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尖刻 傲慢 小镇 嘲笑 自私

嘲笑“小镇做题家”者:他们的真正错误,远不止自私、傲慢与尖刻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5 08:23:13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一、那些嘲笑“小镇做题家”的人,真的懂“小镇做题家”吗?

2022年7月8日,中国新闻社主办的《中国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周刊“文化部主任”杨某某的署名文章,为一些明星考事业编的行为辩解。

有道是屁股决定脑袋,笔杆子握在自己手里,写什么本无可厚非,哪怕单纯的就是为明星洗地吹捧,也会有粉丝点赞。

但文章中有关“小镇做题家”的论述却激起了众怒。

该文振振有词地写道:“考编的普通人大有人在,这些小镇做题家每天上培训班,做真题卷,也仍然考不中那个能为他们带来安全感的编制内职务。”

为什么这段文字让那么多人不适、愤怒?不仅仅因为作者骨子里透露出的那种傲慢、尖刻、高人一等。

它公开嘲笑了中国公民正当、合理、合法的权利,还肆无忌惮地亵渎了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来读书的初心。

什么是中国读书人的初心?

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个问题可以讲得很深,毕竟两千年的文明所造就的中国读书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那样的博大厚重,远非某些人能够窥测。

当然,小编水平有限,只能讲讲我们所熟悉和不熟悉的一些事情与一些人。

距今近一千年前,在秦岭山下名叫横渠的小镇上,一个中年人正在给年轻人们讲课。

这座小镇僻处大宋西陲,虽然北面不远就是波涛滚滚的渭河,但却素来不为人所知,这里山清水秀,远离尘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令人称奇的是,中年人不仅讲《中庸》、讲《论语》,还给大家讲《老子》、讲《心经》,书斋虽然简陋,但却能耳闻家事、国事、天下事。

展开全文

当时西夏连年入侵,国家丧师失地,不得不弃土割地,纳币求和,而辽国又趁火打劫,强要银绢二十万,朝廷无可奈何,只能应允。中年人讲到沉痛处不由得慷慨激昂,怒发冲冠。

何故读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书法

这,就是中国读书人的初心。

不得不说,这四句话气魄空前,不仅前无古人,后也很难有来者了。仅仅是在心中默念,便能让人热血沸腾,神交千古。

可能有人不知道这个中年人的名字“张载”,但却一定听过这著名的“横渠四句”,千年以来,这四句话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道,铸成了中国读书人的尊严和抱负。

十几年前,张载曾经给朝廷派来镇守西疆的一位官员写过一封长信,详谈了关于战胜西夏的方略。

这封信总共提了九点意见:一是坚壁清野,不给西夏补给机会;二是固守城池,不轻易出兵进攻;三是发动民众,训练民兵,减少养兵支出,四是信任武将,授予临战指挥之权……

收到信的这位官员叫做范仲淹。

以张载那高高的心气,除了范仲淹之外他还不稀罕给其他人写信。

若不是范仲淹拦着,可能当时还是年轻人的张载早已骑马弯弓,带着一群勇士去洮河岸边与西夏人死磕了——人他已经叫齐,马也都备好,就差一声招呼。

关中汉子就是这样,不服就干。

范仲淹不是不喜欢这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而是爱惜人才,如果这么有才华的人直接上了前线,刀枪无眼,万一有什么闪失国家的损失就大了。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于是范仲淹专门请张载到自己开府的延州城做客,并当面勉励他:“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意思是你如果用功读书,对国家的贡献会更大。

看着意气风发的张载,范仲淹不禁想起了当年的自己。

自己年轻时家境贫寒,父亲早亡,只能寄居于山东邹平长山村醴泉寺,因为寄人篱下,无权无势,遭了不少寺里僧人的冷眼。

尽管有寺院的接济,范仲淹每天能得到的食物也只有两升小米(大约1.3公斤),还有一些咸菜,为了节省开支,前一天晚上他把小米熬成粥,第二天早上粥凝固之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

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虽然生活窘迫,但并不能阻碍范仲淹发奋读书,十年之后的公元1015年,他考中进士,一举成名。

在漫长的三十多年仕途中,范仲淹一步步成为执掌国家政权的重要政治人物,但让他名垂青史的并不是做了多大的官,而是他锐意改革,在北宋中期推行的“庆历新政”。

为了改变国家“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的积贫积弱,他主持“庆历新政”不避权贵,裁撤官员,减轻徭役,重奖农桑,使得国家上下面貌为之一新。

宋仁宗庆历以前,北宋为了笼络士大夫阶级设置了很多“恩荫”机会,只要你是大官的儿子、孙子乃至侄子,都可以根据“恩荫”不经过考试直接当官。

宋代官僚

比如皇帝过生日,为了展示恩典给一拨官员的儿子封官,太后过生日,又给一拨官员的儿子封官,皇帝到泰山封禅,还有一拨人等着乌纱帽掉到自己头上……

日子一久,恩荫当官的实在太多,而这批人又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只好在部门里面设立许多没有实职的岗位,要么部门外再设立部门,由国家养活这些混吃等死的官二代。

范仲淹深感国家行政机构臃肿,重叠设施的部门和岗位太多,于是提出“抑侥幸”,即坚决反对各种“关系户”,大量减少官员子孙授予官职的机会,并规定即使授予官职的也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上任,使得各级行政部门内吃干饭的人数大减。

根据新政的要求,强化了各路(相当于省)的监察部门力量,将年老、多病、贪污、无才的州县官员一律罢免。

在新政中,“磨勘”(即考察)制度也被改革,原来北宋政权的官员升迁机制是“文官三年一升,武官五年一迁”,不管你有没有做出成绩,熬到了年头就可以升官。

这不就相当于干好干坏都一个样,这样瞎搞官员哪有干活的积极性?不行!

新政规定:调整考核办法,对于混年头不办实事的官员不予升迁,认真肯干、成绩出色、勤政为民的官员可以破格升迁。

“第一流人物”是历史对范仲淹的评价

范仲淹的理想,是通过铁腕整肃已经腐朽不堪的官僚体系实现天下大治,国泰民安,从而富国强兵,北收燕云,西平西夏,乃至恢复汉唐之旧疆。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由于改革得罪了许多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好友梅尧臣劝范仲淹要知进退、识大体,并写了一篇《灵乌赋》送他,他毅然回答:我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中国真正的读书人,就是有这种骨气。

在官僚守旧派的群起围攻和诽谤下,范仲淹于庆历五年春天离开中央,调到陕西的对西夏前线任职,才实施一年多的新政宣告失败。

尽管身处逆境,但范仲淹依然不屈不挠,并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这,也是中国读书人的初心。

小编很喜欢南宋爱国词人、乡贤张孝祥的一首《念奴娇·过洞庭》,词的下半阙曰: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张孝祥生于僧舍,自小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23岁就被皇帝亲点状元及第。

他少年得志,但并不屈从于当时横行朝堂的投降派,秦桧还活着的时候,他就敢上书朝廷,为岳飞鸣冤。

秦桧死,张孝祥力主北伐,再次与当权的主和派闹翻,他耻与和充斥朝堂的庸碌官僚们为伍,于是自请外放广西。

每读此词,不觉心旷神怡,追慕久之。真正爱国、爱民的读书人自有一种孤高,那些汲汲营营,趋炎附势的苟且之徒,何足共语!

二、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特别神奇的是:在这片土地上存在和发展的大部分学说和教派,都会逐渐养成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比如“上报四重恩(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下济三途苦(畜生道、饿鬼道、阿修罗道)”是佛家的道德观,“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是道家的道德观。

但相比于出世的佛家、道家,提倡入世的儒家格局更大,要求更高。

那些嘲笑“小镇做题家”的人,是绝对不会相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对他们来说,这只不过是读书人吹的牛而已。

但透过历史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不是吹牛。

又几百年后的1910年,当沈阳东关模范小学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为什么而读书”时,有人回答“为了做官而读书”,有人回答“为了发财而读书”。

沈阳东关模范小学旧址

这时一个只有十二岁的少年坚定地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大为惊讶,连连夸赞:“好,好!有志者当效周生!”

估计那些嘲笑“小镇做题家”的人如果在场,也会嘲笑这个操着一口南方口音,身材瘦弱的少年:

社会黑暗,民族孱弱,清政府无能,帝国主义横行,你拿什么来救国家?难道就是手中的书本吗?

对他们来说,读书就是做官、发财、出名、嘲讽别人的敲门砖,舍此无他。

七年之后,年轻人从天津南开东渡日本探求救国救民之道,与同学分别时他毅然挥毫写下“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又四年后,他在巴黎筹建中国留学生在欧洲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时年23岁。

旅欧时的周总理

又三年后,他成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时年25岁。

他30岁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委书记,33岁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红一方面军总政委,38岁主导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外交部部长,为中国的独立、自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中国的建设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前后长达六十余年。

周总理以一身系国家安危27年,任政府最高负责人27年,工作最忙时同时负责国家财政、工业、农业、商业、计划、外贸等核心部门,去世时只留下遗产5700多元(还是他和邓颖超先生两个人的),中山装几套。

根据总理遗愿和和邓先生的要求:骨灰撒海,日用品可用的全部分送给西花厅工作人员,书籍交给组织,衣物大部烧掉。

西花厅内景

总理逝世时,通过他和毛主席、朱总司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个贫穷、落后、被人看不起的旧中国早已不复存在。

中国人自己摘下了挂在脖子上的“东亚病夫”的牌子,又踩得粉碎。

当年那些说“读书为了做官”、“读书为了发财”的同学,不知此时又在何处?

如果回顾毛主席早年的境遇,其实和周总理颇有相似之处。

1918年10月,毛主席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那时新文化运动正处于最高潮,胡适、傅斯年、罗家伦等新文化运动旗手煊赫一时,在社会上出尽了风头。

毛主席在图书馆里经常见到这些风云人物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也潜心看过他们的著作,打算和他们探讨一些政治和文化问题,但是谁会搭理一个来自南方的无名之辈呢?

在后来的回忆中,毛主席自己诙谐地说:“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说实话,像傅斯年这样才华横溢,被胡适誉为“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可当真是目无余子,不要说毛主席,就算是北大的教授也没几个放在眼里的。

傅斯年

若干年后傅斯年在延安遇到毛主席,谈及在北大的那段往事,毛主席说:“你们是五四运动的旗手。”

傅自我解嘲地说:“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项羽、刘邦。”

这一回答所展示的智慧、格局和情商,足以甩普通人一百条街。

可以说,傅斯年是有真本事、真学问的大行家、大学者,他先后主持十五次殷墟甲骨文发掘,为国家抢救性保护了大批国宝;

他穷一生心力写成《东北史纲》,在伪“满洲国”窃据东三省时向世界证明东北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做了很大贡献。

虽然与毛主席政见不同,但他坚决反对国民党当局妥协投降,主张坚决抗日,并要求严惩贪污腐败,代理北大校长期间铁腕行政,把为日本人服务的伪教职员一概清除出校,展现了文人的铮铮铁骨。

跟傅斯年相比,某些“文化部主任”真的只能算“识得几个臭字”罢了,不要说“文人”,就连“文化人”也算不上。

他们充其量只能算这个时代造就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别看有的人神气活现,自以为有资格对全国的广大青年评头论足,真的到了重大考验来临的时候,第一个现原形的就是他们。

也难怪毛主席写《念奴娇·鸟儿问答》讽刺某些人:“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三、“振兴中华”40年,矢志报国的人成了“小镇做题家”?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全面恢复,这一年,北京某高考考场外的一句标语特别引人注目:

青年们要充分认识自己所负的重任,祖国在期待你们,人民在期待你们。

恢复高考,改变了成百上千万中国普通青年的命运,很多没有背景,没有资源的“小镇做题家”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成了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

来自普通工人家庭的刘志达,做梦也没有想到会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

进入大学之后,他发现到处都是废寝忘食地读书学习的同学,连食堂里、小公园里都有许多人捧着书认真做笔记、做题,大家一致的共识是:“要把失去的光阴抢回来!”

和刘志达一样,那个时候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来自普通家庭的草根子弟,除了知识,他们别无依靠。

度过了难忘的四年时光之后,刘志达即将毕业奔向社会,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

1981年3月20日夜,中国男排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杯预赛中先丢两局,随后以顽强的意志连扳三局战胜韩国队后挺进世界杯。

中国男排回国后受到热烈欢迎

这是中国男排历史上的一次巅峰之战,尽管卫星转播信号因为超时而被中断,但北京大学的学生们还是从广播中听到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一瞬间,北大的学生宿舍沸腾了,很多人冲到宿舍楼下的广场上兴奋欢呼,有人大喊“中国队万岁!”有人则喊“中国万岁!”

还有人说:“团结起来,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刘志达对他说:“这口号太长了,不如改成‘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那一晚,“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了震撼燕园的最强音,最终响彻全国。

尽管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坎坷波折,但中国人最终还是回到了建设国家,增强国力的正轨上。

当时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席卷世界,但中国却没有赶上这波大潮,在周边国家的一片发展热潮中,我们明显地落后了。

但中国人有志气,有决心,有干劲,面对外国人的嘲笑和冷眼,我们人人心中憋着一口气:谁说我们不行的?我就要追上你,超过你!

就这样,当年“读书报国”成了无数人心中坚守了一生的信念。

1984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机械工程专业的李瑞峰,也是千千万万胸怀报国之志的年轻人中的一员。

“863计划”四位发起者: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李瑞峰赶上了好时候,就在大二这一年,国家决策实施追赶世界高新技术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我们所熟悉的“863”计划。

开始攻读研究生学历后,他所研究的课题是当时世界上前沿领域的机器人。可那时候我们别说国际上先进的焊接机器人了,就连能动的机器人都没几台。

李瑞峰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的老师蔡鹤皋院士始终勉励大家:“外国人能做的东西,我们中国人也能做!”

就这样,经过5年孜孜不倦的努力,李瑞峰等人终于完成了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弧焊机器人,实现了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零的突破。

改革开放短短40多年,我们走过了西方300年的发展历程,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奇迹,正是建立在无数我们的父辈、祖辈流血流汗,艰苦奋斗的基础上。

中国读书人爱国、报国的真挚情怀,就是通过这些平凡又伟大的人一代代地传承下来,这也是为什么中华民族虽然饱经苦难,却依然生生不息,我们的文明反而历久弥新的根源所在。

今天中国的强大,国家的富裕,人民生活的和平与安宁,不是靠娱乐大众的明星,更不是靠吹牛拍马的小丑。

而是靠不争不抢,默默努力,却被无端攻击矮化为“小镇做题家”的普通大众。

读书依然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你凭什么否定千千万万人通过正当途径改变自己命运,报效国家的资格?

我们听到、看到的对嘲讽“小镇做题家”者的反击,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宣泄,而是为自己的尊严呐喊,为大众的尊严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