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将提交《关于重视一孩生育支持的建议》。建议指出,一些地区将政策投入聚焦于二孩和三孩家庭的奖励支持,一孩生育作为保持和提升总体生育水平的“基本盘”,反而被忽视。这不仅会抑制广大家庭的初育意愿,也将对再生育意愿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影响适度生育水平的实现。
终于有人抓住地方出台的鼓励生育政策的软肋了,也算是捊顺一孩、二孩、三孩之间的关系了。对一孩不闻不问,却拼命围绕二孩、三孩出政策,如有地方给二孩奖励5000元,给三孩奖励20000元,而一孩啥政策也没有,导致很多未婚青年在想,如果结婚以后,到底是先生一孩呢,还是先生二孩、三孩。因为,如果先生一孩,可是啥也政策享受不到。要是先生二孩、三孩,除非找再婚、且必须有小孩的,否则,也无法享受政策。这样的政策,到底是鼓励生育呢,还是制造生育矛盾。
虽然心情可以理解,是想利用政策鼓励年轻人多生育,能够生了一孩生二孩,生了二孩生三孩,以缓解人口增速放缓,甚至下降矛盾。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并不只有已经有了孩子的年轻人需要鼓励,尚未婚育的年轻人更要鼓励。如果只奖励二孩、三孩,就是放弃了基数更大、对生育影响也更大的群体,会导致那些原本就在犹豫的年轻人放弃生育。而一孩的基数小了,生二孩、三孩的概率也会变小。如此,就等于在政策上遏制年轻人生一孩。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想法可能有点偏激,是否生育、生一个还是两个,并不是由鼓励生育政策所决定的,而是由年轻人的生育理念和经济条件决定的。出台鼓励生二孩、三孩的政策,也是地方从自身实际出发,考虑到有了二孩、三孩后的负担更重要,需要在政策上予以帮扶。问题是,二孩、三孩都是建立在一孩基础上的,必须首先有了一孩才能考虑二孩、三孩,如果只出台二孩、三孩鼓励政策,对一孩家庭来说是不公的,是会给生育带来不利影响的。
展开全文
这也意味着,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必须五根指头弹钢琴,通盘考虑、全面谋划,而不是顾此失彼。对一孩,应当在政策上更强一点,从而让年轻人深知政策的重要和必要,而不是不闻来问,自认为有没有政策年轻夫妇们都会生育,这可不一定。按照#微博2023回乡见闻报告#的问卷结果显示,无生育意愿的农村青年比例已经高达27.72%。如果鼓励生育政策继续满足于二孩、三孩,不愿生育的比重会更高。就算问卷调查的区域性等存在一定问题,实际结果没有这么严重,如果政策不配套、不衔接,结果也不会那么乐观。
而从一孩生育年龄来看,也已经由2019年的26.4岁升高至2022年的27.4岁,三年时间上升了1岁。生育年龄的上升,实际也是生育率下降的重要表现之一。而一孩生育率下降,必然带动二孩、三孩生育率的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解决一孩生育率下降的问题,是解决人口增长问题的关键。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首次跌破了1000万,为956万人,人口出生率则下降到6.77‰,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双双创下1950年以来新低。更重要的是,2022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是近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人口问题确实已经相当严重,如何稳定人口增长,也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刻。
如何应对人口增长困局,地方从政策角度入手,鼓励生育,本身没错。需要注意的是,生育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决不是靠缝缝补补就能解决的,而必须从全局入手,系统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包括结婚、生育、教育、医疗、育后就业、购房等各方面入手,提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否则,就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很难产生应有效率,也无法让年轻人放心生育、安心教育、专心工作。
实际上,只要围绕生育的一些具体问题解决了,或年轻人的顾虑打消了,生育也就成为一种自觉,并不需要太多的鼓励政策,尤其是不平衡、不公平、不衔接的鼓励政策。到时候,生育问题也就不会成为社会难题,而是十分正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