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三位海派花鸟大家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诞辰120周年。3月11日,“总知春烂漫——纪念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诞辰120周年特展”在上海中国画院开展,展出了他们的绘画及书法、篆刻作品九十余件。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张大壮《写生蔬果册》为首次展出,行笔如烟花流云,纯粹天性为之,笔到意到,观之让人自在。
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三人同是1960年画院成立时的首批画师,且均以花鸟画见长,在海上画坛享誉已久。张大壮的绘画妍丽灵秀,深得恽派没骨技艺之精髓,有着“现代恽南田”的美誉。来楚生在书法篆刻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并将金石韵味融入绘画当中,是继吴昌硕后又一位书、画、印三绝等身,取得杰出成就的艺术大家。江寒汀擅长小写意花鸟,尤以擅绘各类禽鸟著称于世,对双钩填彩、没骨写生均有独到的领悟,使得海派小写意花鸟画得到长足发展。
展厅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技道遂心”“声气相求”“鼎故革新”“桃李春归”四大部分。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出作品以上海中国画院馆藏为主,此外也有来自于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朵云轩的部分作品。其中张大壮作品有《 牡丹开》《月季珍禽》《春风花上锦》《端午小品》《水产丰收》等;来楚生作品有《郁金香》《硕果遍地》《牛蛙海棠》等;江寒汀作品有《金鱼紫藤》《荷塘鸣禽》《竹石雉鸡》和《百禽图卷》 等。此外还有来三人与唐云、谢之光等艺术家的合作作品。
展开全文
策展人郝范荣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三位大家均以花鸟画见长,在海上画坛享誉已久。张大壮、江寒汀以明丽秀润的小写意画风见长;来楚生则受吴昌硕、潘天寿的影响,以生拙质朴、富有金石意趣的大写意风格著称。三人不同的艺术面貌体现了20世纪海派花鸟画多元并存的格局。展览的四个部分分别呈现了他们早年学艺、创作巅峰、同道合作以及最后晚年艺术造诣的再次突破。”
“此次展览也有部分作品是自创作完成后的首次呈现,包括江寒汀《紫藤双猫》、来楚生《丝瓜花猫》以及张大壮晚年作品《写生蔬果册》。”郝范荣说。
当天,江寒汀女儿江圣行也来到了展览现场,她说:“非常感动,展览的系统梳理将我父亲一生的艺术创作脉络呈现了出来,希望年轻人能一代代传承下去。”江圣行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道:“不少画作我都没有看到过,看着画作在眼前,又感觉父亲在身边。”
江寒汀女儿江圣行在现场参观
展览现场
张大壮与江寒汀有着相近的求学经历,两人皆因大收藏家的关系得以遍览名迹,从而画艺大进。张大壮(1903~1980),原名颐,又名心源,后更名大壮,浙江杭州人。自幼受家庭熏陶,喜书画。15岁时定居上海,山水师从杭县汪洛年,花鸟师从山阴李庆霄,专攻恽派花鸟。张大壮1916年到上海,随李汉靖学习恽派花卉,又从汪洛年习山水。1920年入商务印书馆任美工,次年为收藏家庞莱臣“虚斋”管理书画,得览名迹,心摹手追。庞莱臣特别有意培养张大壮在绘画方面的天赋,据说“虚斋”每收录一幅佳作,必让张大壮临摹一遍,然后再重新装裱、收藏。1931年,张大壮29岁,因体质孱弱,又长期缺乏调养,无奈离开“虚斋”,在离舅父章太炎不远处的永裕里居住,始更名“大壮”,远离缙绅名流,以卖画及篆刻为生。
张大壮像
张大壮,《水产丰收》,1958年
张大壮,《牡丹开》,1958年
张大壮,《海棠写生》,20世纪70年代
张大壮,《新豆涌到》,1974年
1977年,张大壮不幸罹患癌症,经医院诊断告知只剩下三个月的寿命。然而张大壮得知后并不以为然,他拒绝了任何手术和化疗的方案,仅凭早年随舅父章太炎学过中医,便自己抓方取药,在家静养。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张大壮的创作热情反而更加炽烈了,即便缠绵病榻,依旧笔耕不辍。常躺在床上支起一画板,仅以洗砚水信手涂抹,仍得佳构。晚年常作小品,风格上渐趋徐渭、陈淳、八大等人,笔墨老辣,纵放洒逸。他将没骨渲染的技法上升到了没骨写意的全新境界,笔墨蕴化的能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展览现场展出了数帧6开蔬果小品,诞生于张大壮生命的最后几年。行笔如烟花流云,更无谓造型是否准确,纯粹天性为之,笔到意到,已是进入了自由的王国。此时,艺术所带来的精神力量,已让他全然超脱了病痛的摧折。
张大壮《写意蔬果册六开》
张大壮,《带鱼丰收》,1973年作,上海中国画院藏
来楚生(1903-1975),原名稷,号然犀。浙江萧山人,诞生于武昌。来楚生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期间,与正在上海美专任教的潘天寿相识,其书画均深受潘天寿影响,直至1971年潘去世,两人始终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来楚生三十五岁携全家移居上海,直至离世,居沪有三十七年。他是诗、书、画、印四绝的著名艺术家。其画清新朴茂、笔墨简练、格调隽逸,在现代花鸟画坛上独树一帜。书法拙中寓巧,草书和隶篆最为人称道。
来楚生像,摄于20世纪60年代
来楚生,《硕果满天 黄金遍地》,1961年
来楚生,《老少年》,1958年
展览现场的《黑鱼》是来楚生晚年比较满意的一件作品。画面中仅用浓墨勾勒出两条黑鱼,一大一小,被横置在画面的中央,不施任何水纹波痕。这种构图本是绘画的大忌,但经来楚生极具风格化的笔墨处理后,竟有了似摆尾游动的动态效果。来楚生心追八大绘画面貌的同时,又将赵之谦的雄健、吴昌硕的生辣与齐白石的奇纵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这一时期,来楚生已罹患严重的胃病,但在艺术上的追求仍孜孜不倦,画面的主张更融入性情,对笔墨简练的概括画法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
来楚生《黑鱼》
来楚生,《花卉(秋葵)》,无年款
江寒汀(1903-1963),名上渔,又名荻、庚元,笔名江鸿、石溪,字寒汀,号寒汀居士,画室称获舫,江苏常熟虞山镇人。自幼喜爱绘画,十六岁师从常熟陶松溪习画花鸟。陶松溪擅画禽鸟,时有“陶鸡”之誉。陶氏对江寒汀赞赏有加,除倾囊相授外,还在1920年带他来上海接触各界人士观摩历代名迹。1931年,江寒汀经友人介绍,结识了收藏家钱镜塘,并为其作画。江寒汀也由此得以接触大量古代名家绘画,并对钱镜塘收藏的虚谷画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临摹虚谷作品的过程中,他全面掌握了虚谷风格的神髓,以至人戏称其“江虚谷”。
江寒汀像
1959年,江寒汀在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布置画《红梅》
他的花鸟画既有小写意清新可人的笔墨,又注重对禽鸟的观察与写生,极大地丰富了传统花鸟画中禽鸟的品种、造型,代表了当时主流的花鸟画审美。张大壮对此有“寒汀笔下鸟,天下到处飞”之感叹。
江寒汀,《金鱼紫藤》,1960年
江寒汀,《杜鹃·白鹦鹉》,1959年
伴随上海商业的飞速发展,海派书画家开始由松散的“卖艺”模式走向制度化的结社之风,既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又促进了画家身份与艺术风格的“海派化”。一时间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天马会、蜜蜂画社等各类社团纷纷成立,为来沪寓居的书画家们提供了资源共享、合作互利的平台;各类艺术理念在此不断融合、碰撞,也使海上画派不断壮大,大大推动了传统艺术向着多元艺术融合的进程。
得益于传统绘画滋养的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三人,于上世纪30年代,凭借着各自高超的技艺在名家纷繁的海上画坛逐渐有了一席之地,与同道间的交流也变得络绎起来。他们开始参与各类书画团体的活动,雅韵同赏,德艺相研,对于花鸟画的创作也有了新的认识。
展览现场呈现了寓沪画家们的交往
上世纪60年代,张大壮(左一)、来楚生(右一)与马公愚、邓怀农、陈巨来、叶露园等人合影于西泠印社。展览现场资料
展览现场也展出了诸多老照片与历史资料,张大壮曾参加豫园书画善会、行余书画社等;来楚生组织创办“莼社”、加入东南书画社、天风书画社;江寒汀曾在南京路黄陂路主持“大观雅集”,创办绿漪画社,组织上海美术茶会。众多名家雅聚一堂,谈书论艺,绘画技巧增进的同时,也加深了彼此的友谊,是海派绘画发展最美好的时光。
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早已熟识的三人同时成为了画院的首批画师。画院的成立,使得海派画家可以专心从容地追求艺术,但如何令海派传统绘画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符合时代审美的需要,仍是摆在画院画师面前的一个问题。
上世纪50年代,江寒汀(右二)与张炎夫、唐云、吴湖帆、钱瘦铁等好友留影。展览现场资料
江寒汀为报刊写的文章《山光悦鸟性》
由此,以画院为主要阵地的上海美术界,开启了一段艺术创作内容上的现实主义和技法上的写实主义尝试。画院的一批老画家走进工厂、农村,参加劳动,体验生活,尝试着用写实的画风来描绘上海地区人民生产建设的新面貌。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新生活到来的喜悦和感激,画师们的创作热情愈发高涨,以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等为代表的画院花鸟画组,大胆探索,勇于尝试,创造性地将农业丰收成果作为描绘对象,结合高超的笔墨技法,通过对果蔬、家禽、渔获的生动描绘,将海派花鸟画创作引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张大壮的《带鱼丰收》、江寒汀的《萝卜丰收大有年》、来楚生的《收菜籽》就是这一时期创作成果中极为精彩的代表,也正是他们不约而同的大胆构想,为传统海派花鸟绘画的现实主义创新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江寒汀,《萝卜丰收大有年》,1958年
江寒汀,《中山公园所见(金刚鹦鹉)》,1958年
除了拥有相近的志趣、同样高雅的艺术追求及卓越的艺术成就外,三位大家在海派花鸟画人才培育方面更是功勋卓然;所授学生不计其数。张大壮1945年曾执教中华文艺书画学院、行余书画社,其弟子辈包括写意画名家了庐等;江寒汀曾任教苏州美专、上海美专,还另设荻舫画室收徒,其中不乏店员、工人、手艺人和农民等普通群众,乔木、钱行健、邱受成、江圣华、杨正新、江圣行等皆从其学。而他们三人也均有从事专门美术类院校执教的经历:上海美专国画系毕业的来楚生,早在1938年至1942年间,就任教于新华艺专和上海美专,专职教授篆刻、国画。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画院仍选择以保留传统师承制的方式培养青年国画家,使得早已成名的三人,连同由之带动的新生代,在发挥海派花鸟画特色、保持艺术多元情境上具有不可磨灭的长远价值。凡受三人教益的学生,无不为他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所感动。正如童衍方所言:“能拜来楚生为师,是一生的幸运”。在他们身上,讲述的正是海派绘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之薪火相传的精神。
作为海派绘画中最具核心地位、海派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传承与创新是始终的课题。因而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三人晚年的画风仍保持着对创新嬗变的热情。他们为海派花鸟画发展殚精竭虑,即使抱病在身仍未放弃对艺术精进的远大抱负与追求。由此,可将三人笔下的新花鸟画称为中国现代海派绘画的典型,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精神的体现。
展览海报