后不久他的两个儿子都先后英年早逝,赵光义也表现得非常悲痛,至于他们俩的死与赵光义有没有关系,那就不好说了,毕竟他们俩去世,赵光义获利最大。最后就是小弟弟赵廷美了,按照历史记载,赵廷美与兵部尚书卢多逊勾结,图谋逼赵光义退位,提前实现兄终弟及的约定,于是赵光义很不客气,卢多逊被流放,赵廷美被褫夺王爵,贬为涪陵县公,被举家迁往房州。赵廷美从隐皇储变成了县公,还被发配到了比较偏僻的地区,这让他备受打击,于是到房州不久之后,赵廷美就抑郁去世,享年38岁。至此兄终弟及,三传之约的所有继承人全都意外去世了,那赵光义只能“被迫”让自己的亲儿子当皇位继承人了,因此北宋的皇位此后一直在赵光义后人中传承下去。到了南宋之后,由于宋高宗赵构无子,反而皇位又回到了赵德昭和赵德芳的后人手中,南宋皇位基本都是由赵匡胤一系后人传承。写在最后所以赵匡胤没立长子赵德昭当太子,主要是因为当时天下不稳,他不敢立年幼的赵德昭为皇储,当天下大势已定时,赵光义已经羽翼丰满,赵匡胤想动他也没太多机会,而且加之赵匡胤寿命余额不足,因此最终赵光义继承了皇位。如果老天能再给赵匡胤多活10年的机会,他肯定会有办法把弟弟赵光义搞定,最终立儿子赵德昭为太子,实现父子相传,不过很可惜老天没给赵匡胤机会。参考资料:《宋史》、《宋史纪事本末》、《涑水纪闻》、《续资治通鉴》小岛知风拙见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