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范成大在诗中写道:“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为求得佛经原意,将佛经翻译为汉文,便踏上前往西方的道路,历时十七年,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世上有不少挑战人类极限的记录,而有一人的记录,至今无人能破,此人便是潘濂。潘濂出生于海南,家中以务农为生,家境较为贫寒,于是他十六岁时便去往香港,以谋求一条生路,到香港后便与友人一同到海轮上做学徒,成功当上一名海员。
二战爆发时潘濂年仅21岁,此时他已然成为海轮上的二等服务员,随后跟着英国的商船运送物资,此时天下战火纷飞,就连海上也不例外。
潘濂的海上生活平静度过三年后,他本以为战乱不会波及到自己,不曾想还是逃不过战争的苦难。他所在的“贝洛蒙”号突然被德国袭击,两颗鱼雷骤然打上这艘船。
船被打中到下沉,不过两分钟的时间,众人惊慌失措,只有潘濂成功的跳下船得以生存。船只被打中后便开始向一边倾斜,潘濂快速将救生衣穿好,并且跳入海中,速度之快连他自己都无法想象,或许这便是人类求生的本能吧。船沉之后,潘濂穿着救生衣在海中,初时还游着寻找救生物品,后来实在没有力气,便只随着海浪漂流。
展开全文
两个小时过去了,潘濂看见前方有一艘两米多长的救生木筏,于是他爬上木筏,发现木筏里有不少口粮,其中有饼干、巧克力和糖等,还有人体必不可少的淡水,不过只能支撑一段时间。除粮食及水源外,还有照明弹及其他求救的设备,本来对活下去已经无望的潘濂,瞬间又燃起对生的欲望。
自此,潘濂便在这艘木筏上度过了133天,这133天里,木筏所储存的食物已经吃完,水也已经被喝干,好在他在海上工作过多年,对于海上生存算是比较了解。于是他就开始钓鱼或者打海鸟,得到鱼和海鸟之后便放在木筏中央晒干,囤积以食用,再来就是淡水的问题,海水不可食用,他便用救生衣和雨棚来收集淡水。
若是一连多日不下雨,他便只能喝动物的血液,例如海鸟的血。海洋之中不乏危险的生物,其中,若是被鲨鱼发现更是岌岌可危,鲨鱼袭击潘濂时,他就用军用水壶砸死大鲨鱼,小的鲨鱼则用鱼钩便可钓起,鲨鱼的袭击不仅没能伤害他,还解决他饮食的难题。
潘濂的海上生活经验丰富,但他却不太会游泳,为打发时间,他便将绳子系在身上,另一头系在木筏上,跳到海中去游一会儿,这便是他平日间的娱乐项目了。在海上漂流期间,潘濂遇到多次获救的机会,一次是美国的巡逻机,他们发现在海上漂流的潘濂,但在一阵盘旋后却离开,并未对其进行救援。
第二次依然是美国的巡逻机,他们发现潘濂后便在他的木筏旁边放置一个浮标,以便准备完成后根据浮标的位置来救援潘濂,
但在其离开不久便下起暴雨,狂风大作,将木筏旁的浮标给吹不见了,就这样,潘濂再次失去获救的机会。
第三次是德国军队,此时德军刚刚经过战乱撤退到此处,德军的潜艇发现潘濂后,担心他是敌军所派出的诱饵,十分不确定其身份,因此徘徊许久之后便离开。之后的多次救援机会也这样溜走,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谁都不敢轻易搭救一个身份不明的陌生人,确实也是人之常情。
潘濂在海上漂流的时间越长,他的意志力就越薄弱,终于,木筏随着海浪漂到岸边。据潘濂回忆,快到岸边的时候他已经头昏眼乱,长时间的观望海平面使得他的视力已经不如从前,发现海水颜色变浅后,潘濂还以为是自己出现幻觉,
几日后,木筏终于随着海浪岸边,此处是巴西北部的海域,并且还幸运的遇到两位当地渔民。
渔民发现潘濂之后立刻将其救起,在好心人的家中休息三日后便到附近医院检查身体,并在医院休养了一个多月才好一些。英国领事馆知道此事后便派人将其带回英国,并派人来看望这个在海上漂流133天还幸存的人,尔后又给他颁发大英帝国的勋章,以表彰他强大的意志力。
潘濂就这样创下一个在海上漂流的世界记录,在采访时他说,
希望不要有人超越自己的这个记录,因为这个记录确实太过苦难,受到这样苦难的人越少越好。
参考资料:
《“奇人”潘濂》
《中国版“鲁滨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